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以前,如果要讓我選幾本我喜歡的書,可能是那套父親替我和姊姊買回來的百科全書裡有恐龍的那一本,而其他的自然科學,我也相當喜愛,我記憶裡還留有我常常盯著白血球和紅血球擬人化的人體構造卡通,我是比較喜歡科學的孩子,甚至一度在閱讀人物傳記時,對不用上學的愛迪生有著深深的著迷,心想:「我長大一定要成為一個發明家!」

後來較為故事性的文字書我有印象的是《天方夜譚》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以及《吳姊姊說故事》(或《沈姊姊說故事》)和那些也是套書的《中國民間故事》都大量占據了我的童年,更在父母離異後的小學最後兩年,成為我躲避人群的港灣,我喜歡窩在圖書館睡午覺。(而選擇午休溜到圖書館的人,也有一點特權,老師不會管。)

Read More →

12031391_815252908573683_2338829772741000853_o

難得沒有工作時買下藍祖蔚的《與電影握手》,被通知到書店拿書的當天就讀完一半,無奈工作一來沒日沒夜的,連每週固定看一部電影的行程,都搞到到精疲力竭深怕在電影院睡著,還是硬要去看一場電影,好療癒那些被工作塞滿的日子。

終於又從工作地獄裡爬出,再拿起這本書,已是中斷將近一個月以後,正巧還遇到高雄電影節,接連十天,十五部短片,七、八部長片,搞得好像自己也是靠看電影書寫、維生的人一樣!只可惜,始終懶散貪戀看電影的美好,而不願多作一點功課,就這麼寫著不成氣候的心得,也不用替心得負任何責任! Read More →

20081220大遠百阿和單車放浪-16

突然地興起,想看看這座城市,究竟有些什麼書店。而是在心裡,一直記著這件事,那些還存活著的實體書店,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待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於是在一個有空的早晨,吃完早餐,邊走邊逛來到書店密集度還算高的文化中心附近,把幾間本來知道或從來沒走進去過的書店都逛了一遍。

從交通運輸系統的位置來看,高捷文化中心站3號出口的誠品大統店,是逛書店的起點。是十七八歲時,來到文化中心附近,一定會走到的書店,偶爾買買CD,偶爾看看一些當時根本不太懂的書。 Read More →

20121122小房子-13

高雄很多可愛的小房子,一排排在窄巷、在大路旁。我曾幻想,我美麗的房子,就是小小的,兩層樓,一層十幾二十坪,前有庭院,二樓探出頭去,可見一片天空。

聽聞「小房子」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一直都錯過時間走進去。直到這個熱得像夏天的十一月午後。(其實上一週也來過,只是剛好休息,又飄著小雨。) Read More →

當榮格的16人型,遇上艾咪的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

心靈工坊在今年一月發行的這本《戀人之書:16型人格愛情密碼》,透過簡單的題目,讓自己可辨識自己為何種類型的情人。艾咪寫這書的時候,成天啃資料嚷嚷寫不完,壓力甚大,我總認為她太緊張,寫書嘛,要讀資料、花時間總是正常,更別說進入出版後的插畫溝通、排版校對和新書宣傳的繁瑣。 Read More →

「我還記得我家樓下對面的那個空地,曾經停了一艘船。」

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我一直想起那艘有著無數傳言的船,停在市區連高雄市整個淹水,它都不會被淹到的空地上。前一次讓我想起這艘船的書,應該是既晴拿到皇冠小說獎的《請把門鎖好》,那些關於高雄地下街的記憶,如此遙遠,卻因為書上提起的一些故事,回想著父母不論如何嚇阻的那個童年。

藉由「魔術師」將已經不見的中華商場記憶一一拼湊,讓到過那裡的人,拼湊自己的記憶,未曾走過的,也能想像曾經擁有、相信過的事物。 Read More →

即將由阿莫多瓦改編搬上大銀幕的電影《切膚慾謀》,從Thierry Jonquet的《狼蛛》小說改編而成,透過多線的敘事,將一個簡單的線性故事,拆解成過去、現在、過去的過去,橫跨著幾個年頭,講述一段突發,但延伸至人性的故事。

《狼蛛》的故事很簡短,前面花了一些時間把故事的分枝交代清楚,不同的角色在每個篇章裡一一出場。透過被囚禁者講述被囚禁的過程,以及囚禁他的那個人,在過程裡的改變。原來以為只是個瘋狂變態的人,隨機抓來囚禁一個人,沒想到越到故事尾聲,從中抽出故事最原始的核心,將這個故事推到高峰,瞬間靜止。

像《狼蛛》這樣多線的敍事,或是囚禁被害者,又或是像故事的那些因為過去的一個事件,而帶來的動機,都相當常見。但《狼蛛》更將細節詳盡的放在被囚禁的過程,以及囚禁者在施虐和後來的寵愛融合為一,也讓故事的主角關係,更加錯綜在一起。 Read More →

因為在豆瓣給《導演‧巴萊》的評分,給到了五顆星,引來詢問關於閱讀這本書的一些心得。

這類的導演筆記,今年正巧有兩本都很精采,而兩部電影也都賣座,一部是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部則是《賽德克‧巴萊》。

在電影未上映前,出版社的發行依其日期將巴萊系列的抓出一個時間軸來行銷這部電影的出版品。《導演‧巴萊》很早就攤在書店,因為怕買來看會破電影梗,在書店翻了幾次終於決心帶回讀完再看電影應該無所謂。 Read More →

初拿起這本書的那天,是朋友告訴我,這書還不錯,要我去書店裡翻一翻,喜歡的話就買回家。我在書店才看到災難來時的那個女孩抱住老師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我就紅了眼。

我想起八八風災那時環繞我身邊參與救災、重建,現在都還在的那些人的臉,我想起他們可能有怨但無悔的辛勞,還有一點一滴,為許多人兒,為土地所盡的那些力量。我想起九二一的那個秋。

作者王政忠,為了掙脫貧困,努力的將要抵達夢想,卻在九二一這個災難裡,面臨了艱難的決擇。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偏鄉服務?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達偏鄉用盡一切心力就是想要讓孩子們獲得公平的對待?究竟又有多少人能不斷、不停,維持這樣的信念?王政忠真的很了不起,真的。 Read More →

一個追了八年的女孩,在「沈佳儀,我好像沒有辦法繼續追你了,我的心裡非常難受,非常難受。」畫下了句點。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凌晨兩點多,我差點沒把淚噴出來。是夜深人靜,總是不小心添了一些白天見不到的情緒。

九把刀寫的字不差,就是有一點點故事裡的柯景騰那樣,過分自信的討人厭。

最早先我是在旗津等渡輪聽見大學生們在討論九把刀的作品,所以我好奇的買了《樓下的房客》,在看這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兩天裡,我還看了電影《殺手歐陽盆栽》。九把刀的作品能賣,絕對不是隨便寫寫,他是個會講故事的人,即使像《樓下的房客》那樣自言自語式的,也還算是完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