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寫高雄的樣子是2013在facebook,但沒什麼人看,一直到2018修改、增文貼到部落格上,被某幾個高雄有聲量的大大分享,才有人看(莫名點擊率衝了一下):高雄的樣子2013~2018

離開高雄那年(2000年底),沒有捷運沒有高鐵,當然也沒有輕軌;回高雄那年(2007年底)有了高鐵有了高捷,還有了駁二。那時的高雄很努力想擺脫「文化沙漠」這個詞,所有的藝文活動風風火火的,活動總是搞得文文青青,得摻雜著一些「說得很了不起」「感覺超有水準」的口號宣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這座城的文案,就是拿著那些字句來包裝著缺了什麼的內裡。

Read More →

無人機試飛的那天,姊姊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我意興闌珊。疫情久了,窩在家裡的日子挺舒適的,加上對於大型人多的活動,我有點抗拒,便搖搖頭說:不了。

想起早年背著相機當個部落客時,真不輪現在勤快更新的新世代,差別只在當年沒有影片、直播這些東西。

Read More →

已經許久沒有帶著相機拍照寫些高雄的景點或留點照片,恰好藉著採訪老朋友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來到「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便拍一點點照片,留下一點文字記錄。

若說台南是台灣少有能夠步行整日玩耍看建築、吃美食,讓自己多添點文化歷史藝術氣息的城市,那麼高雄的鹽埕連結鼓山至西子灣、柴山再至乘渡輪到對岸的旗津,肯定也是能夠邊走邊看、邊吃邊玩的安排小旅行景點。

Read More →

寫於facebook

整個過年我都窩在家裡或工作室,連騎單車都懶。朋友突然說要南下,我說要不來找我吃夜市。朋友回我:「是瑞豐還是六合!」我說:「是誰要你去觀光夜市的。」如果你來高雄,有在地的高雄人陪你,拜託不要向宇宙下訂單,說要去瑞豐或六合,那實在太剝零了。

北漂七年最不習慣的就是夜市天天都有,天天都能吃。離開台北就是要去吃那種流動的夜市啊!那才是南部孩子的生活,是一種生活中的期待,還有人形容這是「要過紅綠燈的夜市」。以我最熟悉的夜市是在C1籬仔內站和還沒完成的前鎮機廠站的瑞北夜市,三、六才有。(天殺的一點都不想寫這些,超怕這裡變得太觀光。)

Read More →

前陣子逛一間駁二文青熱愛的商店,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這間店,因為它太日本、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店必須是什麼才有高雄的樣子?」我想了許久。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不是觀光客會到訪的地方。她說,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高雄的樣子,把它寫下來。

住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它狹小且招牌林立、擁擠的街景,像極我從有記憶以後到離開高雄前的樣子。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沒有東區的繁華、沒有信義區的人潮,行人的步調也慢了下來。

Read More →

清水嚴趴趴走-3

突然有這麼一天,就上網查林園「清水巖」的資料。在腦海裡這個地方一直在遙遠的記憶,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只記得或許是很小的時候,曾經到達的一個地方。前一次,我爬上這座山時,看著山下的一片平原,天正藍,是送爸爸到祖祠安眠。那天的天空很清澈,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那時我還沒開始拍照,沒帶相機,但心裡想著,有一天我會到這裡拍一張照,將那時沒留下的畫面留下。 Read More →

2016 JAPAN 0601-2

已經不知道第幾個不見天亮的清晨,我醒在還看不到房間東西的躁熱裡。手機不在身邊,睡前沒電正在充著電,新iPhone SE的耗電率,都讓我不禁以為它還是原來那支衰敗的5S。才按下電源鍵,看著與睡前的時間,相隔不到四個鐘頭。我滑開手機看著facebook。

熱。才剛要六月,這樣的熱度,已讓我不知如何度過未來漫長的夏季。還好,我就要出發前往大阪度過一個月。說是流浪、旅行、生活,都好。這是2000年我一個人勇闖北城以來,第一次離家那麼久、那麼遠。 Read More →

20150926黃埔、誠正國小-2

真的對電影、紀錄片這種東西沒什麼抵抗力。明明只是去影圖拿個票券,便在館長熱情的解說下,買了「影像高雄。消失與重生」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原先我只是看到樹科大一本有黃埔新村的刊物,問有沒有販售,結果館長剛好在,便推薦我這系列有講黃埔新村,就買回家看。

好巧不巧,裡面剛好是農曆新年的時間,在除夕夜看來還滿有感覺的。 Read More →

20151104MLD Reading-1

MLD台鋁倉庫打從電影院開幕以來,我已經記不起我去過幾次。

一直很期待電影院旁的書店、生鮮賣場開幕,想看看這個團隊會打造出什麼樣的閱讀氛圍,是不是跟它的電影院一樣走出自己的路。

MLD Reading,仿照誠品的風格,以黑色為主調,再以黃色燈光打向書本,整個文青味中,還加入與誠品比較不同的華麗氣味。 Read More →

11059958_630179203749814_4184242146932072596_o

沒想到還未滿一年的高雄氣爆也出現在這部電視劇的最後。

其實到後來的過分戲劇化,已不是我原來喜歡的調性。如果你曾經看過有些主角有很多個但劇情可能只有十集的日劇,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的節奏,每一集給一個主角一個事件,而且非常明顯的輪替發生,彷彿現實上的「事件」都是輪流,而從來不會強碰似的。

《出境事務所》倒也沒有這種「嘿我們來輪流吧!」的問題,但調性就是一個一個接續,而且每個事件都超戲劇化的。啊不是本來就是戲,當然要戲劇化啊!喔,不,它好看的地方就是你不會覺得它是戲啊!最後連多元成家都出來了我的天。還好卡了一個麥笑爸爸在,不然我還真認為同志萬歲、多元成家萬歲了。(就不討論時間序有點混亂的部分了。)

扯遠了還是回來講「說再見」這件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