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多月讀這本白石一文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很累的感覺。從生、死延伸的故事,看得十分痛苦,特別是白石一文喜歡用非常長串的文字來書寫主角對生死的觀點,那個邏輯一直在那裡繞啊繞的,我都笑說它尚未崩壞,我都快要崩潰了。(笑)
對於每天都在想著「死亡」這件事的我來說,這本書根本是在挑戰我,讓我出來對生、死也下個定義,但這個問題實在龐大,沒有腦力可以做那種迴圈式的思考就無法真正下出什麼定義來。以前總會開玩笑的問著:「我們幹嘛活著?」姊姊總會回答我:「因為死不了啊!只好賴活。」但每每想起「死亡」時,我是固執的想著「應該下一秒就會死掉了吧!」
最吸引我的部分,其實不是生、死這件事,而是松原與三個女人的關係,以及與母親的愛與恨。尤其是後者,完全正中我最致命的部分。而前者與三人之間的糾葛,不論在情感上或是在性愛方面,白石一文的細膩、大膽,都將松原這個角色的性格更加清楚的描述完整。像是與大西夫人間壓抑的噴發、與朋美(拓也)間溫柔的相伴、枝里子間對既定未來的不確定(不安)感。這三面的松原,都得回歸他對母親的愛與恨!
白石一文把某一部分的松原,在書接近尾聲時給挖掘出來,可能就是那一幕,造就了他後來的那三種樣貌。而又在書的尾聲,拔掉了母親的這個他心中一輩子的刺時,松原失去了那愛與恨,於是生命回到生與死的課題上。接下來他的人生會往哪裡去?他還是會繼續害怕美好的關係?還是會持續恐懼被拋棄嗎?
如果生、死,是本書的主題,那松原的愛、恨就是副標吧!愛讓松原恐懼、恨讓松原鋼強。除了對拓也以外,他大概沒有愛過任何一個人,拓也是他,是那個被母親拋下的自己,他極盡所能愛這個小男孩,就像呵護被拋下的那個小男孩一樣。
生、死,這個主題實在太龐大,很難思考。性愛場景的書寫也讓人有點吃不消。但那個望著把自己拋下的母親,孩子說著:「對不起!」卻是我牢記的一段。如果孩子被出生、被養育,都不是孩子所選擇的,為什麼他們要背負著大人因為生活的壓力造成的壓迫而感到恐懼呢?而又是為什麼這樣的恐懼得在母親去世過後,才能完整的被釋放呢?
2006.08.27/麥田/ISBN:9861242805
作者:白石一文/譯者:陳明姿
P.S
我很久沒讀書了啊。最近有在啃啊!
高雄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