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問我:如果讓你挑一個城市住,你覺得高雄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嗎?(這裡都是指市區)

2000年底離開高雄那年,剛成年的我,幸運地找到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網路公司,但隨即又被fire(XDDD ),後來望著報紙上的求才廣告,試過面試了幾家公司,實在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想做什麼?就這麼哼著林強的〈向前走〉到了台北。

我的答案沒有意外地拿了台北來做對比。我說:

如果是一個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對所有新鮮事物都有興趣,懶得找樂子但需要很多豐富多采的資訊填充生活,那麼台北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即使在這個打開網路就有看不完的資訊量,但台北是座可以打開青年眼界的城市,加上它的交通便利性,讓人走出門不會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解決交通問題。

相較於2000年我初到台北的時候,現在台北也已經是後來南返北上遊玩、沒有交通工具的我,不再需要仰賴跟在地的朋友借摩托車騎的地方,我能靠著走路、騎共享單車(電動摩托車)及大眾運輸在台北四通八達去到想去的地方。

但若就氣候及生活的節奏感來說,我更喜歡高雄這座我長大的城市!

初回高雄的時候,覺得南部人實在是太⋯⋯太⋯⋯太⋯⋯慢了,習慣了台北的節奏及資訊焦慮病後,我甚至感覺高雄就是個養老的地方XDDDD。對三十出頭、剛從台北回家的我來說,沒有豐富的資訊、藝文活動,經常讓我好像有著落於人後的焦慮感。

那幾年,高鐵、高捷、駁二才陸續進到高雄人的生活裡,衛武營還沒變成現在的樣子,輕軌也還只是部分已經不使用、橫在市區裡的軌道⋯⋯我花了一點時間,讓自己的步伐慢了下來,慢下來看這座城市的變化:

不管是追求只是虛有其表的大張旗鼓,或是炫麗奪目想要證明高雄不是文化沙漠的那些展覽,以及躍上世界版面的世運和嚴重傷亡的氣爆事件⋯⋯除了「我還是在高雄沒有工作」以外,對一個自由工作者來說,就天氣及人口密度而言,高雄比起台北,舒服許多,特別是當大眾運輸終於走入市民的生活必須後,對於一座城市的發展,就不再只是局限在某個區域,而會有更多可能!

趁著年假,我騎上單車沿輕軌路線繞了一圈,從成功路往鹽埕到鼓山,再繞到大順路正在施工的最後段落回到氣爆當時相當慘烈的凱旋路上!興起這樣騎單車繞一圈的念頭,全是因為某次我路經龍華國小站,想起了在日本特意去搭「路上跑的電車」,想要找一日可以從旁拍照,像個觀光客一樣!

從前我都戲稱「高雄捷運都是給觀光客搭的」,那些車站要到目的地,我騎摩托車都到了,還不用騎十分鐘的路程在那裡等十幾分鐘才來的車。這幾年高雄的大眾運輸,不只加入了「很慢,而且讓路上紅綠燈秒數變長,還常看不懂號誌」的輕軌,廣設公共自行車YouBike,都讓城市的流動變得更四通八達一點,而且沒有因為交通更便利一點使得整座城市快得讓人有焦慮感,也讓住在這城的人,開始透過使用大眾運輸去觀看城市的樣貌,再從搭車、利用單車的過程去思考:行人及單車用路的安全及需求。

(也唯有透過大眾運輸的便利性,所謂「公共」所需的共同遵守的用路權,才會被用路人好好的思考。)

沿輕軌路線騎一圈,我對未來的全面通車有更多的期待,它也成為我認為高雄宜居的要件之一(大眾運輸若不能服務在地的居民,是很難成為宜居的條件的。)但高雄仍然有許多不宜居的問題,像是萬年的就業問題、永恆的空汙、薪資追不上的物價及房價,以及為人詬病的用路習慣,都是這座城市必然需要被改變的地方。希望總有一天,這座城都可以成為被其他人選擇留下來的城市。

我的路線:(我先跑去迪卡儂買東西了)成功路、海邊路、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走單車引流道)、駁二、沿鼓山路接馬卡道路、美術館及內惟藝術中心、大順路、凱旋路。

P.S除了不下雨會缺水之外,高雄的陽光在長長的夏季以外,都是令人感到溫暖的!

圖:20230125,沿輕軌騎一圈。Canon EOSM50,相片集

上一次寫高雄的樣子是2013在facebook,但沒什麼人看,一直到2018修改、增文貼到部落格上,被某幾個高雄有聲量的大大分享,才有人看(莫名點擊率衝了一下):高雄的樣子2013~2018

離開高雄那年(2000年底),沒有捷運沒有高鐵,當然也沒有輕軌;回高雄那年(2007年底)有了高鐵有了高捷,還有了駁二。那時的高雄很努力想擺脫「文化沙漠」這個詞,所有的藝文活動風風火火的,活動總是搞得文文青青,得摻雜著一些「說得很了不起」「感覺超有水準」的口號宣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這座城的文案,就是拿著那些字句來包裝著缺了什麼的內裡。

Read More →

無人機試飛的那天,姊姊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我意興闌珊。疫情久了,窩在家裡的日子挺舒適的,加上對於大型人多的活動,我有點抗拒,便搖搖頭說:不了。

想起早年背著相機當個部落客時,真不輪現在勤快更新的新世代,差別只在當年沒有影片、直播這些東西。

Read More →

去台北工作的那七年(2000年底~2007年底),捷運有幾條線,淡水、板南、木柵、中和,有一段日子住永康街,那時還沒有信義路上的捷運;有一段日子住南京西路上,那時還沒有松山新店線;有一段日子住永和,那段日子在信義、基隆路上和小巨蛋旁工作,但還沒有可以方便換個幾條線就到公司的捷運⋯⋯只有一段住木柵興隆路上搭曾經以捷運轉公車為上班交通工具,到遠在龍江路上的公司上班。

台北很多朋友不騎機車,不懂為什麼南部人為什麼都不搭大眾運輸。(台北以外都叫南部吧!我想。)

Read More →

在北部工作的朋友傳訊息給我說:「我回來了。」多半,我們都是在連假、過年,或者這種投票的時候才會有機會碰面。別說牛郎織女一年碰一次面,像這樣北漂的朋友,回高雄多半都是在一個又一個飯局、家人聚會中,度過他們每一個連假返鄉的日子。

十多年前我也是這樣。那時候還沒有高鐵,有時候心一橫就搭北高班機,省得搭台鐵五個小時、國道客運夜間拼趕時間快的話四個小時多一點就能下交流道。每一次台北往返高雄都在搶票、排隊、等空位中經過,若是比較長的連假,還得提前或稍晚幾天跟人群錯開,萬一再一不小心忘了訂票,只得搭上一直下交流道載客、讓乘客下車的野機車,蹲坐在車門旁的小小階梯,一坐就是八小時才能回到台北,趕上午夜、凌晨回到家,好在隔日能夠準時上班!

Read More →

已經許久沒有帶著相機拍照寫些高雄的景點或留點照片,恰好藉著採訪老朋友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來到「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便拍一點點照片,留下一點文字記錄。

若說台南是台灣少有能夠步行整日玩耍看建築、吃美食,讓自己多添點文化歷史藝術氣息的城市,那麼高雄的鹽埕連結鼓山至西子灣、柴山再至乘渡輪到對岸的旗津,肯定也是能夠邊走邊看、邊吃邊玩的安排小旅行景點。

Read More →

寫於facebook

整個過年我都窩在家裡或工作室,連騎單車都懶。朋友突然說要南下,我說要不來找我吃夜市。朋友回我:「是瑞豐還是六合!」我說:「是誰要你去觀光夜市的。」如果你來高雄,有在地的高雄人陪你,拜託不要向宇宙下訂單,說要去瑞豐或六合,那實在太剝零了。

北漂七年最不習慣的就是夜市天天都有,天天都能吃。離開台北就是要去吃那種流動的夜市啊!那才是南部孩子的生活,是一種生活中的期待,還有人形容這是「要過紅綠燈的夜市」。以我最熟悉的夜市是在C1籬仔內站和還沒完成的前鎮機廠站的瑞北夜市,三、六才有。(天殺的一點都不想寫這些,超怕這裡變得太觀光。)

Read More →

前陣子逛一間駁二文青熱愛的商店,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這間店,因為它太日本、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店必須是什麼才有高雄的樣子?」我想了許久。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不是觀光客會到訪的地方。她說,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高雄的樣子,把它寫下來。

住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它狹小且招牌林立、擁擠的街景,像極我從有記憶以後到離開高雄前的樣子。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沒有東區的繁華、沒有信義區的人潮,行人的步調也慢了下來。

Read More →

清水嚴趴趴走-3

突然有這麼一天,就上網查林園「清水巖」的資料。在腦海裡這個地方一直在遙遠的記憶,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只記得或許是很小的時候,曾經到達的一個地方。前一次,我爬上這座山時,看著山下的一片平原,天正藍,是送爸爸到祖祠安眠。那天的天空很清澈,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那時我還沒開始拍照,沒帶相機,但心裡想著,有一天我會到這裡拍一張照,將那時沒留下的畫面留下。 Read More →

20151104MLD Reading-1

MLD台鋁倉庫打從電影院開幕以來,我已經記不起我去過幾次。

一直很期待電影院旁的書店、生鮮賣場開幕,想看看這個團隊會打造出什麼樣的閱讀氛圍,是不是跟它的電影院一樣走出自己的路。

MLD Reading,仿照誠品的風格,以黑色為主調,再以黃色燈光打向書本,整個文青味中,還加入與誠品比較不同的華麗氣味。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