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律」,很多人有極大的誤解,認為要在某一種「強迫性」的進行才能達成。但事實上所有「強迫性」的行為,只會讓人更加抗拒,更加不願意起身行動!

在我母親眼中,我應該是一個缺乏自律的人(可能在諸多只看到我某一面的人眼裡皆是如此。)老一輩的、年長的人,特別喜歡用自己的行為模式去看其他人的生活習慣,進而要求且批評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是想要伸手干預,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限制他人行為的模式,使得被限制的人經常搞不懂「到底是自己不夠自律」還是其實只是「不符合別人的生活標準。」慢慢的更會形成「抗拒」別人所要求的生活模式,而失去對自己的要求及追求。

Read More →

也忘記什麼時候開始看包柏和偉恩的頻道,大概是2014~2017這幾年每年都去日本自由行,所以不小心就被Facebook餵了「東京走著瞧」這個頻道吧!又因為我的Facebook每幾年都會換一個新的,到了新帳號後就很少按粉絲專頁的讚,一直到前幾天朋友在一支影片下的留言,我才又點開看這個頻道。

Read More →

寫給medium用戶的:快點來搬家至metters吧!https://matters.news/migration

我的matters:https://matters.news/@sunline

寫這篇之前,得先說一下matters的缺點:大概就是政治話題太多,還有目前改版(2020.03)的介面必須改善,以及首頁文章的排列容易埋藏了許多好文章,如果沒有人去挖新文章拍手到首頁,常常就會讓整個平台的討論過分單一了。方格子的頁面排序也有這個問題,但我只用了一陣子,後續只討論我使用過的經驗。

先說「社群心態」好了。

Read More →

大約一年前我在Facebook註冊了新帳號,這是我每五年都會想做改變,或說我是想打亂演算法和同溫層。新帳號的動態牆上朋友或我追蹤按讚的訊息,都以一種非常詭異的排列,同樣地連同我的訊息出現在其他人動態裡的時序也相當詭異。

動態分兩種:人氣動態與最新動態。我的人氣動態常常以12~8小時的時差,讓我看到是8小時之前甚或三到五天前的訊息;我的最新動態,幾乎都是朋友回覆自己留言或朋友按讚的訊息。也就是說我要看到「剛剛」、「5分鐘」這種即時訊息,只能碰運氣。(有時候剛重新整理可以看到,再按一次就又消失。)

Read More →

關上房門後癱軟疲憊卸下一切衣裳/說出那些不為人知與感嘆的自己/沒那麼脆弱偏要往那脆弱裡墜落的自己/沉淪時才感覺到的真實——《我記不得每隻貓的名字》葛大為。P.79

二十三歲後我抽了四年的菸,沒有癮。上班的時候想逃跑,常常躲到樓梯間、頂樓,或從地下室的辦公室爬上地面,抽著一根又一根想要逃避生活壓力的菸,常常與兔兔一起。上班一起、回家一起、睡覺一起、做愛一起,無時無刻都綁著彼此!

Read More →

父母還沒離婚的那童年,我們會在餐桌吃早飯。背對著電視,父親不許我們邊看電視邊吃飯。我們必須抬頭挺胸端坐在餐桌前,吃下父母替我們準備的早餐。

餐桌上擺放著各式夾進土司的醬料,草莓、巧克力、奶油,和一台烤麵包機,以及前一天,父親下班後,帶我們到五甲的麵包店買回的土司,或者我們喜愛的麵包。 Read More →

(Facebook.2017.10.17)

從龍江路的巷子轉出南京東路的時候,天還沒黑一半,若是夏日,夕陽還掛在地平線上。五點四十下班時間一到,在關機畫面前,鍵入員工編號。關上電腦和螢幕,離開辦公室的時候,馬路上的車還不太擠。

到建國北路上待轉,一路從建國北路、建國南路往南騎。若是途中沒有要去哪裡,便騎上建國高架,一路到忠孝東路下橋,經過建國花市、大安森林公園直到轉入辛亥路。再經過台大、二殯、辛亥隧道,最後在興隆路待轉,鑽進萬芳醫院對面巷子後,將車停在公寓門前,才到興隆路上覓食。 Read More →

2016-03-08-13.56.55-1

每一次跟年輕的孩子在一起,我都會想起自己的小時候。

去警察局跟青少年們一起的課後活動,是一個一起學色鉛筆的同學N問我的,她問我有沒有興趣去陪這些青少年們。我很好奇,就像那個年紀的孩子們一樣,也就答應了。

原本上學期就要去的課,因為去年我的情緒狀況不太好,一直拖到新學期的開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