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樣子

前陣子逛一間駁二文青熱愛的商店,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這間店,因為它太日本、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店必須是什麼才有高雄的樣子?」我想了許久。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不是觀光客會到訪的地方。她說,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高雄的樣子,把它寫下來。

住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它狹小且招牌林立、擁擠的街景,像極我從有記憶以後到離開高雄前的樣子。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沒有東區的繁華、沒有信義區的人潮,行人的步調也慢了下來。

細數住台北七年,連同考插大時住過士林一個月外,我住過永康街底、木柵興隆路三段尾、中國醫藥學院外面、萬芳社區、松山機場旁、南京西路政大書城隔壁、三重、永和、中和。搬家的速度,跟換工作差不多。

走在永和竹林路上,總會想起南部的家,想起瑞隆路上的車水馬龍,雖然竹林路還是比高雄的路窄也擠,但那氣味就不像木柵那樣,好像有點郊外,更不像南京西路過年時節沒人上班、百貨公司一關,它就像死城一般。住永和那時,清晨從工作的地方回家時,還能聞到市場傳來陣陣的人味,別人的一天開始,我才剛要沈睡。

那種人味,就是高雄。

當每一間店裡所有燈都用暖黃的燈光,有些店家為了讓客人拍照好看,還會刻意地將燈光的位置,打在拍起照來最理想的角度。一回,熟識的髮型設計師店搬家,整間店用白光,整間店顯得冷調,我建議她換掉一半的燈,讓白燈和黃燈各一,修整頭髮時,不適合全部冷調,要有一點暖意,才能讓修整髮型的心情,不至於受燈光影響,少了些溫暖。

黃光襯著一點暖,但不能代表能散出一家店的溫度,更別說要帶出一個城市的溫度。

高雄的顏色,不是「黃」的。高雄太陽很烈,不代表這個城市是暖暖黃黃的顏色。高雄是個以勞工、工業為主的城市,本身就是有著工業風格的硬色底。它靠海(而且很多海),空氣汙染的時候,天空的藍色像是被灑上一層灰;空氣好的時候,整片天都是無敵漂亮藍;但是你到旗津、西子灣時再看海跟天,不是東海岸或是墾丁的藍,而是帶著一點偏黑的顏色。以色彩來說,我眼中的高雄是冷色調偏暖色,但絕對不是整個偏過去黃色那裡。

我們不說一家店的價格,價格是商人定的。但我們可以看一家店的氣味,什麼樣的氣味是高雄的店應該有的樣子?我說,至少要像小時候的雜貨店。

那時的雜貨店,有著一個個洞洞的玻璃櫃,你會很想要打開那每個洞洞,或是貼著圈圈看那一格到底裝什麼?或是能不能從側面看見一整排櫃子裡裝些什麼?是糖果還是玩具?幸運一點我會像小時候站開雜貨店的伯母家的櫃子後,像個掌櫃似的,一個個圈圈打開、關上,偶爾趁大人不注意時,抓把糖放在口袋中。

有時候,孩子把玩的小東西是裝在塑膠瓶裡,你會想扭開它,掏出你手上只有五塊錢能買的一包巧克力球,為了避免像我這樣手殘的孩子,櫃上的東西絕對不會像中藥店舖一樣,裝在高檔玻璃瓶裡,讓我想拿,又怕手滑打破瓶子。

或者說,擺設不能太有條不紊,你看過那些用來存錢的豬公仔掛在雜貨店的樣子,你就會發現四五隻豬,大豬、小豬、中豬好幾袋掛在一起的感覺有多親切。(現在都是文具店。囧)

再不然店裡要有一些神祕的死角,你站在那裡很久很久,都沒有人會看見。店裡因為沒有辦法擴展,所以東吊、西掛的,有時候你會跟老闆說:「老闆我要那個,那個你頭上左邊再過去、再過去那個。」

駁二對面的那個市場的中間那個路口,有一個阿北在賣蘆筍汁(津津鐵罐那種),他一整個店面就是高雄的樣子(不到一坪吧我猜)。前面是玻璃櫃,後面是不那麼深的玻璃木櫃,放上罐頭、醋、沙拉脫,你忍不住就會跟他說:「阿北我要一瓶蘆筍汁。」不到五秒鐘就把它一口氣喝完。(這間小店現今應該不再。photo:20101016,canon馬拉松。)

前陣子看到一本書的文案是這麼寫的:「想像高雄是京都:愛河是鴨川,中正橋是三条大橋,一心路到十全路是一條通到十條通;西子灣夕陽是金閣寺,三鳳中街是錦市場,對角線越過中央公園的小徑是哲學之道。」我不禁佩服作者的想像。

並不是我覺得高雄不如京都。那個氣味是完全不同的,京都的層次,是很整齊的畫分的。京都車站有百貨和車站車水馬龍的現代化;鴨川在酷暑時節踩水的人群似乎把生活都過成了偶像劇;四条上的那些店家、百貨,又加添了點古都的氣息。

高雄的街道,很常令人進入另一種時空,彷彿左右街道就不一樣似的。就像凱旋路隔開夢時代前鎮、武慶路隔開高雄跟鳳山、建國路隔開南北高雄、過港隧道分隔海這邊和那邊,而後來合併後的高雄縣,更是多數「高雄人」不懂的地方。

如果你看高雄旅遊書,寫海沒寫蚵仔寮、寫山沒寫到旗美地區再往山裡、茂林、桃源、那瑪夏;寫吃的沒寫到前鎮、五甲、鳳山;寫景點沒寫到岡山、梓官、大寮、大樹、楠梓、小港、內門……這些寫到爛、寫到像鬼打牆的書,買一本就夠了。旗津就寫旗後、踩風公園、燈塔、炮臺、天后宮;鹽埕不外乎小吃、駁二、棧二庫,再往裡走就是西子灣、柴山……

高雄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只是多數時候,我們只看到我們眼裡的高雄,我們只看得到旅行書裡、政府給我們的觀光資訊,我們只以為高雄就是那樣的高雄。慢慢地,我們便會成為只知道那麼狹小的高雄。

朋友每次問我高雄要去哪玩好?我總想:「要不去美濃旗山走走?要不要去看看舊鐵橋?要不要去彌陀爬爬山?要不要去林園清水巖?或者去旗津的時候,看看中洲長什麼樣?」但又想像彌陀、像林園、像中洲這些的地方,真的可以讓人有起心動念去看一眼嗎?它們值得去看一眼嗎?

每年過年回老家林園祭拜父親的時候,明明都是高雄市,我卻常常像是穿越時光回到童年一樣。它只是舖上了柏油路、多了便利商店,但氣味依然沒有變化太大,像是被封印成那個樣子,不會再多作改變了。

高雄是那麼豐富有趣的地方。後來的我已經不太在這座城市探險,因為探險的速度遠不及商人跟政府開發的速度。就像家裡週圍的人口外移得嚴重,地主們還是紛紛將地賣給建商,蓋起一棟棟遮蔽天空的樓房半空在那裡。

我們不需要像京都的高雄,也不需要一間只是仿像的日本商店,供給我們應該要有的文青fu。高雄會有它的樣子,會有我們記憶中,屬於高雄人的樣子,只是後來的我們再也不那麼深刻的記憶著!

寫於20130729,20181229修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