00
大概在2001年前後,那時還沒有facebook,也沒有smart phone,或是youtube,上網還是必須用電腦,不能當低頭族,只能上bbs或是各大討論區跟人聊天、說話,最多就只有MSN、ICQ這種聊天工具,連打個簡訊都要按鍵按到死,才能打完一則70個字的訊息。

那時大家討論戲劇,一集一篇常見的。常常像這種一週一集的電視劇,一週都在討論前一週那集,若是遇到連續劇,就是週末會有大量的討論文章,重播看了又看,筆戰打了又打,最後成為網友、有時還約出去吃飯。

而今,網紅當道,開個直播就能討論了,卻少了文字的書寫,有點可惜。能做到五集播完立馬寫,實在要了老命XDDDDDD。今天多寫一篇,所以早上把泳給游了,隔日不用早起。哪像二十出頭那會,熬他個幾日夜也不要緊,筆戰打了就是!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若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幾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母親的控制,〈貓的孩子〉是外在眼光的控制,〈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茉莉對控制的脫逃,而〈孔雀〉便是說一個關於「體制內」控制的故事。

這一單元是我最早看的單元(特映),那時還有點不太能消化加入大量科幻的元素,特別那與孔雀交換(交談)的細節,而這一個故事裡,也是全書中最能看出家庭階級,以及目前四個故事中,夾著大量錢味的故事。關於「家庭階級」在電視劇的部分處理得相當好,不至於會有一種「全都是有錢人家的故事」的感覺。 Read More →

不由得第一句話就是必須讚歎尹馨的演技,整個故事幾乎都由她一個人演出,把故事一段段的拼起來,像她拼湊茉莉自殺的真相,也像茉莉一次次的痛苦一般殘忍地剝開,更像是每一個孤軍奮戰的母親獨白。表露確確實實地的孤獨感,更是那些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母親,內心身處最深層的不安。

已經不事生產的自己,除了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宜外,還能有什麼理由可以鬆懈?還能有什麼「自己」可追求。甚或在男性的角度、外在的眼光中,都會有一套謬論認為「妳已經在家中閒閒沒事做了,為什麼連孩子都帶不好?」 Read More →

母親開始養貓以後,我突然從她眼中看見「母親」的樣子。那樣溫柔的樣貌,大概是我這輩子少數可以發現她的愛憐、疼惜,或說更孩子氣的那一面。我說的是我母親。也是我在原著裡,看到的最後一刻,感受到的事。貓的存在(或說另一種與人不同的生物。)可以喚出一點母性,溫柔的那種。

電影《厭世媽咪日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著,「父親」這個角色,絕大多數都是不存在的。(人在,但卻在家庭關係中,沒有他的戲份。他也許也不想參與其中)而〈貓的孩子〉這個單元,讓父親以另一種壓迫的形式,從母親再轉嫁到兒子國衍身上。 Read More →

本來以為這一系列的改編偏向科幻,會無法呈現吳曉樂原著裡那種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緒,沒想到〈媽媽的遙控器〉,改得如此美妙,將生命裡一再的一再,與世界(父母)的對抗,寫得如此澈底,讓絕望成為妥協的理由,將希望變成永遠無法抵達的想像。

跳脫原來從家教角度的描寫,〈媽媽的遙控器〉成為全新的故事。你很難不跟著紀培偉的情境裡去感受那一再重複的日子。我想起初我們都有一種「啊這剛不是演過?」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隨著每一天跟著紀培偉的重來,終於搞清楚那是媽媽手上的搖控器作祟,讓你重複寫著同一份試題、聽著老師、同學說著同一句話,直到你向媽媽妥協,重複說著那句:「會考上好大學。」的句子,媽媽終於才放過你。 Read More →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能一口氣讀,要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慢慢讀。等到前面那個消化完以後,再讀下一個。就像十多年前看電視劇《危險心靈》的時候,有些地方我必須用四倍以上的速度快轉(當時有下載下來,不太敢看。後來快轉)才能把電劇看到結束。(書是更早之前讀完的。)一直到很後來的很後來,年過三十五之後,我才敢一集一集地重新看這部電視劇。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就像看著《危險心靈》一樣,讓人窒息,逼近一種換氣過度的境界。前者發生在家庭,後者於校園。兩者對我而言,都是無法直視的痛苦。於青少年時期的痛苦。一直到現在的現在,我才可以暫時地在「讓我去死吧!」的聲音出現時,不停地告訴自己:「嘿!你長大了。不要怕。你總還是好好的長大了。那些醜陋的壓迫、期待、霸凌,都放在過去吧!」 Read More →

十多年前看著楊清順的《台北二一》時,我曾站在台北的街頭,審視自己每一項選擇,每一項都讓自己在現實拉扯。多年後再看《最後的詩句》便想起當年走出電影院站在西門町街頭,回望從青春走向成年的經過,那些選擇是否能讓現在的自己,在殘酷的生命過程中,留下一點美好的氣味?或者如電影般,輕輕念出一首詩,想著那陽光灑落的午後,擁抱一場純真的夢。

這是一個橫跨十六個年頭,經歷台灣政權輪替,經濟、政治皆動盪的故事。青年在年少時跟著父母經歷經濟起飛的年代,離開校園懷抱著夢想,以為人生可以順利依循自己希望,完成每一個人生不同階段,理所當然需要完成的事情。男主角施人傑大概就是這十六年間,集其這個世代的人,所能遇見的殘酷。 Read More →

11133677_1592051991046109_1968703721807420305_n

好好寫一個短短的故事,好像沒有那麼難。六集的《麻醉風暴》就證明了這件事。那種長長得莫名其妙的鄉土劇、為了要撐劇情來個前面沒有舖陳的情緒轉折而拖長的台灣電視劇,歹戲拖棚都想叫谷阿莫三分鐘講給我們聽就好。 Read More →

老實說,我從之前幾集就不想看了。但是已經看了一大半的戲,也不想半途而廢,就好好看完它,再說,其實也不難看,只是我犯龜毛的對劇情挑東撿西,老覺得東不合理、西串不上,看的時候就興味全失,最後就只剩下「我看你怎麼收尾」的心態了。

有人會說,看戲就看戲,本身就不真實啊!幹嘛那麼嚴肅。我必須說,我確實嚴肅了一點,而且不只一點,而是很多,面對一部以生態環保、療癒、人的互動的戲劇,我無法不用嚴肅的態度看它。我當然也想像看其他偶像劇一樣,簡單的看過就算了,可是對於自己已經期待的導演、編劇來說,有了期待,就會希望看到些什麼不一樣的,一旦期待了,相對的期待不符預期,就一定會有失望的感覺。

也有人問啦!很簡單啊,怎麼會看不懂。那我們就一一的來看,哪裡不懂,為什麼不懂。

●楚大哥
前面一直舖陳楚大哥有多麼神化到一種境界,約莫到了剩下最後兩集,才一反常態的,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出現危機,讓楚大哥身陷泥濘。請問,還有兩集它要怎麼舖陳?(這還不包括亮亮跟阿南、天氣晴跟雨不停都還在不明朗的狀態之下。)當然,如果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如楚大哥預期的順利,又好像太順利了一點,好吧,那就來個楚大哥失蹤,來個沒有人處理,最後再一起緬懷楚大哥,咱們說這樣好不好?

一點都不好。這比順利的處理全球金控的案子還要爛上一百倍。尤其是當Anko對著紅孩兒們講著那段:「以後當你們回想自己十幾歲的時候,還有楚大哥這麼一個人物……」我差點沒有砸了電視。丫不然我們現在在看立志片嗎?現在還是那種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年代嗎?不是了嘛,是不是?有必要因為劇情太短結不了尾,就把一個人搞失蹤,然後再來這麼一招追憶一個神化的人嗎?

著實的浪費了楚大哥這個角色,從前面舖的都浪費了,但如果不要一開始就神化他成那樣,後面也不會那麼難收尾,你說這療癒系的偶像劇,搞了一個長期吃百憂解的人真的去尋死,到底是療癒了什麼?是用楚大哥來療癒了其他人,還是連墾丁這樣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都無法讓楚大哥有正向的思考呢?

如果說到療癒,那麼,我們還有兩個角色可以討論,一個是雨不停,一個是阿南。

●雨不停
有一段戲,根本就是廢戲。就是後來劉建章因為資金周轉不靈,想要安排雨不停做個噱頭,試圖扭轉自己資金周轉的問題。問題來了,這段為什麼存在?是為了讓雨不停在最後逃開墾丁後,還跟劉建章能夠再重逢,然後再來一個阿南苦口婆心的勸說,雨不停終於放棄劉建章,回到了漢文的身邊,然後讓墾丁治癒她的憂鬱?看起來一切是合理的。但是我會試著以抽掉那段戲為原則,看看是否還能接續下去,如果可以,那麼那段就是多的。那既然是多的,它存在又是為什麼?

我們再回頭看雨不停回台北處理她與出版社的合約問題,其中冒出了另一間出版社,告知雨不停只要合約問題解決了,他們願意與雨不停合作。後來官司解決了嗎?解決了。但是雨不停真的有再起爐灶嗎?沒有。反而入住精神科治療,然後成了一個過氣作家,好像集其一身就是要讓她一定得回墾丁事情才能解決一樣。這樣矛不矛盾?我認為,是矛盾的。要嘛,你不要讓雨不停還有機會跟別人合作,要嘛你可以讓她跟其他出版社合作了,回墾丁也可以寫作,沒有什麼不行的啊!哪有人舖了一個橋段,又不用它,那幹嘛花時間去舖陳?

●阿南
阿南這段是舖得最好的。但是是基於「療癒」這件事。他是唯一一個在靠墾丁找到自己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能做到什麼呈度,開始有了夢想,開始去實踐夢想,那都是墾丁帶給他最正向的結果。在這個點上,我就可以稍微不去懷疑「開店真的有那麼容易嗎?」、「生意真的會好到讓他們維持生計嗎?」這些,我覺得是不需要太過去思考的問題,還有一個樂天派的漢文擋在後面,阿南在這個點上也就沒有需要去質疑了。

倒是阿南與他父親的合解,因為是最後一集了,你不這樣演,後面也沒時間演了,所以就來個父子大團圓的戲碼。這根本就是不用看到最後就知道它怎麼演的。但是你如果要問我:「丫不然怎麼樣比較好?」我會告訴你,它都最後一集了,不然還能怎樣,再拖下去,哪來的End?

最後,做個總結。不懂的部分,不是對劇情的不懂,而是對整個舖陳的比重,以及許多橋段為什麼出現感到困惑。劇情我當然嘛有看懂,但就是一整個虎頭蛇尾的感覺。就前面還滿精采的,後面就一直趕呀趕的,那個這個都交代不清楚,還來個楚大哥失蹤這種爛戲碼。雖然我明白憂鬱症的人可能會對這整個世界感到沮喪,丫可是再去回想一下,這齣戲打著的是什麼名義,是「療癒」耶!

好啦!或許會有人說,總不會每個人都那麼順利的被療癒了嘛!至少阿南和雨不停都有被療癒到啊。那麼,楚大哥就是沒有被療癒成功的那個是吧,一定要來搞個對照組才會讓這整齣不那麼像立志片就對了。也大概只能這麼想了吧!我猜。

加註:
請問一下,阿南和劉建章在醫院之前什麼時候碰過面了?怎麼在醫院會像是之前碰過面一樣熟絡?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我還是會去看豆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啦!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每次都這樣草草收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