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Coin、非營利事業組織及社會議題的結合

是不是說好有貓要like啊!

稍早@高重建 在我這篇〈Matters、讚賞公民與非營利事業組織隨想〉做了留言回覆。我想獨立出成一篇文章作為回應。

重建提到:

我有幾位朋友,想要做“電子賣旗”。“賣旗”是香港非營利事業組織的典型籌款手法,一般每週末在全港各區,由志工販賣組織的小貼紙,路人給零錢購買。這是很傳統,但也是很落後、很高成本的籌款方式,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於是幾位朋友想到,只要搭個網站,每周和一家非營利事業組織合作,以圖文等介紹其理念和實踐,讀者只要按讚,就是支持了該組織了,另也能進一步,掃二維碼支付更多。

恰好我開始畫畫賣藝(哈哈哈)就是從這樣的一張貼紙開始。那是日本福島核災之後那年還是隔年,我不記得了。南台灣有一場廢核(反核)遊行,由高雄在地關心環境議題的組織發起,幾乎年年都會做各種與環境有關的遊行活動。

由於印貼紙要大量印刷比較便宜,我便一次印了500或1000張(也忘了。)我留了一小部分,其餘一張十元全數交給遊行單位去義賣,所得則全數捐贈於遊行的主辦單位。

在台灣,民間組織、公益團體、NGO……用週邊產品來請託社會大眾的小額捐款是很常見的事,例如:每月定期定額捐款500元一年期,就可以獲贈各式各樣不同的贈品,貼紙、胸章、磁鐵、小方巾、月曆……諸如此類。

近幾年來有些民間從事公益性質的組織,則透過政府方的補助去培育寫企劃案上募資平台募款、募物資。我曾擔任在這種專案中幫忙這些組織統整他們的企劃案及文案發想的角色。

有幾個案例很有意思:

有一個兒童劇團的主旨是:「做一部劇讓父母帶著孩子去參與藝文活動,每一對親子都只能有一次機會參加,並且一定要父母陪同孩子,創造出親子一起陪伴的機會。」這個團體的所有人都有正職,他們都只利用下班或假日聚在一起發想和演出。

另一個是為了身心受暴者提供身心療癒所需的創傷復原課程教具。

或者還有是為了讓高齡化的老人願意走出家門與群體連結、相互幫助而提發想出來的音樂教室。他們需要募集二手樂器,可以在社區裡陪伴中高齡的老人。

其中一個比較花錢的可能是支持視障人士的app開發(這個我找不到資訊,一時想不起來太清楚的企劃)

其餘的組織,可能是課後伴讀、老人送餐、親子陪伴、幫助智能障礙者組織清潔隊到府收費服務……

之所以寫了〈Matters、讚賞公民與非營利事業組織隨想〉這篇文章,的確是想透過在matters上由讚賞公民按下讚後獲取收入。(不過這取抉於Matters上的讀者群)從重建的留言回過頭來想,除了在matters上「產出文章」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可以讓這些組織或民間公益單位可以比較容易獲取LikeCoin?

我在這些募資課程中被賦予的角色是給這些組織一些文案上的建議,並從使用者(受眾)的角色去思考「什麼樣的訊息傳遞,我會想要看」,來給出一些回饋。

其實多半的非營利組織做的事非常的廣泛,凡是我們不想做或是沒想到要做的那些幫助人的事,都有很多很熱心的人一組織成一個群體,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寫文章、行銷、推廣的。那是你必須坐在他們面前或是走進他們,你才會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

如同前陣子台灣有個社福機構花錢買新辦公室引來大量輿論的討論。(我有寫小小的一段文字聲援一下)很多時候「花錢」「幫助別人」好像是最快、最有效的。這社會需要一點「分工」的機制:有錢的人付錢,有腦子、有熱血的,付出腦力和體力(及最大的心力)。但是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錢」這件事可以持續的支援這些替我們關心、付出這社會各個角落的組織呢?

我對區塊鏈這個領域不熟悉,連LikeCoin的運作細節也不是搞得太清楚。重建提出的:「“電子賣旗”,可能會是 LikeCoin 上第一個非營利事業組織的實踐。」確實是可以被思考、被想像,及被實踐的。

只是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引領群眾進入LikeCoin的世界付費加入讚賞公民?需要時間推廣及更良好的應用說明:如何讓付費及收費達到最便利的方式?如何讓人掏錢看到成效而不是被濫用,多半比買一杯咖啡(珍奶)更需要花時間去證明錢是用到對的人身上。

不過,我比較想問一件事:什麼時候LikeCoin要跟readmoo結合啊?哈哈哈哈。我好想用我的LikeCoin買電子書而不要額外再掏錢喔~~~哈哈哈哈

一點想法,寫在留言裡有點長了。索性就寫成文章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