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能好好把日常故事完整的、流暢的重演一遍,就是個好故事。不論是剪髮的老媽媽,或總是被欠錢的年輕黑手,那些日常角落裡的小角色,看似不重要,卻能跟著日子的陪伴到老,像吃東西若沒有熟悉的味道就感覺少一味,有了那一味,日子就像被多添加了什麼能被注入滿滿的能量。


傅天余

長片很久不見(其實量也不多)。看一個創作者在創作上的變化是很有意思的事,作品轉換了生命的歷程,關心的議題、思考的面向有時會做大幅度的轉變,作品也就有了歲月的刻劃,從《帶我去遠方》對遠方的想望(任何一種遠方,距離的、對世界期待的、對自己期待的⋯⋯)到《本日公休》在原地不變的「同款」,有了年紀的厚度,在作品呈現了對待時間與自己及身旁事物少了奮力呼喊、多了能靜靜站在那兒品味日子的了然於心:啊!日子啊!其實就是這樣啊!有些人來,有些人走,有些事不一定需要那麼急切,有些等待是必然!

Read More →

這麼下標並不是因為感到「難看」,而是一種有點難以進入共鳴的只能旁觀,就像男人論起當兵這事,女性怎麼就是無法跟著嗨起來,只能甩甩頭走到一旁做著沒有人要做的家事、沒有人想看顧的孩子,留著男人們集體呼喊青春不再、人生就是這麼一連串垂敗的投降!(喔不!其實不是向什麼投降,而是認清事實再也不如年少想像的那樣抵達行雲流水的意氣風發!)

《大佛普拉斯》確實讓人在台灣電影裡看到很不一樣的敘事方式,但同樣的手法玩第二次,而且主題從眾生回到了自我,好像就差了一些什麼?讓人進不了故事,也出不了神,只得看著電影裡進入中年的男性們不斷地推演出讓觀影的男性群眾們齊嗨的高潮,再瞬間變成爛泥的癱軟!在阿堯的旁白中,在在地像是說著男人的中年就只能在那些夢想/幻想、權力、慾望的意識高潮中達到頂端,其餘任何事都進入不了中年男性的腦子!

Read More →

等著最後兩集的一週裡,我將一到八集趁著不用電腦的時候,邊做其他事邊重新看過一回。再將台灣社會裡大眾比較熟知與王赦角色相仿,律師黃致豪在TED上的演說及公視《有話好說》的專訪也重溫一次,像這樣「有罪辯護」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最後真的能得到的解答又會是什麼?

讀劇本最後兩集是讓人頗擔心最後的呈現會不會太多愛、太溫暖,甚至害怕過於矯情。還好播出時的情緒收跟放都拿捏得宜,以及部分場次被更動,算是將結尾收得完美,不至於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世,怎麼可能有那麼輕易的和解、放下、原諒,以及充滿希望。

Read More →

從無差別事件的李曉明之死,將故事拉回精障者的困境及媒體自律的支線上。突然明白劇本裡思悅這個角色的存在意義。從第一集開始,大部分要思考的事是:「加害者真的需要人權嗎?」、「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心理」、「媒體不自律及大眾不思考」……相關問題,像思悅這個被認為「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房東」究竟為何存在?

讓故事回到思覺失調的思聰、被判無期徒刑但一心求死的陳昌、被霸凌而持刀模仿李曉明的國中生與最後帶他走上結束生命一途的憂鬱症母親,以及被要求做婚前健檢思悅,甚或是後來持刀殺害機車行老闆的更生人,都在說明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和犯錯極低的容忍度。思悅則飾演全劇裡最重要的一角,她以極高的包容在照顧思聰和被社會遺棄的大芝!

Read More →

尋找「無差別殺人」案件的動機,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軸,也是許多人想要得到的答案。從預告已經先行準備好李曉明將被執行槍決,但仍然有許多「為什麼」想要透過這個故事主角獲得一點可能的解答。編劇沒有打算給一個答案,就像王赦酒後那個問題:「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標準答案是什麼?」沒有誰可以給出明確的框框,來設定最完美的答案。

從社會案件延伸出來的媒體自律這個議題,也沒有給閱聽大眾打臉媒體的機會,而是尋問社會大眾:「這不就是你們想看的、不用花大腦、七歲智商就能懂的,你們在期待什麼媒體自律?只要餵給你們報料公社、監視器畫面,就夠讓你們飽餐一頓,你還希望能夠得到什麼?」

Read More →

本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進入第二週,會去討論媒體的嗜血,及針對媒體主導議題及風向去舖陳劇情。每一集的片頭,都以「網友討論」的幾段小留言作為開頭,讓大部分的觀眾從網路上的言論搭配著故事的進展,反思我們與社會和家人的關係。 Read More →

每次遇到宣傳特別大的台灣電視劇,總是會讓人心驚膽跳,深怕只是宣傳大於質量,或者是看到最後爛尾。每一年總是要有一些能看的、好看的台灣電視劇來拯救一下被嘶吼的鄉土劇、中劇、韓劇、政論節目給迫使離開電視機前期待一道曙光的觀眾。

雖然CATCHPLAY的直播出了點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讓人甘心晚一個小時看完兩集,並且沒有猶豫地按下訂閱等待之後的接續播出。 Read More →

這幾年台灣電影常常有雷,連著幾次高雄電影節也看到不太喜歡的閉幕或開幕片。不小心略就過這部電影,還好現在線上影音上得快,剛看完也是林哲熹演的《海邊的卡夫卡》沒多久,就等到這部在院線偷偷略過的電影。

台灣的電影或電視,總是會在故事軸線埋一個非得要有的「意義」,常常為了那個「意義」把故事搞爛了。像這類的動作片,只要把故事舖排好,動作流暢度抓準,就算是一部只是打打殺殺的爽片也無妨。《狂徒》確實就是一部爽片,不用太花腦子,但是看得十分過癮。恰好前陣子看了《台灣啟示錄/雨衣大盜》這集,看著電影時連結起來便會想到真人真事的運鈔車搶案。 Read More →

《麻醉風暴1》是在一個晚上看到清晨的電視劇。這部相當精采簡潔的電視劇,之後還不時拿出來看了數次。每一次都認為它足以作為台灣電視劇的範本之一。連同《麻醉風暴2》前上檔的《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2》一樣,都是第一部有相當好的品質,續集也就更加另人期待!但相同的是,都不如第一部的令人驚豔。

《麻醉風暴》/誠實

第二部的《麻醉風暴》並不差,製作、劇本、演員都是有一定的水準,但也就這麼四平八穩沒有新意的把故事說完。從開拍到去了約旦取景,後續的宣傳行銷,都教人憂心,這樣的續集能不能撐起比第一部還要大規模的行銷。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