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拍起災難片更有人味/《水泥烏托邦》(콘크리트 유토피아)
比起更早前的韓國災難片來看,幾個主角的設定在這樣特效堆出來的電影中,將電影推往更高的層次!畢竟當技術/動畫層次高於故事結構和演員表演時,就不是在看電影,有時還會像只是在看拍電影的人炫耀自己的技術而已!《水泥烏托邦》算是結合得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不論是故事內容與演員的演出,或是技術性的使用,都讓人看得非常過癮!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比起更早前的韓國災難片來看,幾個主角的設定在這樣特效堆出來的電影中,將電影推往更高的層次!畢竟當技術/動畫層次高於故事結構和演員表演時,就不是在看電影,有時還會像只是在看拍電影的人炫耀自己的技術而已!《水泥烏托邦》算是結合得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不論是故事內容與演員的演出,或是技術性的使用,都讓人看得非常過癮!
青春的故事就是如此,充滿不安定且躁動的因子,你隨時可以起身也經常想要放棄,但那個不知道未來在何處的年紀,多半也都帶著非常果決的勇敢(或說固執,也是傻膽)那時我們都相信,那個現在就是我們的唯一:「我只有現在啊!」而選擇替自己奮力一戰!
那些曾經感到「自己是怪物」的人,都有一些被撫慰、療癒之感。跟別人不一樣並不可怕,成為怪物也不可怕,可怕的通常是每一個人面對所有存在於這世界的不同,有著過於尖銳的反應而刺穿了他人、刺傷了自己。
跟《末代皇帝》一樣,電影最後都讓皇帝和公主回到了童年生活過的宮殿,回想那段曾經無憂的人生,那是回望了皇帝和公主的一生,更是重新將那一段他們所經歷過的歷史,稍微瀏覽了一回,那些曾經輝煌、風光的,那些權力所帶來的,那些侵略與被侵略的⋯⋯一回頭就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這看起來就是一個沒有什麼特別,借錢與還錢和討債與拿命抵債的故事,他們都在貧困中想要得到一點上天憐憫,卻一再地發現在那個世界裡沒有神的存在,若有那麼一瞬間能得到另一個人伸出手的關懷,可能只是那些埋藏在彼此內心深處僅有過但無法言說的溫暖!
女性的情感是這世界最微妙的玩意,特別是曖昧不明什麼都不說的那個部分,且不論是往愛情走進欲望之中或是友誼長存到年老一世,都是需要互相揣磨粗枝大葉的男性難以碰觸也難以理解的「感覺」,也是這樣女性與女性之中經常有那些心領神會的懂得,才能安放那些女性性格裡千千萬萬無法解開的結。
長達七千個字,從李炳憲的作品《地上滿歌》到《緊急迫降》來爬梳一個演員的成長及韓國影視的變化。算是一個小小的科普。
「女性」還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主角,那是在好萊塢裡的英雄/女英雄很難會出現的心境轉折,為母則強是應當,但應該只有東方的故事能完整呈現母性在自己與孩子間的拉扯:女人甚少會真的強大且不軟弱地成為英雄,她們多半都是千瘡百孔的狀態中,完整了自己為母的強大!
由音樂劇搬上大螢幕,《HERO》在劇情上是薄弱了點,以演唱的方式撐出每一次的情緒轉折,就再沒有更多其他會讓人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慷慨激昂,及奮身起義或從容赴死的情緒了;但對於韓國的觀眾應該不會去挑剔這件事,就當是一種重新回顧歷史的方式,只是從音樂劇的舞台換到了電影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