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有雷)

不由得第一句話就是必須讚歎尹馨的演技,整個故事幾乎都由她一個人演出,把故事一段段的拼起來,像她拼湊茉莉自殺的真相,也像茉莉一次次的痛苦一般殘忍地剝開,更像是每一個孤軍奮戰的母親獨白。表露確確實實地的孤獨感,更是那些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母親,內心身處最深層的不安。

已經不事生產的自己,除了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宜外,還能有什麼理由可以鬆懈?還能有什麼「自己」可追求。甚或在男性的角度、外在的眼光中,都會有一套謬論認為「妳已經在家中閒閒沒事做了,為什麼連孩子都帶不好?」

茉莉的母親放棄高學歷以及曾經可以觸及、令人稱羨的抬頭,成為一個人人都尊敬的教授。是什麼樣的理由,讓她最後選擇回歸家庭,將自我全部收起,把重心放在兩個女兒身上?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迫使她認為醫科才會是茉莉唯一的選擇?或者,是為了完成她青春年少的未來的夢?

或說其實這個末日(茉莉的最後一日)的主角不是孩子,而是母親這個角色。劇情中,不斷地有人向她質疑,以及她自我的質疑說出:「我一點也不了解茉莉。」是轉換了一個角度,讓孩子們可以從這個面向去看見平日自己認為很了解父母,但幾乎跟他們一樣,彼此都有彼此不太了解的樣子。

母親的自我質疑:我這樣愛你錯了嗎?我希望你出人頭地錯了嗎?我希望你擁有一定的能力,選擇就多一點、未來的路好走一點,錯了嗎?我這樣放棄我的人生,只為了給你們完整的、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守護你的我,錯了嗎?

只是當真相還沒有找出來之前,母親仍然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兇手,替她所有的疑問,找到一個出口。卻沒有想到那個真相令人難以下嚥!然而,知道真相了以後,事實就會被改變嗎?而願意直視真相的母親,後來能扭轉與可莉的人生,讓可莉做她自己嗎?

像吳曉樂的原著一樣,在幾個故事裡,穿插著從母親的角度回望自己的人生,以及對待孩子方式,究竟是哪個環結出了問題呢?那些「我期待」為什麼最終成為重重的力量,壓垮了自己的孩子?又是為什麼「我期待」更像是自己未完待續的故事,希望從孩子身上繼續延續,這真是生命中,相當難解的課題。

雖然劇情的一開頭茉莉就自殺身亡。卻沒有特別沈重的感覺。(比起前〈媽媽的遙控器〉和〈貓的孩子〉)對於一個母親願意那樣赤裸地揭開茉莉沒有說的、她不知道的部分,就能感受到一個母親的愛有多強烈。即使她最後得知是那殘酷的結果,能夠選擇找出答案,都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母親不是生來就有母愛,更不是生了孩子以後就有母愛。她們甚或在她們的經驗裡從來沒有感覺過母愛,所以不懂被愛的感覺什麼?是餵飽三餐?還是被予取予求?或是遠遠的替孩子們想到很久很久以後的未到來?好讓孩子可以不要走同樣的路、吃同樣的苦?

女性唯有一個與生俱來與男性大不相同的,不是成為比男性接受自己成為父親,更容易接受成為母親這個角色。而是女性天生比男性更為敏感、細膩,她們自我質疑的程度也會超越男性,更擔心、更害怕、更不安、更容易將自己的愛揉捏不成形態,最後都忘記,究竟愛是什麼?是自己需要被愛?還是孩子更需要自己的愛?

誠如劇中飾演編劇的女作家說的:「只要有暗的地方,它裡面自然就會有光。」就如母親(父親)與孩子,有暗的地方就有亮的地方,那些黑暗的痛苦,總會透露著一些光亮,而那些光亮或許就是一份深深的愛,那份愛,會讓你的孩子成為你的孩子,成為他們自己的樣子,而你也會成為完整的你!

同場加映蘇打綠的〈近未來〉。

像盲目的季節來來回回,
不管黑夜怎麼長,白晝總會到來。
就像沒有路的森林衝破了天,
終於了解,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照得進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導演:陳慧翎 編劇:洪茲盈
演員:尹馨、王淨、陳孟琪、雲中岳、曹妟豪、魏如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網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Facebook
Netflix《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圖片來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網站(截圖的用photoshop調了一下色,見諒)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相關文章
劇中提到的編劇洪茲盈寫的兩本書:《無愛練習》《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P.S
下週《孔雀》頗幽默的,可以少點沈重觀看。呵呵。(我也可以早點寫好,才能早起游泳啊啊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