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戀花‧孽子原班人馬

打著「《孽子》原班人馬」的口號,《孤戀花》連續劇、電影從四月天一直蔓延到盛夏。想著兩年前《孽子》激起的討論風潮,想必《孤戀花》一上檔勢必也是會引起一番討論。

我得先承認,《孤戀花》我看得不多,但還是有些話要說。

上海場,是我放棄《孤戀花》最大的主因,不知道是被前幾年那波上海劇給慣壞了還是?讓我對《孤戀花》上海的部分,完全進入不了。總覺得上海是很大而且很久的城市,但《孤戀花》游走在想要攬全關於上海的一切、那個年代的一切,卻又帶不出大環境裡最細膩的感覺,說明確點,我認為《孤戀花》沒有《孽子》的氣勢,是上海的大造就而成的,想大,又大不了,最後變得上不上,下不下。

第一、二集,是我唯一看完的部分,但也因此退卻不前的原因,它的前行很緩慢,緩慢到即便抽掉一場,我都覺得無妨,以前兩集的舖陳,都像是為了要「交代」上海,而不是《孤戀花》的本身。我得先觀望它要帶出的時空背景和歷史事件,再進入故事,直至走入故事的同時,那些感覺,都被年代、時空、場景給削弱,不深刻了!

再者,人物的味道,缺一點又缺一點,後來缺乏的部分,怎麼也串不起來,他們所要傳遞的感覺。

最讓我稱許的,應是五寶的角色,那樣天真的笑容及優雅的歌聲,蓋過三郎帶給我的柔弱、雲芳帶給我的彆扭,照理說,應該好好讚揚一下李心潔,但好巧不巧的,最近剛好重溫了幾部李心潔的舊作,以及她給我的過往的印象,五寶的角色,似乎在表演上,也變得不那麼讓人驚豔了。李心潔向來的天真浪漫,在《20.30.40》裡是那個樣子、《愛你愛我》是這個樣子,《想飛》亦是如此,而《孤戀花》裡,我看見的,一直是李心潔,而不是五寶,她,缺少了那個時代的滄桑和那股必須被爆破的悲哀。

再從雲芳的角色。我都笑稱,她根本是擺明了跟大家說:「我是一個T」的那種姿態。我好奇的是,那個年代、那個背景,在上海,同性戀究竟是怎麼存在於那個時空的?以現今的狀態來說,那個對自己的性向認同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而又,雲芳對五寶的好、娟娟的好,她本身是否有掙扎過、懷疑過、矛盾過、逃避過?或者她是那種很自覺性的,從小就明白自己「喜歡女人」這件事?

我看見雲芳全身散發出來「一肩扛」的氣味,卻感受不到她內心的幽微,究竟何故讓她從戲的開端跟男人套交情、跟女人走得親密?結果呈現一個男人的型態與女人的體態交錯的彆扭。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在那保守封閉的年代裡,她有足以的自覺,面對自己本身對女人的欲望?

說上不上,下不下的原因,多半來自於我認為上海場花了很多時段交代那些背景、觀念、差異……卻見不到角色的內在。就好比我看著五寶坐在窗台邊跟雲芳說人生有何意義時,我並不覺得五寶這就想向下一躍(這裡有可能是因為華視剪成一個半小時的原因),即便是種種的因素,讓她覺得人生無望,我在事件發生的當時,嗅不到五寶想死的念頭、看不見那股絕望。並不是說她必須像瓊瑤劇裡那般激烈,或是像鄭文華筆下那些主角,是要有一定的手段。心潔式的方式演出,是一種純真少女的喃喃自語,我看不出來她想一死百了的樣子。同樣的,我也見不到三郎與五寶之間的火花,見不到雲芳渴望擁有五寶的內在,那一切的發生,似乎都這麼理所當然,理所當然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就必須有這些小情小愛的存在,理所當然的必須有三角關係的磨擦,理所當然的,女生要愛男生,男生會愛女生,而另一個理所當然存在的女生就那麼理所當然的要攪和一下。

間斷的看著,許多人拿《孤戀花》與《孽子》來比較。我想,那個力道是有差別的。就好比當我看見討論區說著雲芳說出:「我喜歡的是女人」,真的差點沒昏倒。我不知道那樣的安排之前,雲芳還經歷了什麼,但想必她應該要有在心裡問過自己幾百回的才對。畢竟「跟別人不一樣」這件事,要很有勇氣才能面對。《孤戀花》確實少了《孽子》當初那種流暢及隱在戲裡的曖昧,卻還多了一分理所當然。

至於三郎這個角色嘛!從一開始,我就認為他被太多事件絆住了。例如:他的身分(在日本唸書,從台灣到上海的音樂人)、他的家世、他表哥與表嫂和本身大環境的衝突、他自己與上海的認知差異……這些事件都削減他與五寶之間構築起來應該淒美的愛情,我能感受到他與五寶的愛意,是建構在種種的因素上,而愛情的成分究竟涵蓋多少?實在不清楚。

後期,台灣場的部分,因為前面漏掉太多,所以沒太看。但是印象很深刻的,是三郎和雲芳碰面拿骨灰的片段,可能是太多太主觀的印象,讓我無法體會雲芳心裡要補足五寶與三郎分開的缺憾,更無法明白三郎為什麼還有力氣去追究為什麼不讓五寶跟著他離開的原因。

我想,從白先勇的原著要拉長成那麼長的故事,那是很艱巨的工作,就如同《孽子》裡,一句阿鳳與龍子天雷勾動地火那般,要寫成戲劇一樣,是非常大的挑戰吧!

註:
二○○○年~二○○四年的間斷,許多故事都由民國初年發展至抗戰,場景也都設定在上海。其中不乏愛情喜劇、悲劇,以及那一連串的顛沛流離。


導演:曹瑞原 編劇:蕭颯、陳世杰 原著:白先勇
演員: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庹宗華、高捷

孤戀花官方網站

P.S
本來這篇文章是應該貼去官網,但我其實只想寫寫感想而已。打筆仗的事沒多看好像也戰不起來,只能很粗淺的寫些想法。

換日線的話:雲芳講話好像秀蓮!

12 Thoughts to “孤戀花‧孽子原班人馬”

  1. 唉喲!你很笨捏,線什麼都不是,就是一條線嘛~~~

    (P.S留言版那篇我刪了喲~~~)

  2. 這最後一篇留言是誰寫的?寫得很好,頗有同感。
    2005.07.19 12:18

  3. 看了電視版的孤戀花一些,看了網路上的討論及回應一些,總覺得前者所少掉的東西,無論與原著比起來,或從電視劇的結構看起來,在網路上的討論,都沒有觸及到兩者的本質與核心,更遑論這齣戲多少所迴避的「同志」議題。

    阿kim的回應,讓我頗有感觸,若同志的認同可以自外於社會脈絡,我想那些前仆後繼為著同志爭取權益也好,爭取社會認同也好的人們,一方面或許欣喜自己的爭取有了些許的結果──正面的肯定自己的性向非夢事,一方面也感觸:這一切難道來得那麼容易嗎?

    無論是原著小說或者電視版,確實沒有特意突出同志的議題,從社會脈絡看來,也就是我所說的「迴避」,在這一點,引白先勇的話,「小說裡的確沒有刻意凸出同志、性方面。女角雲芳不自覺地就是這麼一個人了。編劇處理得好,也是在這裡。」小說裡的雲芳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男性掌控的環境,女人於此,等同於整個大環境下的犧牲者,雲芳取得可以與男人抗衡的些許能力,她便化為保護者,疼惜著這些受盡折磨的女人。她是因為天生愛女人,或者因為人在歡場恨盡男人而無法相戀,可以說是沒有交代的。小說裡著重的是,在那個大環境下,因為權力結構而造成的悲劇與衝突,白先勇所突顯的是邊緣人無力與命運抗衡的宿命,他無意(或者我很不客氣的說,亦無能)深入女性的心理與掙扎。

    這樣的狀況,很巧妙地亦出現在電視劇中,沒有認同的掙扎,也沒有外抗的必要與壓力。電視版的孤戀花,在我的角度來看是失敗的,唯一成功的地方,在於憑空架構起一個夢想中的同志烏托邦:同志不需要因為認同而掙扎,不需要因為自己愛的對象、自己的選擇而感到羞恥,張惶,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宛如純真的伊甸園。

    然而,真如此單純與容易嗎?我不禁想起無數刻畫男同掙扎與痛苦的電影,《藍宇》也好,《霸王別姬》也好,或者佳評如潮依舊漫燒的《孽子》也好,為什麼他們像利刺,扎進了無數受苦靈魂的心?難道孤戀花迴避同志戀情的苦,是因為想要藉由一段亂世華美的戀情,引發一般民眾對於如此耽美的愛的想望嗎?

    劇,從何處看皆可找到珍貴之處,若用心製作的話。孤戀花有其可取之處,但挑剔如我,看到的滿是缺點,而針對這些缺點,卻鮮少看見深入批判。在這部片子裡,孤戀花的迷也好,評論者也好,大多數抱持著「鼓勵多於批評」的態度,擁戴這齣三千萬製作的劇(相當一集電視劇超過一百五十萬的製作費)。但是我不禁想說,論上海十里洋場的頹美,我在侯導的海上花的牌桌上感受到的多過於孤戀花舞場裡的,論臺灣場的酒色頹廢,我在《沙河悲歌》的那卡西酒女歡暢對照下的淒苦,更深沉地進入了他們無可抗拒的命運。影像來說,緩慢的電影語言所欲累積後勢的衝突與情緒,我在孤戀花裡感受不到,孤戀花,究竟少掉的是什麼?

    當我們將這十六集的故事用簡單的話講出來時,就知道許多原本可以具有的衝突點被平面化了,抽掉了原著所著重的權力關係下的悲劇,稀釋了的亂世場面,沒有掙扎的同志戀情,性暴力的結構關係,這齣戲,失去了重心,以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同志烏托邦城堡」來呈現,確實的確令人遙想,啊,那樣的戀情真是催淚且令人心碎啊!
    2005.07.08 12:43

  4. 給小樓:
    我其實滿想看那句話出現的部分。(第幾集啊!)
    她這麼說,我其實不覺得有疑惑,主要的疑問在於「是什麼樣的心態?」這當然也牽扯到我看的集數問題,但我相信,它必定是強而有力的。
    畢竟,那真的需要很勇敢的!

    給阿Kim:
    覺得你的名字很眼熟,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有碰過?
    性別的認同,本來就沒有一定要經過掙扎或者矛盾的。倘若那是一開始就認定的,那麼,我會覺得後面那句「我喜歡的是女人」所帶來的內在衝突就會減少。妳本來就這麼認定的啊!那麼是不是之於內在的掙扎、痛苦及矛盾都會不那麼大一點呢?只是面對外來的認同與否,是比較難以面對及承受的。

    內在的自我認同,是一種認同;外來的認同,又是另一種認同。雲芳可以不用對內交代,但是她百分之百一定要對抗外來的認同與否。如此一來,她那句「我喜歡的是女人」才能擁有強大的力量,將那長時間與外來認同的拉扯做一種抗衡。這,才是所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也就是說,即便我今天知道自己是個同志,但周遭的人是否接受(接受不代表贊同,而是知道了也不會對妳產生歧視),是我必須去面對的。而我,從一開始看見的就是雲芳很理所當然的,像是戰勝這一切。

    我記得我在看《孤戀花》的幕後時,一段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曹導並沒有要把焦點放在同性戀的議題,而是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說《孽子》與《孤戀花》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

    雲芳端出來,就是一個性向認同十分明確的人。也讓我對於這整個故事想要表現「不是同志議題」的觀點產生最大的疑問。

    若要比較兩者的步調。《孤戀花》是一個故事的擴張,《孽子》是一個故事的呈現。如此一來,它的慢,就可以很明顯的看見!

    我也還在看公視的《孤戀花》,也期望同時能夠尋找一些我覺得失去的部分!

    感謝二位!^^

    P.S
    小樓,從官網連過來,感覺的確不一樣!
    2005.07.08 02:00

  5. 其實對於自己的性向的認同
    我想不一定每個拉或gay都需要一段時間去想吧
    我承認我自己就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還有說到華視版的孤戀花
    因為剪接+廣告的關係
    所以才會有不連貫的感
    這在之前官網的討論區也有提到
    建議你可以看公視版的
    還有與孽子步調的比較
    孽子比較慢吧…

    看完了孤戀花
    我比較喜歡在上海時的雲芳
    有股女中豪傑的氣勢與眼神
    2005.07.07 23:33

  6. 呵,從官網討論區再連回這,感覺真妙:P

    上海的問題重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前前後後也批了好幾次,也不小心成為我們上次聚會的「討論重點」。不過,「我喜歡的是女人」這句台詞,如果有看到戲就知道了,那個位置,那個力度,絕對是經典啊!
    2005.07.07 19:33

  7. 我個人覺得《孤戀花》可惜了。講真的,它的步調也是讓我覺得很難下肚的原因。(不免又要拿《孽子》來評比一番)不知道是因為我對《孽子》情有獨鍾還是?總覺得《孽子》的某一幕、某一場,都是為了後面發生的狀態所存在的,而《孤戀花》卻讓我覺得,每一場的發生諸多刻意。

    當然我不會是那種五分鐘就轉台的人,不過,卻讓我很用力的在每個五分鐘裡,是先失了耐心,然後等待,於是放棄。

    說來好玩,看《孤戀花》前,我先把短短的原著看完了。果然,看戲前是碰不得原著的,雖然我並沒有特別迷戀《孤戀花》的原著,但對於改編的東西,已經很難消化。

    (說要跟《孽子》評比,又扯那麼遠!)《孤戀花》的前面幾集,對我來說,有很多場次是切斷情緒的,那些場次也不能等於是廢戲,只是先後的差別,覺得更動一下會好一點。像是三郎到表哥家後,表哥和表嫂的爭吵那場,我不能說它一定得消失。但是從三郎出現到雲芳出現,再到五寶出現,幾乎橫跨了一集,中間少了一點緊湊度,少了一點扣人心弦的感覺!
    2005.07.04 01:07

  8. 故事步調好慢哦~每次看個五分鐘就等不及想轉台了~噗~
    2005.07.04 00:0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