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見面的時候討論我網路上寫了什麼!
再回頭跟人聊起那個網路剛盛起的年代,是個非常純粹的年代,人們是因為「有趣」而著迷於網路,而不是因為「想要交朋友」啊!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欸,你很好,不管你做什麼決定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有這種自我肯定的自信)我覺得不好的事,也是我覺得的事!沒有人覺得「你都不好」,也沒有人說「我覺得這樣比較好,你就要這樣!」不要急著想要讓別人認同自己!
時間、年歲讓人老到只能停在那裡連真誠對待自己的力氣都沒有了!(就更遑論真誠對待別人了)每次滑threads我都覺得好可愛、好可愛、好可愛,像看著我遺失又找回的那個年輕的我!
或者說,這是一種時代的反撲、物極必反的道理!再者也更是替「文字發表」看見了一點龧光:啊!當這些活在instagram的用戶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很簡單的用文字寫出我想表達的」或許能平衡一下現代人在資訊取得的模式,讓文字得已重新在流行文化裡重新取回它應該有的位置
我想,不要變成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也許只有一個方法,那大概是能夠用面對面來往交流的方式,不要僅依賴用網路互動,去感受、去思考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不是「網友關係」讓自己在這些「真實的」互動中,感覺自己的笨拙,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交談對「真實」有一定的信任,慢慢地,才能從「真實裡」去替別人多思考一點,替自己多做一些,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不再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
那麼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話題討論,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沒有人知道,在這個分眾時代中,會不會有那麼一小群人,在關心那些沒我們都以為沒有人關心的事!如此,每一個人心裡存在的聲音,都不應該因為「沒有話題」就沒有意義了!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那麼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話題討論,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沒有人知道,在這個分眾時代中,會不會有那麼一小群人,在關心那些沒我們都以為沒有人關心的事!如此,每一個人心裡存在的聲音,都不應該因為「沒有話題」就沒有意義了!
在網路上寫文,也許第一件事不是「先學會分類」,而是先知道自己多半都寫什麼?多寫,多閱讀(網路以外的那些)然後才會進入「分類」這個步驟,先試著在自己的電腦或雲端硬碟裡,好好把自己寫過的東西分好類,分久了也就知道自己會偏向什麼主題、關心什麼,或者擅長書寫什麼了!
就在進入matters三年又十個月的此刻,當它有了「分類」(選集)功能的此刻,我再沒有過往那樣急欲想要吆喝誰誰誰加入、誰誰誰來讀的激昂興奮,或者再也沒有如往常地想要去評比,但還是想特此一書:快來matters寫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