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又是在twitter上的對話,加以整理。好像應該要整理出來才對。於是,又是一篇夜深人靜之胡言亂語書店文章。(其實可以為了週末我的第一場開講關於書店的活動先做整理!)
一開始我想先撇掉「獨立書店」這四個字。先從「實體書店」開始說起。
夜裡,因為無聊的閒晃,看到小小書房的這篇文章《因為什麼而存在 ,而傳世?--《莎士比亞書店》及其他》 於是,我在twitter上留了一段話。
文裡,沙貓提到:「會不會有一天,我也終究必須被迫承認,這座島嶼,這個城鎮,不需要一家書店?在永和窩居十年,離我居住之處輻射步行15分鐘,原本有五家連鎖書店。十年之間,收掉了三家:金石堂、新學友、何嘉仁;小小的對面巷子,有一家不知道開了多久的傳統文具書店,去年也結束營業。這是否意味著:這個城市,越來越不需要書店?」我跟她想著的是同一件事「這個城市,越來越不需要書店?」不僅是台北,高雄也是如此。或許有人會以為像高雄那種倉庫般的書店,很好經營,其實沒有,因為網路書店,所以實體書店都還滿辛苦的!
istanly:我覺得大多數消費者很現實,看到實體跟網路的價差之後大部分都會選擇後者。
cutemate:我覺得面對網路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經營的方式真的要換一個想法,實體能賣的網路都行,實體店還有什麼?我想能賣的應該就是跟人的互動了。所謂的互動,就是一個故事,關於書的故事,關於人的故事,關於人的故事,關於感覺的故事。
tacototoro:我認為,該想的不是如何打價格戰,而應該想的是書店能帶給客人的價值!會去追求價格的永遠不會出現在書店,就算你的促銷奏效,等價格回復之後那些人還是會不見,該想的是你帶給客人什麼而讓它願意多花點錢來書店買書!
istanly:書店真的很難經營,從以前大學做的報告到進了出版業,在在顯示出來,因為消費者越來越難搞,環境越來越艱困,我覺得書店有點象是一種理想了。
對於cutemate說的,我認為該改變的不是實體書店的經營者的想法,而是消費者的想法。一家實體書店需不需要存在著,其實是消費者決定,不是經營者決定,因為沒有人有那麼多錢可以在書店燒。所以是市場決定實體書店要不要存在的命運。而不是經營實體書店的人覺得可以生存就能生存下去!
關於折扣戰,則是一場現實的戰爭。當你口袋裡,只有一千塊可以買書。假設書價為300元,折扣價為237元。相減之後,就差了67元。於是,不打折只能買3.3本,打折卻能買4.2本,多數的人,並不會鳥書店書店給他什麼價值,而考量到自己是否願意接受較高的書價,替書店多增一點收入。
進入書店工作兩年,看太多一進來就問你打不打折,為什麼別人賣75折,你們家沒打折?面對這樣的讀者,你只能適當的告訴他,是不是考慮去別的書店買?小書店提供不了這樣優惠的折扣。(客倌,您說說看,一本書300元,進價210元,售價只能賣225元,一本書賺15元,一天要賣多少書才付得起當天的房租、水電、人事、網路、設備攤提,等等大大小小的費用?)
不能否認的我也曾遇見過打死不要折扣的客人,但畢竟是少數,光是79折跟8折的價差,就有人會捨棄8折而投靠79折,你又怎麼能坐在書店裡,不憂慮書店的未來?我認為,一家書店的價值,不僅是書店經營者需要去思考的。更重要的是消費者你們要的是什麼?有些人喜歡書店的感覺,坐上它三四五六七八個小時,就是從不買書。然後就我們就像開著一家像圖書館的書店,開著開著,賠著賠著,沒錢了,就倒了!而又,在所謂的「特色」(或者價值)上,一家書店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口味,及所有的想法。端看你願意,你就支持!
這是一個互助互利的時代。我其實一點都不在意書店倒了這件事。在小小工作時,我沒辦法這樣坦然的面對自己曾努力的書店會面臨消失的命運,但回到高雄,我終於能夠明白沙貓的那段話。所以,當有一天,這些書店倒了,我一點也不感驚訝,這是市場(消費者)所做的決定,適者得以生存,不適者終將淘汰。當然會有人問:「究竟有什麼原因,我們要去支持一家書店?有什麼特色,有什麼感覺,要讓我們得付出什麼給一家書店?」但千萬別忘了,付出與穫得從來不成正比,當你什麼都不付出的時候,又憑什麼要求一間書店要給你什麼特色?給你什麼你要的價值,以及那些什麼感覺?
不只是書店。每個人的每個選擇,都在決定某些東西是否要存在。咖啡廳也好、電影院也好、唱片行也好,就算是網際網路上的那些不斷冒出來的功能,很多時候,我們的一點點選擇,都可能決定某些東西存在的可能!或許有些人不認為消費者的力量不會大到這種程度,但是絕對不要懷疑,某些東西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選擇!
cutemate:追了有關你對書店經營的推,我想說的是:你說的我都同意。然而,如果事實就如同你說的那樣,而且面對網路書店的競爭,實體書店又是那麼地弱勢。此外,改變消費者的想法與態度又是那麼的困難,OK,那書店的經營者又能做些什麼?還是只能看著實體書店的逝去?或許就像istanly 所說的,經營書店已經變成了一種理想了吧。而,這句話事實上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
書店的經營其實就跟許多產業的經營一樣,隨著時代、科技、與生活習慣(方式)的改變,過去所習慣的經營方式或說輝煌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能存活下來的多半是抱著不確定但求一試的理想者。改變消費者很難,但可以試,只要活的時間夠久,活下來有許多方法,但長久生存的方式肯定不是價格折扣戰。
而是一種消費者願意掏錢出來的方式,這種方式,說真的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知道,它不一定是書,而且,它,在短期內不會生效,它,需要時間。說到這,問題發展的有點廣了,我還是回到今早我說的,我認為,書店要賣的是故事,只有故事會讓人掏錢出來,而這個故事的說書人,只能是書店的從業者。
你是個愛看書的人,你知道自己會受什麼樣的故事吸引 ,而如何把一本本的書變成不是書而是許多從這個書店說出來的故事,那或許是個可能成功的思考法。當然故事,包括了許多的層面,諸如情感,情境等等此類。(累)→在twitter回上這麼長的一段文字,有累到吧XD
tacototoro:我要說得其實跟cutemate很接近,現在實體書店能存活下來的, 絕對不是打價格戰的,一定是有特色、有情感、有故事的,至於一進來就劈頭問打幾折的人,那絕對不是實體書店的目標客群!
關於tacototoro及cutemate所言的特色,我想,必須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上,於是,這時我們可以將角度從廣大的「實體書店」拉回「獨立書店」,就一家書店而言,特色是什麼?千萬不要認為,這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本來就有特色。每一家書店的特色是店家與讀者共同創造的,在我們討論一家書店有沒有特色的同時,你對你定義的「特色」有沒有付出過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連參與都沒有,怎麼能說一間,對你來說沒有特色,但卻對別人來說有特色的書店,沒有特色呢?
就拿小小跟有河來說。小小有沙貓建立文史哲的特色,有河有686及隱匿建立的詩的、電影的特色。試想,如果玻璃詩的那面玻璃,沒有任何一個讀者(作者也是去書店的讀者之一!)去參與,那便會失去了那面玻璃的特色,小小的文學讀書會及所舉辦的相關藝文活動,沒有人參與,還會是小小嗎?所以當我們開口問書店除賣書外,那些故事,那些特色,必然要有參與的群眾,不然特色是搞自己爽的嗎?
karenyu:的確,特色書店的存在有賴認同的社群支持與參與,所以參與的人是最重要的,除了書之外,要有人甚至是各種實體活動加以詮釋,也可以說是社群書店吧!
cutemate:事實上,仔細回想一下我昨天(註:上面)所打的那一堆東西,我們是在說同樣的東西。我也十分相信,這些努力經營特色的書店經營者肯定經營的並不輕鬆,最後我想用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大段意見發表:追逐夢(理)想的路從來不會是容易的,艱辛及挫折是它的結果,成功反而是它的bonus,不過只給留到最後的人。
關於你提到的參與,我的回答是,我的確參與過某些我認同的特色,不過那也是我所感興趣的那一部份,^__^。我很愛看書,不過只限於某一小小類。
在上述的那些對話裡,我得回歸到我那篇《留住一間獨立書店》 的文章。在那篇的留言裡,有很多人探討著網路與實體書店的差異,包括便利性、包括價格。我始終不把這個「留住書店」的動作,摻雜進網路書店這個部分。我始終不願意把人與人可以在實體書店發生的互動,套上便利及那些價格,之於人,之於這個社會,要用便利和價格來取捨,實在過於悲哀。
我的重點始終在於,這麼多人說了那麼多需要特色的部分、那麼多感覺、那麼多故事、那麼多情感。但,真的參與過嗎?我得十分殘忍的老實說,多數第一次走進書店告訴我們要有特色、要怎麼樣化、要怎麼樣改善的人,不會來第二次。因為通常不要求這些東西的人,老早就參與其中,就在他們參與的過程裡,我們一再的不斷對話,創造了那些,人們後來說的「特色」!
實體書店的存在,需要「有人」參與。沒有人會開著店,不需要客人吧?所以,起身吧!否則,它們如何生存?如何往前?又如何堅持去實現遙不可及的夢(理)想。如果你喜歡那些書店,真心希望它們存在。那麼,去逛它們吧!去跟他們買書吧!
感謝twitter上的友人們!
(關於「愛看書」這件事,其實我十分非常的汗顏。比起那些腦袋瓜塞下很多書的人來說,我只不過是因為在出版這行、通路這行,接觸、累積了一些東西,卻還不能稱上是個「愛書人」。充其量我只能算是一個對這件事情十分熱情的人。)
P.S
找半天找不到德國出版不打折的確切文章。但卻意外發現去德國唸出版很像很有趣!
圖片為去年在小小拍的一隻貓,雙眼失明的貓。
夜深了,胡言亂語要結束了,用了姊姊的電腦一整晚。
整理對話很累。
換日線的話:要留言之前,要批評書店之前,請先走進任何一家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