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20220225)。早場的電影安排在九點十五分,我已經想不起來我上一次在九點以前出門是什麼時候?這麼早的電影院,坐進了約莫二十個人左右。

我想起上一次讓我緊繃神經的抗爭/抗議的社會運動/遊行,應該已經是2014的331那日。

某日在我翻起2014那年的Facebook記錄,才發現當時我與家人對於這場運動的某些分歧,雖沒有過分的對立也沒有衝突,但對於由學生帶起的那場運動,經過立法院的占領到323、324的強力鎮壓,好像有些什麼在彼此心中發酵著,但那時身在其中,一時也無法看出身旁的人的改變(這大概也是當時的執政黨從沒想過後來的轉變。)讓時間拉長後,才發現原來沒有慷慨激昂地走進入群的旁人,也因那樣的運動,在心裡重新定義了某些我們避而不談的事情。

Read More →

我不看MLB。對我來說,像是NBA和MLB這兩樣籃球和棒球都離我太遙遠了。哪怕是台灣的水準等級差了好大好大一截,沒有超快球速、超輝煌的記錄,若要選擇著迷也必然以台灣職棒、職籃為主要,其他的就如有像王建民這樣的台灣囝仔,踏上世界最高殿堂,我才會偶爾在清晨、夜半,看他投個幾局。

王建民踏上MLB的時候,我已不太看中職。應該是因為看一場比賽,實在太耗費時間,總覺得那幾上幾下的,偶爾看看國際比賽就好。還沒看這部《後勁:王建民》的介紹前,一直以為像是一系列的回顧,從小到大,到MLB的起起伏伏。直至後來,才曉得,這是記錄WANG 40因傷退下後到WANG 67重返MLB的過程。 Read More →

作為一個曾經透過影像延伸各式各樣創作試驗的觀影者來說,《最酷的旅伴》這部由JR和安妮·華達共同執導的法國紀錄片,連結法國各地的不同人群,以拼貼的方式,將「攝影」和「藝術」先是回到生活,再成為作品,不僅完成一部精采的紀錄片,還呈現當今攝影器材隨手可得,卻越來越難聚焦在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的情誼。

「攝影」原來是透過「觀察」框住按下快門瞬間想留下的畫面,應該是相對貼近生活、需要仔細硺磨的,直至今日的「攝影」,變成很快速的反射動作,可能連「創作」的思考都沒有,甚或連從觀景窗那小小畫面裡仔細觀看都來不及。(現在都用螢幕吧!!!)就別說要像JR和安妮·華達在片子裡藏了大量可以延伸思考的事。 Read More →

《海闊天空》這部記錄片上院線時,我大概還是挑選了其他院線片觀看,所以略過了它。直到線上平台剛新上線,便也點開來看。突然想起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擇在院線看,大概是因為主角之一提起「學歷」這件事,才讓我暫且擱下。

若回推回去,這部1996年開始紀錄的影片,這幾個主角,就是在我之後開始大變動的教改世代。也是我年少時,曾與我一起在球場打球、比我稍小幾歲的孩子們的年歲。 Read More →

金馬影展的票難買,《塑料王國》應該是我最想看的一部。大概還是跟環保議題有關所以被吸引。但大多數在提倡減少塑膠袋(包裝)的時候,被稱為「環保人士」時,心中常燃起一種莫名的被羞辱感。(延伸閱讀:我並非環保之人:減少塑膠袋(包裝袋)的使用

我曾經有過一個構想,拍一支濃縮一個人一天有可能使用到任何包裝以及適度減少使用包裝的對照紀錄片,不知道能不能提醒身旁的人,盡可能減少使用任何包裝?不知道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的打中人心,讓人至少在收取時,能夠多花一秒考慮? Read More →

終於有緣看到《學習的理由》(原名:不想考基測)。十四歲的年紀,來探討學習的理由,大概是我那個世代的人,在同樣的年紀,不會去思考的事。

楊逸帆花了數年的時間,從身邊的同學開啟這部片的拍攝,想從中找到「為什麼要考基測?」、「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答案,到最後楊逸帆從自學的決定一頭栽進基測,忘記自己只是想要體驗面對基測的心情,從分數衡量自己的表現,到最後困在分數的加加減減裡。 Read More →

20150926黃埔、誠正國小-2

真的對電影、紀錄片這種東西沒什麼抵抗力。明明只是去影圖拿個票券,便在館長熱情的解說下,買了「影像高雄。消失與重生」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原先我只是看到樹科大一本有黃埔新村的刊物,問有沒有販售,結果館長剛好在,便推薦我這系列有講黃埔新村,就買回家看。

好巧不巧,裡面剛好是農曆新年的時間,在除夕夜看來還滿有感覺的。 Read More →

4832

這應該是我看過楊力州的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一部。也許是因為參與過八八風災(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後的一些活動、認識許多在災區重建的朋友,也特別有感觸。

莫拉克風災,帶給台灣南部的災害,應該是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最難以平復的傷痛。高雄市的山區路淹、橋斷,以及走山帶來的滅村,甲仙只是其中一個受災的地方。 Read More →

接連的看了三部台灣電影《殺手歐陽盆栽》、《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再看《日落大夢》的時候,有一股說不上來的無言,就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的那種。

應該是2009年,我有拿到同是吳汰紝執導《尋情歷險記》的票首輪院線票,但它很快的撐不過院線的考驗,就下檔了。

《日落大夢》是吳汰紝拍她眼中的父親,一個聲稱很會發明的父親。這本是一椿美意,用那樣的方式,去呈現一個台灣男性的打拚和不認輸、不服輸的樣子。但很可惜的是,故事講的不好,讓人看來覺得是那超級食物調理機的一小時的廣告。(淚) Read More →

本片收益將全數投入失智老人照護工作

這是楊力州的紀錄片,紀錄著那些失智的老人。恰好,在看這片子之前,我看了日本的《腦海裡的橡皮擦》,講的是年輕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故事,再更早前,我看過渡邊遷演的《明日的記憶》,總想,這樣「遺忘」的故事,可能要夾帶大量的淚水,好像如同演戲那樣,得病、被守護及照顧,串連起那些感動。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