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LikeCoin在每日分派的數量大幅調整,我應該才是要跳腳的受災戶才對,試想最高峰時,我領過一個月40000LikeCoin,2020年末調過一次,努力一點天天寫,一天維持在700LikeCoin的所得,一個月也可以破20000,走到讚賞公民3.0的現在,LikeCoin的每天分派量即便是在分派最多的那一個,「天天都要破」200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LikeCoin那麼難賺,該怎麼辦?

Read More →

LikeCoin商品創作根據依照 Creative Commons CC-BY-SA 4.0 條款授權。我也會將所有的商品寄一份至官方(印刷物則會多寄些,以便推廣時可以發送)

邀請你一起加入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civic

以及訂閱我(Sunline)https://liker.land/sunline58311/civic

Read More →

始終沒有把《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原著繼續看下去,但電影依然看數次還是不覺得膩。畢竟原著只有文字敘述,還停在無法影像化、生活化的想像。不過因為COVID-19的關係使得人與人的連結需要大量挪移到網路上,透過任何裝置完成社交活動,而加速了《一級玩家》中所謂「綠洲」的存在。

有人說祖克柏將Facebook改名為Meta布局元宇宙在2021年的現今好像還是太早,但事實上即使祖克柏不布局這些,大多數的人早就大多活在網路上,只是生活應用上是不是能全然進入另一個宇宙而生而已!

Read More →

*2021/09/21的某一瞬間,Likecoin一度能以1000Likecoin換到29USDT,換算台幣大概是800左右,也就是說1Likecoin在那瞬間,可以換到0.8左右的台幣。

在上一篇討論〈要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在方格子寫文,總是像在深山大喊渴望一點回音?〉,很多人會很糾結:「都沒有人要看了,我還要在那裡寫嗎?」

在我中斷方格子同步更新的那段時間,我是在某一次打開Liker land的app時,發現有些被拍手的數據來自於方格子的文章,觀察了幾天之後,我便又開始同步更新文章至方格子,以及後來又重回medium。(讀者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Read More →

首先,要感謝@Erica在Matters週報上提供的訊息,我才在BitAsset無法運作後的幾個月後才開始又在交易所把Likecoin換成台幣。而中間也使用糾古馬特市銀行跟@catding換台幣;搞定交易所後,我也加入了造市行列,歡迎大家來跟我換Likecoin,但我只提供「台幣兌換」,若有人要換Matters港幣,我只有小額,也歡迎大家透過email:sunlinepass@gmail.com跟我聯絡。(我每個email都有它們的功用。如果你寄到其他的,我也會用這個回覆匯兌的事。)

BitAsset停在幾個月看起來像捲款逃跑但又好像有在運作的狀態中。目前在Line的群組裡看到的是好像偶爾有出金(台幣)的狀況。我很幸運在第一波出金的時候,拿回了幾千塊台幣,當時比特幣下殺不到百萬台幣,我也認賠賣掉,想拿回最後的兩千多塊台幣(年初的時候我有入金操作比特幣),但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那兩千多塊還是卡在那裡,還是得想辦法把錢換出來,總還是需要這些辛苦寫字賺來的錢拿出來過生活。

Read More →

這是回這@Naturalman 篇文章〈勿把matters平台變成了創意的廢墟〉裡的@劉典宓的留言。我覺得這個創作和收入是可以被討論的。確實連同我在內,我們滿愛討論「創作能不能當飯吃?」或者什麼樣的創作是會被青睞的?這是身為「創作者」會思考的角度,特別是想把創作當飯吃的人,肯定得去思考這些問題。

但反過來思考,如果身為「讀者」我們想要的是什麼?

其中一則留言,我寫著:

我認為真正成熟的平台和創作者及讀者是長成這樣的:平台應該是什麼都可以討論;創作者不會因為平台的走向而不創作(你不用matters就不寫了嗎?)讀者也不會不去閱讀這些討論likecoin以外的好文章。寫作者積極寫,讀者積極挖掘好文,使「文字」、「內容」能朝更深更廣方向走的可能。

Read More →

先說一個過去搞獨立書店的心得:「朋友和人脈真的能當飯吃嗎?」就台灣的閱讀習慣和總人口數因為網路媒體存在大量下降的趨勢來看,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世界未來的趨勢:紙本及數位的文字閱讀,必然肯定要與其他媒體瓜分不同的讀者群。(但我相信閱讀不死,只是形式不同。)

「搞獨立書店」這事其實也是我不知道要幹嘛,就幫著朋友弄了。最大的心得是:

不論你朋友再多、人脈再廣,就算有人支持你,在你店裡買一本書,你也不可能靠朋友和人脈來賣書,就足以讓你活下去!

每個人的可支配所得不會一直用在「支持獨立書店上」,你只得無所不用其極、想方設法的把書賣掉,或者賣食物、飲品、文創商品,以維持住一家書店的生存!

Read More →

是不是說好有貓要like啊!

稍早@高重建 在我這篇〈Matters、讚賞公民與非營利事業組織隨想〉做了留言回覆。我想獨立出成一篇文章作為回應。

重建提到:

我有幾位朋友,想要做“電子賣旗”。“賣旗”是香港非營利事業組織的典型籌款手法,一般每週末在全港各區,由志工販賣組織的小貼紙,路人給零錢購買。這是很傳統,但也是很落後、很高成本的籌款方式,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於是幾位朋友想到,只要搭個網站,每周和一家非營利事業組織合作,以圖文等介紹其理念和實踐,讀者只要按讚,就是支持了該組織了,另也能進一步,掃二維碼支付更多。

恰好我開始畫畫賣藝(哈哈哈)就是從這樣的一張貼紙開始。那是日本福島核災之後那年還是隔年,我不記得了。南台灣有一場廢核(反核)遊行,由高雄在地關心環境議題的組織發起,幾乎年年都會做各種與環境有關的遊行活動。

Read More →

這篇算是自介,也算報到吧!

我想,我是在孤島久了,在matters遇上一些願意互動的陌生人,便開始又產生了一些對未來人生的想像。我在facebook問過無數次:「為什麼人們懶得互動?」多半我會得到非常負面的回應,最常的是被反問:「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回不回應?」但我只是「好奇想知道」而已。

我從來沒有懷抱過任何夢想。

與父親用電腦交換手中的畢業證書,從美工設計科系的志願,轉讀資訊管理學系,從此一頭栽進電腦和網路的世界,我的學業成績特差,有點亞斯柏格症的特質,只能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越喜歡就越專注且有毅,旁的我不感興趣也找不到邏輯性的東西,我怎麼也唸不好。

Read More →

很意外在Matters找到當年寫新聞台和部落格的交流感。12/6開始發文,還摸不著頭緒它的規則。倒是試著發文。不過文章的屬性跟Matters的屬性比較不一樣。我寫的文章比較個人以及貼近生活的小細節,但還是有一些like和回應,就像是回到沒有facebook或是twitter的年代,大多數的人都是以文章或文字交流為主,也多了思考和連結的機會。

過去我曾經以facebook試過一天一長文、一短文的方式發文。但是「社群網站」已經因為演算法和大數據的方式,將同樣的人圈在一起,加上現在的訊息量過大,所以大多數的人都不太有耐性閱讀長文和思考、參與討論。於是我開始把文章拉回部落格、medium和方格子(這三個平台改日再寫個比較差異的文章。)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