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二◯一七年成立工作室把家裡的書好好的安放在自己規劃的空間裡,我才發現比起「看書」,我更喜歡的是電影(影視及音樂)。

跟686的緣分始於淡水有河開店前,我們在小小書房碰過面。那時我還是個連自己喜歡讀什麼,甚至不太讀書的人。從小小書房、淡水有河開業後,幾乎可以說是那個時期想開書店的人,心裡某種對開書店的想像、範本。一年多後我從台北離開搬回高雄前,也沒去過幾次淡水有河,倒是只要北上有機會到淡水(吃喝玩耍,或買沙其瑪XDDD)便會到淡水有河一逛,然後一定會帶走一本書(半是隱匿的詩集,或者劇本)了表我對於獨立書店的支持。

Read More →

年節的時候朋友傳訊息來問我能不能支援幫忙做幾張活動文宣?我說好,通常我只要不出門,手邊有電腦誰找我支援,我應該都不會拒絕。那是「郭怡美書店」的活動文宣。這幾個月還滿常看到它的名字,在我刪去大量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與再不追任何書界的網紅、意見領袖後,那些跟書有關的訊息,大概只剩下幾個已經成為朋友的案主們相對與工作無關的生活訊息了。(我實在受不了這年頭做書的人經營自己比做書認真。)

我看著文宣活動發來的幾張照片覺得甚美(這年頭,書店都要假掰文青美,我常懷疑打卡拍照的網紅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什麼書。)我順手搜了一下郭怡美的資訊,是座落在迪化街上、在我喜歡的老建築裡。跟朋友說了,過完年北上要拿相機去拍。(我的目的地本來就是迪化街,笑。)

Read More →

年滿二十歲到台北工作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沒有多餘的錢買電影票的青年,那會兒台灣電影沒啥人看,偶爾報上有換票的活動,剪下報上活動宣傳後去西門町真善美戲院換票和女友去看了《十七歲的單車》,再早之前也和她在士林夜市的電影院看了李安的《臥虎藏龍》,不知道是不是後來的人生壓力特別大,總是會有一個從高處墜落沒有底的谷,再從夢中驚醒!

要說「電影」這玩意填充了我生命中絕大多數孤獨的日子,我想那個一起看很多電影的初戀女友應該是開啟我與電影那扇門的人,在往後的人生中,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陪,「看電影」成為我人生的必須,比書還要重要的那種。

Read More →

1998年去台北試鏡,小時候不知道哪來的明星夢,以為自己喜歡被注視,有機會北上就讓母親付了機票錢,讓僅有一點交情的同學陪著一起搭飛機去台北造夢。難得到了台北,從松山機場一出,直奔忠孝東路靠光復南路附近巷口的傳播公司等了幾十分鐘、花了幾分鐘就結束那場面試之旅。台北那樣繁華的大都市,我什麼印象也沒留下,只記得那是生平第一次搭飛機,在東區的車水馬龍裡閃避,奔回松山機場。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像在講一場夢,不像真實發生似的!

1999年有沒有到台北考過轉學考也全然忘記了。那年畢業考了幾所學校名落孫山,第一個工作只做一個月被fire後,因為想做廣播便轉報考傳播學系,但瘋上電視劇和玩BBS,再北上坐在敦化北路的Fridays吃著被傳播公司經紀人請客的大餐,也見著自己的偶像,像是大夢初醒般的發現「啊!原來偶像這麼平凡啊!」從來未曾興起去敦南誠品走走看看,只在這城裡感到自己的青春被一場偶像的面會徹底封印在那年的聖誕夜裡!

Read More →

莫名的妙之波麗路-6
(十月三十一刊於小地方新聞網

許多人問我:「你又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為什麼要去波麗路吃東西?」

那是一個烈日的週日。每回去台北,總不知道怎麼跟朋友約,就像每回朋友到南部都會問我什麼好吃,我總因為住家裡少外食,總說不出來有哪些店可以去一下、吃一下,我想台北的朋友也是這樣。加上週日一早,台北大稻埕,能去哪裡?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