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所以重要且必須存在/《三十歲的字》後記

說到底,人是在社會化的過程裡尋找自己,還是本來就擁有自己,只是跳進社會化的步驟中,後來弄清楚才甩甩頭對自己說說:「啊!現在所得出那些人際關係的答案,不就是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樣貌嗎?」為什麼這麼多年怎麼還奮不顧身跳進那些「應該要社會化的與人社交」而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呢?

從陳嘉玲到薛亞之/《影后》03

《影后》裡的女性有各式的樣態,呼應薛亞之的扁平說,拿掉觀眾對臺灣女演員以及女性過於扁平的想像,把女性應該、一定要有什麼樣子各自放在不同角色,又一一拆解再做不同的組合,於是在這部劇裡的女性都各自立體得有她們自己的樣子。

那些數位時代文字交流的美好/《三十歲的字》6/20正式上市

沒想到替十六年前這些文字整理成冊的過程最費時的不是校對,而是把認為應該稍作說明的人名、創作、科技專有名詞……加上注解!希望替年輕一輩,有興趣閱讀二〇〇九那一年的讀者稍微科普一下!或者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能開啟一扇「想去了解」的門,去看看那個沒有網路、還不網路重度成癮的時代,我們的青春、後青春是怎麼度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