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總是聲勢浩大,但卻經常害怕踩到雷!
但說台劇都是雷嗎?其實倒也不是。說穿了就是你若是看過大量的外國作品,回頭再看台劇,更容易會有那種「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的心情。可惜了,就是沒有宣傳說得那麼了不起!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但說台劇都是雷嗎?其實倒也不是。說穿了就是你若是看過大量的外國作品,回頭再看台劇,更容易會有那種「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的心情。可惜了,就是沒有宣傳說得那麼了不起!
要說金鐘57幾部入圍多項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作品,這是不得否認的,且我也真心認為這些作品都值得觀眾細細品味。但要說「台灣影視作品朝著爆炸的方向前進(且每一部都很優秀)」這點我認為「還是要把一些沉痾給挖乾淨」,劇本要更多元的創作,演員要勇於挑戰各種不同的角色(陳柏霖的喜劇就演得非常好看啊!)不要耽溺於「已經能駕馭得很好」「觀眾一定會買單」的創作中,那麼台劇要追上韓劇的車尾燈才有機會。
與其計算哪個划算?跟運動一樣「你只要建立起習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那就會是最划算的選擇!把時間拿回來看電視電影,不要把時間花在那種八到十五分鐘跟你講一部電影的影片或podcast,而且漫無目的的滑過就覺得「自己有看過了」的行為上。省下那些無腦刷影片的時間,你可以閱讀、觀看更多更多的內容,最後,它們都會成為你腦子裡的東西,怎麼算都很划算!(呵呵)
如果韓劇能從那些情情愛愛的故事裡跳脫出來,拍出很多動人的親情、友情與深刻的愛或日常,還能部部叫好又叫座,台劇能不能有更多的可能呢?但這種「可能」我們也許已經討論了一、二十年了吧!
我寫這些戲啊劇啊,寫了二十幾年。我不是一個優秀的劇評或是有人氣的網紅能幫你賣什麼,更不太愛寫一些迎合大眾能賺流量的文字(而且常覺得台片台劇不爭氣XDDD)但我會一直持續熱愛的、推廣著我所喜歡的電視/電影,特別是台灣的作品。
除了看電影外,我幾乎不太出門(娛樂)了。十月中終於回到電影院,感覺格外喜悅。但仍然沒有動力往台北金馬影展跑,也就少了金馬影展的觀片場次,錯過了《時代革命》覺得頗可惜,希望可以盡快上院線或OTT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