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避開的危機《塑料王國》

金馬影展的票難買,《塑料王國》應該是我最想看的一部。大概還是跟環保議題有關所以被吸引。但大多數在提倡減少塑膠袋(包裝)的時候,被稱為「環保人士」時,心中常燃起一種莫名的被羞辱感。(延伸閱讀:我並非環保之人:減少塑膠袋(包裝袋)的使用

我曾經有過一個構想,拍一支濃縮一個人一天有可能使用到任何包裝以及適度減少使用包裝的對照紀錄片,不知道能不能提醒身旁的人,盡可能減少使用任何包裝?不知道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的打中人心,讓人至少在收取時,能夠多花一秒考慮?

《塑料王國》確實用另一種敘事方式,達到了這個效果。

雖然是晚場的場次,主辦方還是安排導演王久良在映後做了QA。他說:「這部紀錄片,拿掉了關於塑膠帶來汙染的議題,只拍處理這些塑膠時,兩家的生活細節。」

原以為,這會像大多環境議題的報導,用驚人的數字,告訴你「我們製造了多少垃圾」,但整部紀錄片完全沒有「我們一年會堆疊幾座101的飲料杯」、「幾座玉山之類的數據」。

它藉由一家塑膠工廠和另一家打工人家的生活,不只讓你看見這些塑膠是如何漫天地占領一個鄉一鎮,還讓你看見為了生存,這些人要在其他人製造的垃圾裡尋找一個活下去的可能。透過這樣的片段,讓人反思這些塑膠在我們生活裡,帶來的一切。

在這支紀錄片裡,我們不會看到批判誰製造了大量的垃圾,或者我們應該要如何又如何垃圾減量。反而另外帶出中國現階段勞動環境的貧富和城鄉差距,在強國經濟堀起的奇蹟背後,看見再怎麼努力也找不到未來的人群。

他們燒著塑膠取暖,我們在影片前看著衝天的黑煙,聞不到味道,卻在嗅覺中自行添加上那股令人作噁、不舒服的氣味。但這兩家的孩子、大人,卻可以那樣日復一日的,在處理這些塑膠裡籌措學費、換取不對等的收入,還苦中作樂的在塑膠堆裡找到些許的生活樂趣。

《塑料王國》透過孩子的雙眼及互動,是犀利的安排。大人求的是生存,面對現實有不得不的選擇;孩子的懵懂、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大大諷刺環境的崩壞(無論經濟或環境),以及人們過度追求便利所帶來的災難。

這紀錄片完全沒有任何叮囑「垃圾減量」的片段,卻直擊了這個世紀我們無法避開的危機!

明天出門,記得少拿一雙免洗餐具,多帶一個提袋。一天一個人減量一項,就能減少非常多的垃圾。我們也許無法快速地解決這項我們共同帶來的浩劫,但我們可以多花一分鐘,替未來的環境減少很多的汙染。

《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
導演:王久良

圖片來源:《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 facebook

P.S
中國大陸於2017年7月18日正式針對垃圾進口該議題作出回應,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將不再允許進口4級別、24種固態廢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