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無新意的人性/《魷魚遊戲3》
不能說難看,但就不好看。(哈哈哈)明明二、三季要連在一起,硬要拆開!該交代不交代,扭扭捏捏在突顯那個「心裡的聲音」,在那些富人眼中,都是多餘而且廉價!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不能說難看,但就不好看。(哈哈哈)明明二、三季要連在一起,硬要拆開!該交代不交代,扭扭捏捏在突顯那個「心裡的聲音」,在那些富人眼中,都是多餘而且廉價!
說到底,人是在社會化的過程裡尋找自己,還是本來就擁有自己,只是跳進社會化的步驟中,後來弄清楚才甩甩頭對自己說說:「啊!現在所得出那些人際關係的答案,不就是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樣貌嗎?」為什麼這麼多年怎麼還奮不顧身跳進那些「應該要社會化的與人社交」而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呢?
《影后》裡的女性有各式的樣態,呼應薛亞之的扁平說,拿掉觀眾對臺灣女演員以及女性過於扁平的想像,把女性應該、一定要有什麼樣子各自放在不同角色,又一一拆解再做不同的組合,於是在這部劇裡的女性都各自立體得有她們自己的樣子。
沒想到替十六年前這些文字整理成冊的過程最費時的不是校對,而是把認為應該稍作說明的人名、創作、科技專有名詞……加上注解!希望替年輕一輩,有興趣閱讀二〇〇九那一年的讀者稍微科普一下!或者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能開啟一扇「想去了解」的門,去看看那個沒有網路、還不網路重度成癮的時代,我們的青春、後青春是怎麼度日的?
若從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來看台灣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成為決定台灣未來走向哪裡的賭注!也更清晰看見那些政治上不能談的、不敢談的、不要談的,都讓台灣每一步都像走在鋼索上的危急!
不要再問寫給誰看了!多年後你會發現文字的書寫不只是「給人看」,很多的時候是給自己一點獨處的陪伴,或是在生命的某一個瞬間,會在黑暗裡拉自己一把!(這部分我寫在書裡了)
整部劇就一種故作優雅、從容、體貼的樣態而顯得扭捏了。不過我還是能幫它圓一下,那是樂樂的彆扭,這樣看就理解了!唯一不理解的是,天殺的四十幾歲的人不要再那麼彆扭了,讓自己人生豁達一點,中年好過一點!
希望每個台灣人都可以去看這部紀錄片!不論你喜歡不喜歡現在的執政者,希望每個人都去爬梳台灣的歷史,認識能夠讓自己這樣安穩地活著的土地,並透過台灣的歷史去理解自己身旁被這片土地餵養的人,並堅定且溫柔地保護、擁抱台灣和自己親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