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是三四年前我設計的年收入開始以每年以前一年一半的方式在遞減,我便始終不安地待在出版界的邊邊。我接下所有能夠產出、製作的設計案子。一步一步地看著傳統出版從一個谷底跌進另一個谷底。從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跟著出版界一次又一次的試著將書推向讀者。
更早之前,facebook還沒有人玩,拿上網手機的人都像怪胎,總是被指著鼻子罵「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出版的衰退幾乎是跟著網路興盛的節奏,快速的下探。隨著所有網上興起的任何群體意識,一代一代的生活習慣因為網路的存在,幾個月就可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但出版界始終像是絕緣體,好像所有的新媒體都與之無關似的。
我很焦慮。我始終看著那樣的情勢,焦慮得不知道明天在哪裡?我處於邊緣的位置,一邊看著逐步滑落的收入,就好比出版界每年衰退的銷量一樣,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是焦慮的。 但我更焦慮的是,出版界願意嘗試新方向、接受新媒體,和認知到紙本書真正困境的人不多。
紙本書真正的困境不是「沒有人要閱讀了」,而是「紙本閱讀」這件事已經不再是知識接收的主要途徑,而且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從網路上發展出任何一種取代紙本的可能。
詹宏志在「詹宏志談出版/匠人編輯 vs. 拓荒編輯 設法活著回來」座談說的「編輯沒跟上」幾乎就是我的焦慮。所有新媒體最初的起跑線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就是看誰能先掌握起跑的節奏,創造出另一種新的可能,而這大抵跟「出版」的性質很像,誰能先看見哪個主題能夠進入市場,就能帶動出下一波機會。
也當然,先做的不一定先贏,常常會成為打響那槍但沒想得齊備就成了砲灰。大概也是因為如此,願意當先行者的人不多,一來害怕跳下水就死了,二來也許就是真心的沒有想過要好好去思考這個世代是什麼樣的時代,最後便成為看著網路襲來的大浪,一波一波將其他人衝上浪頭,若幸運一點出版能跟上一點點還能看見陽光,若是不幸的就是等著死在沙灘上。
網路影響紙本閱讀是從大量的訊息從紙本跳上手機開始,以無法預測的速度在變革。未來紙本書的走向很有可能朝獨立書店或是黑膠唱片的形式發展,物以稀為貴;又或者像是唱片市場那樣,實體CD成為一種附屬,必須以更多的方式誘發「購買」。(好比《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收視帶動了劇本的銷量,在這之前誰會去買一本大多只有對話的劇本書呢?還因此得以站上排行。)
後來我便也不焦慮出版界的焦慮了,還沒探底的情勢就等著吧!總會有一天會反彈的,但不會太快出現,除非網路就此毀滅。在那之前,還是不要太逃避網路的存在,也許轉機就在網路上,只看你願不願意真心相信黑暗還未到來!
圖為我日漸減少數量的書架以及我設計的2020月曆。呵呵。買一下:http://bit.ly/34lekIZ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