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月(2022年)看完韓劇《陽光先生》後,我興起了蒐集韓星李炳憲作品的念頭,於是從八月初至今大概看完48部韓國電影、五六部的韓劇(不含一直重看的《鬼怪》及《陽光先生》)以及約莫十多部韓國以外的電影。

這48部作品中,以李炳憲、李政宰、金高銀、金泰梨、宋康昊、卞約漢⋯⋯及他們合作的導演、演員的作品不斷地連結起作為觀看的挑選。不論是近年的作品,或是三位比較年紀較長的李炳憲、李政宰及宋康昊早二十年前、上個世紀的電影,從角色的變化、劇本的多元,以及他們各自隨年齡變化在作品上的挑選與角色扮演,都教人看得過癮。

金鐘57的入圍名單出爐的那天,長劇集的部分沒有意外的幾乎都是我看過的,而過去這一年也的確能被提起的作品,不論討論熱度或是製作上的水準,就只會是這幾部,要說「台劇爆發」也許可以換句話說:

除了這幾部劇外,其他的戲劇是無法放在同樣的水平上做評比,否則就不會出現幾部劇都入圍十幾個奬項的角逐名單。

Read More →

早期還沒有串流平台(後稱平台)時,「看電影」的管道在院線以外,就是DVD、第四台的電影台,以及所有非法盜錄到網上(或轉出DVD放上網)給人看或供人下載;影集(電視劇)則是隨時跟著電視播出時間坐在電視前外,也是有合法DVD或VCD及其他非法平台的觀看或下載。

真正大舉改變多數人的觀影習慣以及加快平台上架新或舊影片的速度,還是Covid-19的原因。在這之前,我的觀影習慣是一週去電影院一次,其餘的時候就是看著串流平台每週的更新,有一段時間多我還會替朋友們(網友們)整理一週平台新上架的片單。

不過隨著疫情的影響,新電影的拍攝速度放緩,平台比較常見的是老電影的上架,倒是造福了不少新成為癮痴的觀眾。

Read More →

Covid-19這場疫情過了兩年半,大量的改變電視(影集)、電影的觀影模式。算算疫情前我每年能累積進電影院的次數至少維持在一週一部或一個月四部左右,但疫情的關係,除了「不能去電影院」以外,更多時候是因為受疫情影響拍片進度或上片計劃而沒有太多可供選擇可以進電影院觀賞,常常像是在過從前的日子,不斷在看哪一部片的經典復刻。

關於經典重映,串流平台這幾年倒是陸續把一些十年、二十年起跳的電影放上線,確實也讓人偶有無事時點來看看,不同的年紀看相同的電影,總還是有不同的心情,十幾歲看到的驚喜,四十多歲再看,還能有悸動的,多半都是很好的電影。

Read More →

從有BBS開始寫些影劇心得,成為我「寫字」的「開端」。老三台年代,家裡還沒第四台,能看的就是那些很熱門的電視劇,加上家裡經濟不允許,也不太可能把看電影當作娛樂,所以能寫的東西也不多,也寫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到底是誰按下了我大量看電視劇或電影的開關?並且敢寫下那些亂七八糟的心得給別人看?我想還是青春年少太孤單了吧?恰好在網上認識了喜歡同一部電視劇的人,寫下來討論、交流,成為了生命裡短暫的朋友!(並且談了戀愛,還因為這些文章得到了一份工作。)

Read More →

首先,消失在我生活裡的店家,可能是「雜貨店」,從便利商店或是大賣場開始出現時,那可能是我國中的時候(1994~);後來消失的是唱片行,比書店消失的速度更快,悄悄地與文具結合的賣場一起生存著,那是MP3大量出現後的時代;接著是書店與文具行,它們有時彼此結合,你分不出來到底賣的是書還是文具(買不下手的那種精品文具。)大概在我三十歲之後,街角已經沒有書店,可能得騎上車到市區更熱鬧的地方才能買書(要不就只能去網路書店);然後我才發現:其實連買文具都不是太容易的時候,已經是「搞不好上網能買的比較多」的現在!

南高雄的三多路以南,應該是大部分影痴熱愛的區塊,三多路上有威秀影城,再早先往成功路走有三多影城(20200131),再往北一點有剛收掉的奧斯卡(20220214),離三多路往南連著有原先的台鋁MLD,在疫情後改作台鋁秀泰(20211103)和即將結束的夢時代喜滿客影城(20220430)以及往小港方向有草衙道國賓影城;假如再往鹽埕前金,有in89大立及駁二兩個影城,或是偶爾可到高雄電影館看些主題影展的電影。

Read More →

來到了疫情第二年,台灣迎來了三級警戒,其中經歷了幾個月的娛樂場所暫停營業、開放後的梅花座禁飲食,片商也不太排檔期,等到「敢出門」看電影時,片子也不多,倒是帶動了台片的線上直播、網上活動、見面會的強力行銷,進電影院看時也多半是看台片,其餘幾乎都是在OTT平台上看的。(OTT平台裡的台片我應該九成都看過,立志要把所有的台灣電影全部看過!)

而高雄MLD影城也在疫情中走入歷史換上秀泰來經營(原草衙道的國賓也不在了。)以南高雄的電影院來說,片單首選應該是遠百威秀,不熱門的片場次不多,但還是會上,而本來很文青的MLD影城換上秀泰經營,變得比較商業,冷門片幾乎看不到,可秀泰又因為原先MLD的影廳是整個南高雄舒適度算第一了吧!在完全開放後也為了看電影辦了秀泰的信用卡,有想看的大片就會到秀泰看。(威秀、喜滿客的影廳都老了,威秀還算舒服,但遠百的洗手間還是老了許多。)

Read More →

要我寫十本珍藏的書,我可能真的寫不出來,而且會重複提到同一本書。但要我寫電影或電視劇可能就不難了,而且還可能超出十部。讀書的速度太慢了,但電影應該從我有錢支付電影票的錢,以及僅有能力搞下載,沒錢看電影的日子(有足夠收入後我就沒有下載過,線上也都是付費看的)陪著我度過了大半的人生,而且我想會一直持續下去。

小小的題外話:我每個星期一定會去電影院看一部院線片,場次對了就算爛台灣電影我還是會看。不過台北以外的電影院有些排片和場次真的很爛甚至沒有,以至於後來我大量的租用線上影音。平均一個月看電影的花費大約是1000元台幣,一週在線上看兩到三部左右。(有時間或做手工和玩滑步機的時候看。)

跟閱讀一樣,我偏愛華語作品以及發生在台灣跟台灣有關的電影。(好吧,某部分是因為我覺得「翻譯」有時候無法融入某些文化裡。很吃譯者的能力)不喜歡所有英雄片,無論是不是漫威,小時候非常喜歡超人,覺得拯救世界很酷!長大發現那是某種愚蠢的權力/暴力象徵;幾乎討厭所有驚悚、恐怖片,尤其是只有音效和剪接串起來的那種人嚇人,更不喜歡鬼,也不喜歡所有跟「心魔」有關的東西(因為就是心魔啊!講不好的很容易只看得見「心魔」,然後什麼都沒說。)

既然熱愛華語作品及台灣電影,我想是不能只列「十部珍藏」而想拆成兩部分:十部華語,十部外語(中文及粵語以外的電影。不過我應該會全部都列台灣電影吧!)沒有順序排名之分,如果有應該是「我想到的」先後順序。

Read More →

今年看了68部電影,沒看完和重複的都沒算在內,比起他國,在台灣還能上電影院已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樂於見到台灣電影的熱絡,也期望這股熱潮可以持續下去。台灣的影人還是要非常努力一點,劇本要再加強些,但更希望投資方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觀眾們能一直支持下去。

今年看得不多,沒有排名。

Read More →

好像沒有一年看得比今年還要多部電影?不記得了。以往影展到台北還卡上好多工作、聚餐,老是覺得自己瘋狂的壓榨和考驗自己的能耐。今年看了七部,但依如既往的因為奔波,所以多半都還是撐著看完電影(也有點睡著。)台灣院線能看的,我多半不會在影展看,除非時間剛好,我會挑有映後座談的,但為了跟朋友們吃飯,我都盡可能排到九點後的晚場看。

Read More →

因為疫情的關係,進電影院還是頗怕怕的,加上一月突然接到選戰的文宣工作、過完年忙翻了商品出貨,所以進電影院的次數少,但院線看得少,還是有看了一下線上影音,不過寫得不多,就從今年開始用小記的方式,寫一下各部電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