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局勢看Facebook的演算法

大約一年前我在Facebook註冊了新帳號,這是我每五年都會想做改變,或說我是想打亂演算法和同溫層。新帳號的動態牆上朋友或我追蹤按讚的訊息,都以一種非常詭異的排列,同樣地連同我的訊息出現在其他人動態裡的時序也相當詭異。

動態分兩種:人氣動態與最新動態。我的人氣動態常常以12~8小時的時差,讓我看到是8小時之前甚或三到五天前的訊息;我的最新動態,幾乎都是朋友回覆自己留言或朋友按讚的訊息。也就是說我要看到「剛剛」、「5分鐘」這種即時訊息,只能碰運氣。(有時候剛重新整理可以看到,再按一次就又消失。)

要從香港的局勢去陰謀論Facebook的演算被操控,那倒不至於。它確確實實不是反送中之後才形成如此狀態。慢慢也有朋友開始發現:我的Facebook常常看不到新的動態,每次看到都兩三天後了。(一週前的也是有的。)

我曾經非常執著想要找出演算法的運算(例如:我發現沒有人跟我互動的貼文,我會試著在該則貼文留言,讓它跳到朋友的頁面上。)也曾經想思考Facebook這樣讓訊息「不即時」、讓互動留言的成為主要的訊息,究竟是為了讓社群更同溫還是讓人黏著Facebook的程度減低?(有時你想要看到一個朋友的「最新」,最好直接進入該朋友的個人頁面。當然,如果你的朋友太多,你看不完。呵呵!)又或者是Facebook想要打破大多數以它作為行銷工具的任何人的使用習慣?(你得互動,不然你的訊息就得買廣告提高它的觸擊率。)

從twitter到Facebook(或者其他國家相同類型的社群網站),它們都在一場又一場的社會抗爭和許多需要人群串連起的社會事件扮演相當重要的「訊息傳遞」。在台灣從野草莓、莫拉克風災、洪仲丘事件、三一八學運、八仙塵爆、八一氣爆……都使用網路大量地將訊息散發,資訊整合也成為網路社群(網路使用)重要的一環(後有相當多訊息整合的共筆)

若以現今Facebook的演算法,減少大量的即時性及排序不依順序排列,是否還能作為「訊息傳遞」的要角?就看使用者要接受這樣的狀況多久?

若再以這樣過分同溫的訊息排列來看1124公投的結果也就不太意外(使用大數據操控大選可以參照《脫歐之戰》這部電影)但使用社群網站本身就是從「同溫層的聚集」開始,要打破Facebook從大數據拋給我們的同溫層,也許也要一再思考我們使用社群網站是因為什麼理由?或是我們仰賴網路作為訊息接收的同時,我們想要取得的訊息又是什麼?

今早(20191118)因為凌晨香港理大被包圍,前一天台灣的新聞仍然不多見香港的消息。多半同溫層都守著Facebook的即時訊息(或其他網路消息),我的動態裡只剩四則:一是名人murmur該死的Facebook的演算法;一是朋友貼出的周婉窈的文章;兩則是立場新聞比較即時的消息(一個小時內)。

我曾經為著這演算法特焦慮的,我老不懂為什麼Facebook要把它變成現狀,也講不出那種焦慮是什麼。後來經由朋友精準的描述:「Facebook現在的排序我都看不懂,為什麼不是依著時間的順序跳來跳去呢?」是啊!在「即時性」這件事上,Facebook透過大數據的演算,已經失去它作為訊息傳遞最重要的位置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