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北看金馬影展已經成為我近幾年來的習慣,順道去台北與朋友吃飯碰面,也就盡可能把電影時間排在吃飯時間以外。二十年前北上工作七年,只有一年《民生報》還在的時候,換過《十七歲的單車》的免費票,就再也沒有參加過這種會被標上「文青」的活動。

今年本來可以搶到開幕片《那個我最新愛的陌生人》,不料忘記勾選「我同意」那個選項,再重來就搶不到。索性不挑片,就看時間上哪時可以就買哪片。

參加金馬影展頗好玩的,好像在參加什麼重要的盛會一樣。因為比較隨性的緣故,又常安排當天的晚場,幾次都恰好買到有映後座談的場次,像是幸運地撿到寶一樣。偶爾還會遇上幾個比較知名的影評人也在同場次,散場時會聽到他們與認識的人稍微評價該場電影,也特別有參與感。

Read More →

原po於 Facebook 2018.11.18 04:50 (原先睡不著用手機打的,有再修正過)

這次入圍的台灣電影,不算動畫和紀錄片,我應該只有《老大人》沒有看過。其中除了《小美》還沒上,我只有《角頭2》是在線上平台看的,其餘都在院線觀看。

其餘沒入圍的在院線我看過三部,但台灣在2018年總電影數也不多。且不論金馬到底要如何定位,台灣電影的「質」確確實實沒有太多太好的作品,再不看那些砸了大錢能夠呈現的場面,台灣電影也還真的不是那麼多能夠端上檯面。就更惶論有多少人願意買單進場看台灣電影。 Read More →

我不看MLB。對我來說,像是NBA和MLB這兩樣籃球和棒球都離我太遙遠了。哪怕是台灣的水準等級差了好大好大一截,沒有超快球速、超輝煌的記錄,若要選擇著迷也必然以台灣職棒、職籃為主要,其他的就如有像王建民這樣的台灣囝仔,踏上世界最高殿堂,我才會偶爾在清晨、夜半,看他投個幾局。

王建民踏上MLB的時候,我已不太看中職。應該是因為看一場比賽,實在太耗費時間,總覺得那幾上幾下的,偶爾看看國際比賽就好。還沒看這部《後勁:王建民》的介紹前,一直以為像是一系列的回顧,從小到大,到MLB的起起伏伏。直至後來,才曉得,這是記錄WANG 40因傷退下後到WANG 67重返MLB的過程。 Read More →

金馬影展的票難買,《塑料王國》應該是我最想看的一部。大概還是跟環保議題有關所以被吸引。但大多數在提倡減少塑膠袋(包裝)的時候,被稱為「環保人士」時,心中常燃起一種莫名的被羞辱感。(延伸閱讀:我並非環保之人:減少塑膠袋(包裝袋)的使用

我曾經有過一個構想,拍一支濃縮一個人一天有可能使用到任何包裝以及適度減少使用包裝的對照紀錄片,不知道能不能提醒身旁的人,盡可能減少使用任何包裝?不知道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的打中人心,讓人至少在收取時,能夠多花一秒考慮? Read More →

莫名其妙買了兩場金馬都是生跟死的題材,都悶悶的睏死我了。《告別茉莉》的直視死亡,在最後幾場,有打動到我。(但真的很悶,沒有心理準備不要看。)

有許多心裡脫開不了的情緒,是原生家庭影響而來,但關於對死亡的迷戀,卻是在家庭崩毀前就出現了。很小很小,我就喜歡把自己囚禁起來,或綁或用椅子圍起來,將自己放在裡頭。直至那個遊戲時間結束,我才會把桌椅搬開,把自己鬆綁。我無法回想為什麼這樣做,只記得年紀很小到我有記憶之時,我就渴望死亡。(這種渴望,不是自殺,是一種想像,對於死亡的好奇。)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