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的《海闊天空》A Journey of 35

《海闊天空》這部記錄片上院線時,我大概還是挑選了其他院線片觀看,所以略過了它。直到線上平台剛新上線,便也點開來看。突然想起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擇在院線看,大概是因為主角之一提起「學歷」這件事,才讓我暫且擱下。

若回推回去,這部1996年開始紀錄的影片,這幾個主角,就是在我之後開始大變動的教改世代。也是我年少時,曾與我一起在球場打球、比我稍小幾歲的孩子們的年歲。

最近我總想起那些人。有幾個,是一路從第一志願考上醫學院、當上醫生的;有一個填了志願考上了「因為填了志願」的科系;有一個年滿三十,在工作、家人、碩論裡卡著。還有其他的,他們多半都是老師的孩子們,他們現在對自己的人生,是滿意的嗎?

就好像我偶爾開啟facebook,用我還有印象的同學名字,搜尋著,那個在科技大廠工作的、雄中沒考上的男同學,那年他母親打電話問我有沒有去哪裡補習,是否有留著講義能給她兒子重考用;那個永遠是班長的同學,他現今的人生,facebook上剩下「神來也大老二」的遊戲動態(其他大概不公開,所以看不到);以及其他看得到但都沒有聯絡的同學,他們現今的人生究竟是否和我們年少時所想像的,差距多少?是否像《海闊天空》裡五個主角那樣,呈現一種正向積極的模樣?

是的,「正向積極」大概是這部紀錄片想要傳遞的「人生道理」。看到最後,我不禁懷疑起,那些挫折面究竟跑去哪裡了?如果沒有那些挫折面,到底怎麼撐起「啊!這就是人生」、「啊!這就是我們自己做的選擇!」、「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故事」的語重心長感。

但也如同這部紀錄片要說的,大多數的人的人生,都是被時間推著走的。時候到了,你要做出選擇,再在下一個時間點上,你要做下一個選擇。十年、二十年過去了,好像每一個人都走到了「應該要走」的位置上,卻又好像「就是這樣被推上去了!」而這樣的劇情,再返回看著「海闊天空」這四個字,不知道是要解讀成「不論怎麼走,人生一定會海闊天空」,還是要想成「只要選擇我們想要的,一定會海闊天空」。

有趣的是,無論教育怎麼改,從他們這代到他們的下一代,都在在還是顯示著「選擇父母所要的」、「選擇一條安穩及正常的道路」,好像還是「一件重要的事」。倒是我很喜歡張明豪說的那個漁夫的故事,以及他說的:「如果這不是你要的,你為什麼不選擇做改變?」

這部紀錄片太正面積極,調性又太穩定順逐了。沒有一點點缺憾、早知道、怨嘆,怎麼還叫人生?如果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我們每一個,都可以認命地接受除了我們選擇以外、命運的安排,這樣的人生,好像,真的缺少了一點點什麼?

這些年近四十,抵達不惑之年的「不惑」實在太令人覺得過於完美。我很滿意我即將四十的人生。但那是堆疊著很多的挫折、勇敢、努力、選擇,甚至是暗夜裡的放聲大哭、求助無門而成的現狀。失去了那些不完美的片段,故事就少了「海闊天空」的寬廣。反而顯得太理所當然了一點!

《海闊天空》A Journey of 35/2017
導演:羅儀修 
紀錄主角:賴茹君、林宏明、張明豪、張瑜珊、莊雅竹

圖片來源:牽猴子整合行銷

P.S
忽而想起,H跟我說的:「不要太擔心別人在做什麼!」我突然懂得怎麼回應了:「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值得成為一個故事,即使再怎麼平淡無奇,都可以使我們在前行的時候,成為每一條路上的風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