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逛一間駁二文青熱愛的商店,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這間店,因為它太日本、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店必須是什麼才有高雄的樣子?」我想了許久。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不是觀光客會到訪的地方。她說,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高雄的樣子,把它寫下來。
住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它狹小且招牌林立、擁擠的街景,像極我從有記憶以後到離開高雄前的樣子。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沒有東區的繁華、沒有信義區的人潮,行人的步調也慢了下來。
Read More →前陣子逛一間駁二文青熱愛的商店,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這間店,因為它太日本、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店必須是什麼才有高雄的樣子?」我想了許久。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不是觀光客會到訪的地方。她說,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高雄的樣子,把它寫下來。
住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它狹小且招牌林立、擁擠的街景,像極我從有記憶以後到離開高雄前的樣子。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沒有東區的繁華、沒有信義區的人潮,行人的步調也慢了下來。
Read More →前言:
至今。我稱讚過的駁二的展,不多。但有那麼段時間,我走駁二像走家裡廚房一樣。我帶人去那裡,也像是必經路程。那是一個打造高雄藝文的新起始,卻也是我一次又一次用很高規格標準來審核高雄的地方。
在這個只要有陽,怎麼拍怎麼美的所在;在這個只要走著走著,就可四通八達到西子灣、鹽埕埔、愛河、苓雅區,或者由真愛碼頭乘船到旗津的地方;這個戴立忍在《不能沒有你》的映後座談裡講的幾十年前的禁地,已然成為一個無時無刻都有人潮的藝文場地、單車路線、觀光的必經景點。
但駁二,總有些什麼氣味在變。展覽的主題、概念,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展復一展、The wall 復 The wall的經過以後。某些信仰、某些執著、某些崇拜,都在時間中,被耗掉。我心裡的高雄,也一日日的慢慢地只存留在我心中。而駁二,已不再是07年我回來高雄時,那個駁二。反而更像一種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無法好好呈現的駁二。
(本文開始,對不起,我太久沒寫字。話多XD) Read More →
我記得我站在「東海醫院」那個攤位前很久。在高雄設計節時,我站在那裡,望著這本小書看了很久。300元,好貴,下不了手,不是因為不值得,而是在想這樣一本全彩、紙質很厚、線裝後再膠裝的小書,一打開,就會有折痕。我討厭那種想要很用力翻書,卻又捨不得的那種小心翼翼。
最後一天去的時候,發現它做了折扣還送了明信片,才決定買下它。它的第一篇文章的標題是:「家,最思念的地方。」作者徐景亭將自己從小到大生活的醫院一一拍下,作成了這本小書。我覺得有趣。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