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二◯一七年成立工作室把家裡的書好好的安放在自己規劃的空間裡,我才發現比起「看書」,我更喜歡的是電影(影視及音樂)。

跟686的緣分始於淡水有河開店前,我們在小小書房碰過面。那時我還是個連自己喜歡讀什麼,甚至不太讀書的人。從小小書房、淡水有河開業後,幾乎可以說是那個時期想開書店的人,心裡某種對開書店的想像、範本。一年多後我從台北離開搬回高雄前,也沒去過幾次淡水有河,倒是只要北上有機會到淡水(吃喝玩耍,或買沙其瑪XDDD)便會到淡水有河一逛,然後一定會帶走一本書(半是隱匿的詩集,或者劇本)了表我對於獨立書店的支持。

Read More →

「買折扣書」這件事,真的很容易在這個時代裡受到攻擊,好像「我選擇便宜貨」「我就有罪」,事實上在1111電商折扣和獨立書店歇業這個事件上來看,真的很容易感覺到「被責怪了」。

所以「買折扣書錯了嗎?」當然沒有啊!

不論從松鼠文化寶瓶文化從momo下架到獨立書店集體歇業的行動中,都不是在責怪「買折扣書」這個行為,而是太多延伸出來會影響整個出版產業的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在表達立場的時候很容易給人那種「你買折扣書你該死!」就看表達的人怎麼說,而消費者要怎麼解讀而已。

Read More →

開書店真是件十足瘋狂的事,如果沒有夠堅定的毅力和耐心,也沒有對書有基本喜愛和深度閱度力,要開一間有特色能吸引人去的機會可能不高,除非你砸錢弄個網紅裝潢來作號召,不然經營一家獨立書店,至少還是必須非常貼進閱讀才是。

看到詹正德(我還是習慣稱他686啊~~)公告籌備新的有河(有河書店),不禁打從心裡佩服。在這個還不知道出版還會有多黑的底谷要往下探的時代,竟那麼有勇氣下了重啟的決定。

Read More →

DSCN3165

昨天聽到香港阿麥書房收了,在心裡叫了一下:「啊我還沒寫耶~怎麼這樣結束了!」,於是今天很認分的坐在書桌前寫這兩家書店。那印象仍舊清晰, 一如我到過的那些書店,大概都還能殘留一些什麼在腦子裡。
Read More →

今晚,喔不,應該是昨晚,在書店有一場活動,講書店的。只有一枚,預料中的事。活動時間是七點,我六點半還坐在筆電前算一家書店每月的收入及費用。被同事叨唸說數字的東西哪有人在三十分鐘前才算XD,無妨,因為我是臨時想到要加入這一頁營運數字。等你看到這些數字,就會了解,為什麼再多的報導及人潮,在沒消費之前,一家書店是不會因為這樣健康營運的。

好,當然你會說一家書店要不要活著,不是一兩個人去消費就能決定的,但我想,這數字是可怕嚇人且必須做為一種記錄的。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用一種概算算出來。當然,這不代表所有獨立書店面臨的囧境。

首先,我們從書價算起。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蘇拾平/如果出版,P.168提到,書店的進書書價如下:

出版供應商→總經銷50~57%→地區經銷或中盤57~63%→書店通路60~70%

上述資料不知有沒有算進獨立書店的進書折扣?若以我所知的狀況做分析,獨立書店的進書書價應該向上修正。但為了更清楚的列舉,我們先來看獨立書店的進書模式。

1.經銷商往來,65%~72%(月結,進多少就結多少。)
2.與出版社直接往來,60%~70%(月結,進多少就結多少。)
3.與出版社談寄賣,55%~65%(條件為進書自行取貨,也就是自行付擔運費。)
4.買斷,70%~80%(不可退,且自行取貨,多為客訂書,所以不要訂了書又不要,很沒道德。)

因為經銷商往來的比例較大,所以獨立書店的進書價,必須上修至63~72%(此一數字不含書展進書經銷商退折部分。)

以一家只賣新書的獨立書店來算,日收入額平均要達5,000元,必須賣出新書20本(單價250元,現在平均單價又向上提昇了。)20本的數量看起來很簡單對不對?但那是以完全不折扣的狀態下賣出20本新書。但是獨立書店基本上還是有9折的折扣,所以在打9折後,就得賣掉23本書後,才能達到日業績 5,000元。

以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來看23本書,根本就是不怎麼樣的數字。但是我們再計算一下來客數與消費數,就會知道23本書的銷量有多麼難達成。如果以一家獨立書店一天的來客數在30上下。23本書起碼要有11個人每人帶走2本書。但是別說要11個人帶走2本書,就連一天有沒有來30個客人都不知道。

假設,一天真的有收入5,000元。我們再來計算一下平均每月的開銷

月收入=5,000 x 30天=150,000元
150,000元 x 70%=105,000元(進書成本)

當然,有進書一定有退書。以退書率30%來算,

每月進書105,000元 x 30% = -31,500元 = 退掉進書價175元(250 x 70%)共180本。
知道180本退書,要耗掉獨立書店多少人力嗎?但它們不退不可,因為不退費用就相對提高。

其他費用開支如下:

房租28,000元(每家不一樣!抓約數,幾乎都高於20,000元)
人事40,000元(還不包含勞保及健保支出,若是另聘員工,店主薪水還不含在內。)
水電6,000元(以冬夏平均計算,面積越大耗電相對提高!)
電話+網路費1,000元

總計:148,500元

這個總計,還不包含期初購入設備、裝潢的費用折舊、攤提,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費用。

比方說:

當你刷卡,獨立書店必須每筆攤提2.5%給銀行,每月不到一定額度還得扣除一筆幾百塊的手續費。

郵寄書籍至你家讓你享有的免運費用,皆由獨立書店支付。

這樣算一算,如果每天做不到5,000元,其實就是等著去借錢,去背負債。那怎麼辦呢?

所以你開始看到賣其他的週邊商品,或者飲料、餐飲。
所以你開始看到辦活動它們必須收費。但多數它們也都回饋於讀者(抵低消、書籍折價券)

0518下午修正以下文字(顏色不同處,即為更新處。)

關於生存,每一家書店總在找自己的方式去維持,但那適用於A的方式,或許並不適用於B。所以當你看到A的方式可行,不代表你可以仿照它的方式運行。所以每一家書店的運作方式,必須經歷很長一段的時間去測試整個市場的需求,進而做方向的修正,做營運方式的改善。

算這些數字,純粹做個備忘、記錄。或許再過一兩年,我們再來統計一次,也無妨。只是,那時還會剩下多少獨立書店?一切都在未知中。

若,在媒體光鮮的介紹獨立書店的同時,可以向下深探這些數字問題,我覺得會比它們大肆報導完,卻沒深入探討來的好。若,我們能爭取政府補貼獨立書店房租費用、人事費用,或許能讓很多書店往下走去。可是,誰去做?誰又理?不知道。因為全台灣像這樣經營辛苦的人,不只有書店,大家都很辛苦。政府該救誰?誰又該被救?其實都有自己的聲音。

於是,我們只能踏穩每一步,向前!

加油了,所有辛苦的人們!

後話:
這樣的數字,我待網路書店沒看過。這樣的數字,我不清楚連鎖書店的門市有沒有人知道(我沒待過。)但對獨立書店來說,每個月,就是得血淋淋的面對這樣的數字。所以,當你看完了,你還會想開書店嗎?

照片:花蓮木心書屋

貼文後,又刪修了好幾次。哇哇哇~~文字力量好大啊。

P.S
真的覺得這數字好可怕。
今日高雄晴,至誠品夢時代品嚐了一杯好酒。
上述數字若有異議,請依各家店計算。

換日線的話:你還想開書店?請做好萬全的準備。

此文,又是在twitter上的對話,加以整理。好像應該要整理出來才對。於是,又是一篇夜深人靜之胡言亂語書店文章。(其實可以為了週末我的第一場開講關於書店的活動先做整理!)

一開始我想先撇掉「獨立書店」這四個字。先從「實體書店」開始說起。

夜裡,因為無聊的閒晃,看到小小書房的這篇文章《因為什麼而存在 ,而傳世?--《莎士比亞書店》及其他》 於是,我在twitter上留了一段話。

文裡,沙貓提到:「會不會有一天,我也終究必須被迫承認,這座島嶼,這個城鎮,不需要一家書店?在永和窩居十年,離我居住之處輻射步行15分鐘,原本有五家連鎖書店。十年之間,收掉了三家:金石堂、新學友、何嘉仁;小小的對面巷子,有一家不知道開了多久的傳統文具書店,去年也結束營業。這是否意味著:這個城市,越來越不需要書店?」我跟她想著的是同一件事「這個城市,越來越不需要書店?」不僅是台北,高雄也是如此。或許有人會以為像高雄那種倉庫般的書店,很好經營,其實沒有,因為網路書店,所以實體書店都還滿辛苦的!

istanly:我覺得大多數消費者很現實,看到實體跟網路的價差之後大部分都會選擇後者。

cutemate:我覺得面對網路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經營的方式真的要換一個想法,實體能賣的網路都行,實體店還有什麼?我想能賣的應該就是跟人的互動了。所謂的互動,就是一個故事,關於書的故事,關於人的故事,關於人的故事,關於感覺的故事。

tacototoro:我認為,該想的不是如何打價格戰,而應該想的是書店能帶給客人的價值!會去追求價格的永遠不會出現在書店,就算你的促銷奏效,等價格回復之後那些人還是會不見,該想的是你帶給客人什麼而讓它願意多花點錢來書店買書!

istanly:書店真的很難經營,從以前大學做的報告到進了出版業,在在顯示出來,因為消費者越來越難搞,環境越來越艱困,我覺得書店有點象是一種理想了。

對於cutemate說的,我認為該改變的不是實體書店的經營者的想法,而是消費者的想法。一家實體書店需不需要存在著,其實是消費者決定,不是經營者決定,因為沒有人有那麼多錢可以在書店燒。所以是市場決定實體書店要不要存在的命運。而不是經營實體書店的人覺得可以生存就能生存下去!

關於折扣戰,則是一場現實的戰爭。當你口袋裡,只有一千塊可以買書。假設書價為300元,折扣價為237元。相減之後,就差了67元。於是,不打折只能買3.3本,打折卻能買4.2本,多數的人,並不會鳥書店書店給他什麼價值,而考量到自己是否願意接受較高的書價,替書店多增一點收入。

進入書店工作兩年,看太多一進來就問你打不打折,為什麼別人賣75折,你們家沒打折?面對這樣的讀者,你只能適當的告訴他,是不是考慮去別的書店買?小書店提供不了這樣優惠的折扣。(客倌,您說說看,一本書300元,進價210元,售價只能賣225元,一本書賺15元,一天要賣多少書才付得起當天的房租、水電、人事、網路、設備攤提,等等大大小小的費用?)

不能否認的我也曾遇見過打死不要折扣的客人,但畢竟是少數,光是79折跟8折的價差,就有人會捨棄8折而投靠79折,你又怎麼能坐在書店裡,不憂慮書店的未來?我認為,一家書店的價值,不僅是書店經營者需要去思考的。更重要的是消費者你們要的是什麼?有些人喜歡書店的感覺,坐上它三四五六七八個小時,就是從不買書。然後就我們就像開著一家像圖書館的書店,開著開著,賠著賠著,沒錢了,就倒了!而又,在所謂的「特色」(或者價值)上,一家書店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口味,及所有的想法。端看你願意,你就支持!

這是一個互助互利的時代。我其實一點都不在意書店倒了這件事。在小小工作時,我沒辦法這樣坦然的面對自己曾努力的書店會面臨消失的命運,但回到高雄,我終於能夠明白沙貓的那段話。所以,當有一天,這些書店倒了,我一點也不感驚訝,這是市場(消費者)所做的決定,適者得以生存,不適者終將淘汰。當然會有人問:「究竟有什麼原因,我們要去支持一家書店?有什麼特色,有什麼感覺,要讓我們得付出什麼給一家書店?」但千萬別忘了,付出與穫得從來不成正比,當你什麼都不付出的時候,又憑什麼要求一間書店要給你什麼特色?給你什麼你要的價值,以及那些什麼感覺?

不只是書店。每個人的每個選擇,都在決定某些東西是否要存在。咖啡廳也好、電影院也好、唱片行也好,就算是網際網路上的那些不斷冒出來的功能,很多時候,我們的一點點選擇,都可能決定某些東西存在的可能!或許有些人不認為消費者的力量不會大到這種程度,但是絕對不要懷疑,某些東西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選擇!

cutemate:追了有關你對書店經營的推,我想說的是
:你說的我都同意。然而,如果事實就如同你說的那樣,而且面對網路書店的競爭,實體書店又是那麼地弱勢。此外,改變消費者的想法與態度又是那麼的困難,OK,那書店的經營者又能做些什麼?還是只能看著實體書店的逝去?或許就像istanly 所說的,經營書店已經變成了一種理想了吧。而,這句話事實上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

書店的經營其實就跟許多產業的經營一樣,隨著時代、科技、與生活習慣(方式)的改變,過去所習慣的經營方式或說輝煌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能存活下來的多半是抱著不確定但求一試的理想者。改變消費者很難,但可以試,只要活的時間夠久,活下來有許多方法,但長久生存的方式肯定不是價格折扣戰。

而是一種消費者願意掏錢出來的方式,這種方式,說真的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知道,它不一定是書,而且,它,在短期內不會生效,它,需要時間。說到這,問題發展的有點廣了,我還是回到今早我說的,我認為,書店要賣的是故事,只有故事會讓人掏錢出來,而這個故事的說書人,只能是書店的從業者。

你是個愛看書的人,你知道自己會受什麼樣的故事吸引 ,而如何把一本本的書變成不是書而是許多從這個書店說出來的故事,那或許是個可能成功的思考法。當然故事,包括了許多的層面,諸如情感,情境等等此類。(累)→在twitter回上這麼長的一段文字,有累到吧XD

tacototoro:我要說得其實跟cutemate很接近,現在實體書店能存活下來的, 絕對不是打價格戰的,一定是有特色、有情感、有故事的,至於一進來就劈頭問打幾折的人,那絕對不是實體書店的目標客群!

關於tacototoro及cutemate所言的特色,我想,必須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上,於是,這時我們可以將角度從廣大的「實體書店」拉回「獨立書店」,就一家書店而言,特色是什麼?千萬不要認為,這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本來就有特色。每一家書店的特色是店家與讀者共同創造的,在我們討論一家書店有沒有特色的同時,你對你定義的「特色」有沒有付出過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連參與都沒有,怎麼能說一間,對你來說沒有特色,但卻對別人來說有特色的書店,沒有特色呢?

就拿小小跟有河來說。小小有沙貓建立文史哲的特色,有河有686及隱匿建立的詩的、電影的特色。試想,如果玻璃詩的那面玻璃,沒有任何一個讀者(作者也是去書店的讀者之一!)去參與,那便會失去了那面玻璃的特色,小小的文學讀書會及所舉辦的相關藝文活動,沒有人參與,還會是小小嗎?所以當我們開口問書店除賣書外,那些故事,那些特色,必然要有參與的群眾,不然特色是搞自己爽的嗎?

karenyu:的確,特色書店的存在有賴認同的社群支持與參與,所以參與的人是最重要的,除了書之外,要有人甚至是各種實體活動加以詮釋,也可以說是社群書店吧!

cutemate:事實上,仔細回想一下我昨天(註:上面)所打的那一堆東西,我們是在說同樣的東西。我也十分相信,這些努力經營特色的書店經營者肯定經營的並不輕鬆,最後我想用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大段意見發表:追逐夢(理)想的路從來不會是容易的,艱辛及挫折是它的結果,成功反而是它的bonus,不過只給留到最後的人。

關於你提到的參與,我的回答是,我的確參與過某些我認同的特色,不過那也是我所感興趣的那一部份,^__^。我很愛看書,不過只限於某一小小類。

在上述的那些對話裡,我得回歸到我那篇《留住一間獨立書店》 的文章。在那篇的留言裡,有很多人探討著網路與實體書店的差異,包括便利性、包括價格。我始終不把這個「留住書店」的動作,摻雜進網路書店這個部分。我始終不願意把人與人可以在實體書店發生的互動,套上便利及那些價格,之於人,之於這個社會,要用便利和價格來取捨,實在過於悲哀。

我的重點始終在於,這麼多人說了那麼多需要特色的部分、那麼多感覺、那麼多故事、那麼多情感。但,真的參與過嗎?我得十分殘忍的老實說,多數第一次走進書店告訴我們要有特色、要怎麼樣化、要怎麼樣改善的人,不會來第二次。因為通常不要求這些東西的人,老早就參與其中,就在他們參與的過程裡,我們一再的不斷對話,創造了那些,人們後來說的「特色」!

實體書店的存在,需要「有人」參與。沒有人會開著店,不需要客人吧?所以,起身吧!否則,它們如何生存?如何往前?又如何堅持去實現遙不可及的夢(理)想。如果你喜歡那些書店,真心希望它們存在。那麼,去逛它們吧!去跟他們買書吧!

感謝twitter上的友人們!

(關於「愛看書」這件事,其實我十分非常的汗顏。比起那些腦袋瓜塞下很多書的人來說,我只不過是因為在出版這行、通路這行,接觸、累積了一些東西,卻還不能稱上是個「愛書人」。充其量我只能算是一個對這件事情十分熱情的人。)

P.S
找半天找不到德國出版不打折的確切文章。但卻意外發現去德國唸出版很像很有趣!
圖片為去年在小小拍的一隻貓,雙眼失明的貓。
夜深了,胡言亂語要結束了,用了姊姊的電腦一整晚。
整理對話很累。

換日線的話:要留言之前,要批評書店之前,請先走進任何一家書店!

「什麼樣的世代,就會有什麼樣的書店存在!」這是在讀著這本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的《莎士比亞書店》,腦海裡不斷冒出的一段話。在當今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當道之下,我們難以重現那個年代文人相聚於書店一角,更難以在一家小小的獨立書店裡,完成畢奇小姐所做到的服務。(兼具圖書館、郵局、銀行、出版等多種業務!)

在獨立書店工作,已經邁向兩年的時間。這兩年來,感受著出版市場的變異,以及獨立書店長期經營下去所面臨支出大於收入的窘境,除了閱讀力的降低,網路購書的便利,也形成一種衝擊。我們思考著,如何在連鎖書店的大量折扣和網路書店訂書的便利點上,可以找回自身存在的價值。

「莎士比亞書店」一九一九年於巴黎開張。書中的描述,鮮少著墨「販售」這件事,更多時候描寫的是與「人」的互動,特別是畢奇小姐與喬伊斯之間,更是一段現在難以想像的傳奇。誰可以因為開了一間書店,替自己喜歡的作家出版呢?而喬伊斯這部廣為人知的作品《尤利西斯》就在那些龐雜的書店事務中,成形、出版、發行!

關於「獨立書店」存在的必要性,有正反兩極的聲音。有人喜歡獨立書店裡人群互動的關係;有人則喜歡安靜不受打擾、毋需介紹的閱讀環境。在台灣這一兩年獨立書店堀起的狀態下,我們聽見了後者的聲音,也似乎替獨書店帶來另一種思考的方向。除了「人與人的互動」外,獨立書店的本質,應該為何?其定義又將為何?

現在畢竟不是以往那個年代,作家不會三三兩兩的往書店裡鑽,而閱讀又在龐大的娛樂活動裡,被放置於尾端,眾多的出版品看得人眼花瞭亂,隨手可得的新作品,又不知其內容是否如同過去年代那樣,皆可稱作經典,獨立書店僅能努力再努力的找出自我風格,好吸引讀者上們。

至於蘊育新作者,又及帶動作者與作者、作者與讀者,和讀者與讀者的互動,便得再花更長的時間經營與努力。只是,在這樣長期的努力之下,獨立書店的收入與支出,得先有著較能維持書店開支的數字,否則再多的努力都有可能瞬間因為負債,而宣告倒閉!

雪維兒‧畢奇的「莎士比亞書店」,有著強烈愛書人的氣息。它揭開那些經典名著下我們所認識的筆者,大大小小的故事。這大概也是獨立書店最為迷人的部分,讓人瞧見這些大作家的一些真實面貌,畢竟文字裡的故事,與真實的人生,有著極為不相同的樣子。

「什麼樣的世代,就會有什麼樣的書店存在!」雪維兒‧畢奇的世代已過,「莎士比亞書店」也在後來由美國人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一九五一年八月經得畢奇小姐同意,使用「莎士比亞書店」這個名稱。而我們這個世代,除了連鎖書店、網路書店以外,我們想望什麼樣的書店存在?

如果你想了解英、美、法三國現代主義文學,便不能錯過這本書裡提到的每一個作者及其作品;如果你想了解一家獨立書店的繁雜事項以及如何維持,便更不能錯過這一則故事,這門巴黎左岸的書店,以及雪維兒‧畢奇的故事!


《莎士比亞書店》
2008.04/網路與書/ISBN:9789866841163
作者: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譯者:陳榮彬

(這是第一次那麼正式的寫推薦,只要一段話,結果寫了一千多字,很囧。還請出版社幫我截取,而且錯字我們都沒發現!本來要放本名,結果臨時還是抽回用「換日線」,這下篇再說XD,謝謝網路與書給我這次機會,也謝謝給南部的不知道算不算獨立書店的「善理書坊」一個機會。我們很珍惜!)

P.S
這本書很妙,我不知道看完的人會不會嚮往一家這樣的書店!但我想,只要你停下腳步,坐在一家書店閱讀,那麼你就能感受與書親貼的美麗。
接下來有相關活動,請大家注意各獨立書店網站或部落格:)

換日線的話:好想回到那個年代,看那一間美好的書店!

以下,是我清晨看見【非獨不可 08】當貓出走時,我們還有貓鎮和藝術家的書! 後,於twitter上碎碎唸的文字。稍做整合及拼湊,想理出一篇文章。(以下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正在工作的書店發言!)

在獨立書店聯盟(後稱獨盟)出現之前;誠品轉寄售前;在我加入我現在 的工作之前,我曾與幾個關心獨立書店的友人們討論,是不是該做些什麼,對於獨立書店?於是有了那篇《留住一間獨立書店》 的文章前身出來,當時,我私心的,其實只想到小小與有 河。更私心的說,我其實只想到小小!與友人們討論的過程中,幾乎都是我在發言,但在與之對話的過程內,我發現自己的盲點,於是本來以小小(及有河)為出發 點的文章,變成後來大家看到的那篇,不針對任何獨立書店聲援,而是以一仰賴獨立書店的角度,去修改其文章內容。而後,誠品寄售新聞一出,我便PO了文章。

然後我進了現在的書店,看見獨盟的組合,於是就靜靜的觀察著!我想找出我自己的角度,去看「獨立書店」甚至是「獨立書店聯盟」,是該以旁觀者的角度?亦或 者其實我也算是獨立書店經營者之一的角度呢?就我而言,這角色非常尷尬,就如同我不斷的思索「獨立書店」的定義一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獨立書店」?是舒服的書店?是漂亮的書店?是會選書的書店?是會辦活動的書店?或者,就很單純的是賣書且又不連鎖的書店?我尷尬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定義自己為獨立書店的店員!我該用書店店員的角度來看,還是獨立書店店員的角度來看?

先不管我自身的尷尬,回到我昨天看到電子報的心情。上週,獨盟的電子報的標題是這樣的【非獨不可 07】 新加入獨盟的獨立書店來囉!讓我眼睛一亮。看到有新血的加入,十分的開心,還看到只有電話沒有網站的「闊葉林」,覺得獨盟終於有進展了。(其實小小書房遭竊那篇,就有提到有新血,就十分期待!)但又,非常失望的在文章及店內的宣傳,還是只有五家店,不免覺得「啊~~~可惜了!」(這當然跟各家書店有沒有人力去寫文、集文有關!)

我關心著,泰半是因為自己也還在通路端。一直觀察著, 想像著散落在各地的獨立書店,是怎麼維持自己的。其實我比較想看到的是,在這五家獨立書店以外,別人家發生什麼事。能不能夠擺放個他們的連結,或者地址或 者電話?都好!這週不見其他六家獨立書店的身影,突然覺得好失望!有沒有可能,別讓好不容易出現在這份報紙的獨立書店,在一週內消失。

之前邀及幾個人討論獨立書店的問題,我就盡其可能的拋出非常嚴苛且機車的問題,與討論者對話。當時的角度是以一個機車到奧客程度的讀者,以及待過獨立書店的身分來思索每個問題,企圖從對話裡,理清跟找到一個方向!對於獨盟的成立,我也與友人(關心獨立書店的友人)熱烈討論過。從獨立書店的定義,到獨盟未來會做的事,都深深的討論過。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不加入討論,因為我還在思索,自己的定位,以及獨盟究竟能替獨立書店做到什麼?

我與人討論時,都會特別強調「聯盟」這兩個字太大。「聯盟」這兩個字,所背負的責任,相當的大。聯盟替獨立書店下了定義 沒有?所做的事與聯盟所認定的獨立書店有沒有幫助?我 承認我很龜毛的把焦點放在「聯盟」這兩個字。而且十分斤斤計較。(可能也是我的一個盲點!)可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加入獨盟的書店越來越多,從五家擴張到十家,再擴張到二十家,再更多 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去制定一些例如制度或是權利義務這種東西。所以,在擴張的同時,也就要開始思考這個「聯盟」未來的走向!(在twitter上,686提醒我「獨立書店聯盟」尚未成立。我的回答是:我們一開始看到的便是「獨立書店聯盟的一個開始」這幾個字。所以,我以為,看到的人都會覺得「聯盟」已成立,而非正在組織中!)

這週獨盟做《不合理的行為》的聯合書展,是除了電子報外,第一波活動。拋出一個問題,當獨盟的功能其中一項是為了談折扣 書展,跟連鎖書店做的書展有何不同?書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假定書不同,讓暢銷書以外的書提高能見度,未嚐不是件好事,但這些書擺出來了,特價了,就真的能賣了?我很懷疑。不是懷疑書的本身,而是誰向外說明那是一本好書,所以獨盟聯合特價?而又,當書展在獨盟的聯合書店裡,若賣不好,進五十退三十的同時,出版社還要不要做?又,若是跟出版社或經銷商談某一塊做書展,各挑自己要的書,有沒有可能?畢竟各家書店屬性不同,所需的書也不同,但我猜想可行性很難。

不能否認的,「獨盟」能夠開始就必須給予肯定。但未來思索的,會更多、更龐雜,也更繁鎖。我只是盡其可能的拋出議題,丟出疑惑,且又我也在其中去想更多更多的問題,理清我自己的定位,以及替我正在做的事做更仔細的思索。「獨盟」既然做了,就加油!解決所有遇到的疑問,才能再向前跨向一步!

那日推特上,KaurJmeb 提到我願不願意做獨立書店的維基,我說:「好哇!」但我認為獨盟的人更適合。(我知道時間少得可憐!)先用空閒的時間,補齊自己書店的資料,再邀集所有獨 立書店合作,把獨立書店維基弄起來,回頭做獨盟電子報時,只要加一個連結即可。方便又省事!但我還是期待,除了五大獨立書店外,期待下週能夠看到其他更小 的獨立書店的內容。(又及,加入獨盟,其實需要考量到時間及地域的關係!)

※獨立書店的定義究竟在哪裡?真的,這問題是非常非常嚴肅且嚴苛的。(但或許只有我認為它是嚴肅且嚴苛的!)

在獨立書店議題火紅的同時,也來看看另一個不同的聲音!我不支持獨立書店/唱片行/超級市場…等等

P.S
對話,有其重要性!
今日高雄,也不知道是陰或晴。睡到下午才出門啊!
圖為伊格魯書店。

換日線的話:獨立書店們,加油啊!!!

許久前聽聞這家「白色書局」,在這次去斗六看中華隊八搶三的行程裡,終於排上行程,可以到此一遊。在這篇《Ooigloo白色書局》 裡,已經看過這個以白色系為主體的書店,長成什麼樣子,在電腦前不斷的讚歎著,也同時開始依著想像計算著那樣的裝潢及陳列要花多少錢?多久可以回收?何時可以打平?對於經營書店這件事,雖然我始終都不是經營者的角色,但這些問題,依舊很現實的會被攤在眼前。

斗六其實不大,所以從車站步行,約莫二十幾分鐘就會走到這家伊格魯書店。去程,搭的是計程車;回程,因為到處找美食,所以也沒有一定的路線圖可以提供給大家。如果喜歡散步,倒是可以從車站慢慢步行過去。走到中堅西路就會看到燦坤,它就緊連著燦坤,對面是還滿多人知道的「陽光棕櫚」(好像是伊格魯的老闆)。整棟白色的建物,地坪很大,很難不被注意,尤其是那極簡的設計,頗教人心之嚮往。

由於書店內不能拍照,所以只能拍拍外觀,過過乾癮。從門口、置物櫃、置物櫃的鑰匙,無一不是吸引人拍照的景物,也正是在走進門的那一刻,才發現,它不叫「白色書局」而是「伊格魯書店」。

因為背著大大的背包,以及拿著當日要到球場加油的海報,讓同行的姊姊先進了門,我將東西放在置物櫃後,逕自的拍起照來,尤其是看見那個像MIB裡的那張椅子,就非常忍不住的想要先坐坐看XD,等我進了書店,姊姊已經逛得差不多,我則是發揮了在書店工作的本能,開始與店員交談了起來,不過有先表明自己也是在書店工作的身分。

問的話多半是「開多久了?」(去年2007年12月)、「整間書店多大?」、「業績好嗎?」、「怎麼會想在斗六開書店?」當然,我也有遞上名片,免得讓人覺得冒昧。業績的話,想必是不太好(書店是能好到哪去!),在斗六開這樣的書店是為了與傳統書店做個區隔……至於整間書店多大,就要問店長了!(但,店長好像不在。)看起來,應該佷大很大。應該有半個敦南誠品大吧!(敦南二樓書區!沒那麼大的話,就是我沒空間概念!)但書不多,因為閒置空間多,也比較不擁擠。


 
由於此行還兼要寫卡片的任務,所以匆匆哈啦之後,就趕往文具區挑選卡片,然後跑到門外一張一張的寫起卡片來。姊姊無聊,便開始了她自拍的過程。過程中,我還要兼著幫她拍上幾張,順便稱讚一下:「我姊怎麼這麼正!」(雖然我心中的女神是松嶋菜菜子,但我姊還是超正。歡迎寄交友資料給我!)

就這樣寫著寫著就過了一個鐘頭。書店店員非常熱心的幫我郵寄那些卡片,我也才有空大概逛了一下所有的書區。慢慢的,我開始心驚了起來。雖然我也不是個會挑書的人,但是看到伊格魯的選書,就擔心。我開始猜想,是為了迎合當地閱讀習慣,所以挑那些書,亦或是挑書者的能力僅止於此?我不清楚,但就是捏了一把冷汗。(約莫看得出來跟哪幾家出版社或經銷商往來!)

臨走前,我問了負責挑書的人是誰,以及整間伊格魯書店的員工有幾枚,我順道的告知他們,台北有小小,淡水有有河,若沒時間去,可以上網找來看,或者,可以就近至洪雅拜訪(當然,有空也來高雄找我一下!)同時,我也希望他們的網站快開張,讓人可以分享這樣一間美麗的書店,也希望在他們到訪每一家獨立書店的時候,吸取每一家的精華,讓他們更茁壯!

店員很熱心的給了我一疊名片,看起來就是耗費相當成本的名片,我在寫給每個人的卡片裡,都放進伊格魯的名片,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到此一遊,看看這樣美麗的書店,也能存在於斗六這樣的小城鎮裡。我不知道這樣的城鎮能容許這樣的書店存在多久?我也不清楚這樣一家書店會不會受到當地人的需要及關注,但是它畢竟是不一樣於連鎖書店的書店,存在有其必要,但能生存多久,就如同各家獨立書店一樣,只能各憑本事!

總之,獨立書店們,加油!

(補:來店數多,但結帳數好像不多!)

P.S
選後的激情,應該要退散了。這篇文章後,一切要回歸正常。
高雄今日微涼,下小雨,但雨停了。
修改今天在twitter說的話,我如果中樂透應該也不會開書店,弄個出版社倒是有可能!

換日線的話:我好想要那些裝潢的錢拿來進好多書啊!

當誠品開始有了新的遊戲規則;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商業模式;當我們被迫接受「書店」不再是個提供好書存在的地方;當我們不能再在所有的大通路找到「不好賣」的書,我們怎麼可以捨棄那些還在努力經營的獨立書店?

早在去年凌域和金石堂爆發財務問題時,已經聽聞誠品開始動作,要將原本月結制的付款方式,改為寄售制。這幾天,關於誠品的這篇《誠品強勢談判 出版業冰風暴》 一出,也引來不少人的關注,相關的文章一篇篇的出現,對出版界的聲援更是不少,當然也有許多人關注的是「獨立書店」的存在。

※月結制:出版社進書給通路(書店),當月就結帳款,不管通路賣掉了多少,每個月都得結算進書與退書的差價,付款給出版社。對通路(書店),有庫存壓力。

※寄售制:出版社進書給通路(書店),通路賣掉幾本,就給出版社幾本的錢,如果一本也沒賣出,出版社一毛錢也收不回,但書還押在通路方。出版社必須承擔短期銷量不好拿不到錢的風險(同時誠品還要他們自己承擔書在書店不見的成本!)

當吳清友說出誠品大可不玩時,有個朋友在MSN上寫著,「沒有了誠品,我們還有獨立書店」。我開始仔細的去思考,這波出版界的冰風暴,對於獨立書店的存在,到底有沒有影響,而這樣的風暴對獨立書店有沒有可能有新的轉機?獨立書店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也展開另一波壓低進書成本的談判?只是這些轉機中,有沒有一項是帶動讀者踏進獨立書店,在獨立書店裡消費的誘因?我相信,有的。

書店(或者獨立書店),畢竟不是慈善機構。誠品的大動作,只是突顯出商人的本質以及買方、賣方商場上的交手過程,對於「出版」或者「文化」這件事,是不怎麼重要的被擺在買賣之後。誠品曾經是一個人人嚮往的文化寶地,我們不能忽略它曾經帶動的閱讀風氣,以及它曾經這麼有特色的被經營著。只是隨著時間的變動,當商業利益的比重大於良心的文化事業,它也只是變回了它商業的本質。

關於獨立書店,不用多說,這幾年幾家知名的獨立書店被大量的報導。獨立書店相較於誠品、金石堂以及其他家連鎖書店來說,幾乎都是以特色和與人交流這樣的理念在經營著。在報章媒體大量報導下,愛書人一個又一個的走進了獨立書店,感受別於大書店的冷調。店員與讀者的互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找到一本好書的喜悅、有別大書店雷同的暢銷榜……都是獨立書店帶給人的深刻感受。

我們不斷的看著獨立書店曝光、聲名大噪,也不斷看見一波又一波湧入獨立書店的人潮。就在思考著這波冰風暴對獨立書店有何影響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人開始思考,如果「人潮不等於錢潮」,就算有再低的進書折扣,就算有再豐富的藏書,就算真的多有特色,當銷量一點都不漂亮的時候,這樣小而美的書店,該如何生存下去?

我跟一位獨立書店老闆聊著,我問他:「你認為進成本低的書,跟有人來買書,哪個對重要?」他說:「有好的書,不怕賣不掉。」我很喜歡這樣的答案,好書總是會被發現、被青睞。但我悲觀的想,就算你進了100本低成本的好書,沒有消費者來消費,沒有收入來源,也還是無法支撐一家書店。

極具特色的獨立書店,提供了很多書以外的,人和人之間的附屬價值。有人仰賴這樣的附屬價值,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有人依靠這樣的附屬價值,重新建立起綿密的人際網絡;更有很多人在這些附屬價值裡,遇見了很多的不一樣,擴展了視野,加深了生命的重量。

即使獨立書店加入了這些書以外的附屬價值,但是在經營上它仍是商業的操作模式,不能只提供這樣的附屬價值,而不去計較的損益部分,或許這樣說非常的現實,也會替原本形象良好的獨立書店,套上商人的嘴臉,但是對於一家小書店來說,即使再有知名的聲望,以及數不盡的朝聖人數,和那些人跟人的附屬價值,需要有人「花錢消費」這件事,仍舊是一家獨立書店生存下去的命脈。

當我們看不慣誠品強勢的打壓著出版社,當我們振臂高呼的說:「如果沒有誠品,我們還有獨立書店」,此刻同時,我們想要保有獨立書店,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我們該如何留住一家又一家堅持賣好書的獨立書店?

以下作法,提供大家參考。將真心的支持化成實際的消費,畢竟當你因為它的附屬價值而感到溫暖及存在感的同時,人氣與買氣成正比,實質的銷售數字上揚,才是獨立書店長長久久的經營下去的首要條件!

1.請不要計較折扣,獨立書店給不出的折扣,算是你支持他、幫助他。
2.想買書,又不急著要,可以透過獨立書店訂購,不一定要使用快速的網路書店。
3.如果你需要郵寄,可以自付運費,替獨立書店省下這筆開銷。
4.能付現的就請不要刷卡(刷卡每筆銀行收取2.5%手續費)。
5.多參與他們所舉辦的任何付費活動。

其他沒列出來的部分,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你願意,可以跟著開始思考,怎麼留住一家書店,一家獨立書店,一家將與我們留下共同記憶的書店!

01.18補:
關於誠品事件,郝先生(郝明義先生)的一篇文章《如果在冬夜,我可以談誠品事件—-和一名不存在的記者的對談》 大家可以參考著看。(雖然落落長XD,但還滿清楚的。)

01.22補:
mingwangx《從閱讀風氣衰弱了嗎說起》
russchao《誠品的問號們》

P.S
午後,高雄下了一場雨。沒有感覺的下了一場雨。
風很涼!

換日線的話:以後又要在獨立書店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