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成為我們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能一口氣讀,要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慢慢讀。等到前面那個消化完以後,再讀下一個。就像十多年前看電視劇《危險心靈》的時候,有些地方我必須用四倍以上的速度快轉(當時有下載下來,不太敢看。後來快轉)才能把電劇看到結束。(書是更早之前讀完的。)一直到很後來的很後來,年過三十五之後,我才敢一集一集地重新看這部電視劇。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就像看著《危險心靈》一樣,讓人窒息,逼近一種換氣過度的境界。前者發生在家庭,後者於校園。兩者對我而言,都是無法直視的痛苦。於青少年時期的痛苦。一直到現在的現在,我才可以暫時地在「讓我去死吧!」的聲音出現時,不停地告訴自己:「嘿!你長大了。不要怕。你總還是好好的長大了。那些醜陋的壓迫、期待、霸凌,都放在過去吧!」

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慶幸,幸而自己沒有出生在好人家的家庭裡?才不用背負那樣多的期待,用金錢、以愛之名的期待;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該哀傷,哀傷自己不被期待的成長,不被關注地即使躲在角落裡了,還是避不開那句,在很久很久以後還是存在、沒有說出口的「為什麼是你,是你成為我的孩子?」

書裡的故事,有些孩子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夢想,而拋棄自己的、逼迫自己孩子的;有些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麼?在大人複雜的關係裡,不停的流轉;有些孩子成為其他父母口中的範本,好讓其他孩子有一道高牆為目標,怎麼樣都要奔上那道牆,才能遠眺未來,或者父母心裡的世界!

我一直在思索,這本書究竟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教育扼殺了孩子的童年和青春?還是父母的期待與不期待,始終是人生一道難以和解的習題?又或者是在這個「學歷不值錢」的年代,再次提醒我們,適性適才的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想選擇的,才是最重要的事?

也許是已經過了應該結婚生子的年紀,送走父親後看著日漸老去的母親,以及身邊那些父母輩的長輩們退休後,在時間的大海裡,找不回「自己」、不知道還健壯的自己,要如何在下一波時間的潮水裡,如何度日?

我看見這本書要說的,其中一件事(也許是其中一件。)

故事裡的主角,從父母到孩子或到孩子的孩子,甚或到我們龐大的教育體制、家庭教育裡,常常忘記「自己」,特別是「忘記照顧自己」這件事。我們總是想完成別人期待的、父母未完成的、社會希望的、選擇那些每一個人口中「對的選擇」,忽略每一次的選擇裡,屬於我們自己的。

求學的路上,我們會依父母的安排,走進校園,然後開始面對課業的壓力、同儕的比較、師長的脅迫、家長的期待;我們放棄過我們想要的、我們選擇相信父母、師長,以及排山倒海「這樣的選擇是最好的」意見;我們進入職場、走進婚姻、蘊育下一代,不斷地拋棄那些藏在心裡隱隱呼喊的自己。於是,像年輪一樣,一圈又一圈地不斷地重複。

有些人,很幸運,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卻與摯親的父母不斷拉扯,得到了自己,卻一輩子在想如何與父母和解;有些人,很幸運,成為父母期待裡的樣子,自己也覺得還不錯,卻好像又缺少了一塊連自己都無法回頭再想的部分;有些人,極為幸運地,完成自己的期待,也擁有父母的祝福,不需要拉址、沒有要不要和解的問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我們回頭去看,它不是一本在講孩子教育、考試制度的書。從那些父母子女的拉扯中,更讓人看見那些甚少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的「父母」,他們對自己的期待、他們無處可藏的焦慮,從青春走到年老。如果時間可以倒退,他們會不會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他們那些埋得很深、連自己都無法直視的「遺失」要從何處幫自己找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都要成為我們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繪者:劉晏呈
網路與書出版/201410.31/ISBN:9789866841590

期待公視的改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Facebook

悲傷的《危險心靈》
《危險心靈》誰的心靈充滿危險?
危險心靈‧侯文詠

P.S
書出版時就買了。不敢看。是因為公視要改編了,才拿出來看的。還是分了很多天才看完。

2 Thoughts to “我們都應該成為我們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