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孔劉在台灣還沒紅的時候,我做了那本《熔爐》的書籍文宣。那時線上影音還不那麼盛行,像《熔爐》這種直視社會黑暗面的電影,多半就像事件本身一樣,被悄悄地、安靜默不作聲放在社會的角落裡。我在網上最後還是找到了這部電影來看(多年後正式上映時,我又到了院看了一次。)

韓國人拍社會真實事件從來不手軟,該見血的不會閃避,該暴力相向的從來看起來不是演的,也不會幫你避開視線:你就是得看,你就是必須知道這些被塞在社會角落裡的黑暗是怎麼形成的,你就是必須從這些故事去思考「真的會發生這種事嗎?」「真的都被這麼姑息、靜默給帶過了嗎?」「真的發生在眼前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景!」

Read More →

記得看完《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第一季時上網找來原著小說,想要寫些什麼心得感想但實在因為這部影集要說的是校園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是大量審視面對校園霸凌時,旁觀者、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緊密的環環相扣,要能在事件裡思考出每一個時間點所做的決定,是如何影響這一椿校園事件的發展,實在不是太容易的事。

不知道在美國校園裡發生像是《漢娜的遺言》這種校園霸凌的事件,而造成多數人內心都有創傷的比例有多少?但相信這個故事絕對不是隨意胡謅出來,是故意使人對這個學習環境的校園產生了質疑及困惑。

Read More →

多數提到亞斯這個特質時,最容易被標籤化的是「不在乎別人感受」及「沒有同理心」,並且常常在說話的時候顯得白目與不合時宜。而最常聽到的許多人會提出的質疑是:「你那麼在乎別人怎麼對你的,你不會是亞斯啦!」好像有亞斯特質的人是「沒有感覺」、「不會有感覺」,所以不會在意旁人種種對待似的。

實際上亞斯特質強烈的人,是極為敏感、敏銳的。他們甚或要在腦中不斷辨別眼前所有的人的反應、表情、語氣……導致他們在人群裡會過分緊張、焦慮而無法將自己安置在人群裡。

Read More →

「為什麼每一部青春電影,都在歌頌友情?或者愛情?」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紅到發紫唱著〈小幸運〉的時候,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

「如果我的青春可以重來,我絕對不要重回校園時光!」每次有人緬懷校園時光時,我總忍不住要murmur這句話。我甚至相信我的人生是從開始工作那一年開始,哪怕還是免不了不太擅長跟同事相處而被惡整,比起不能自由來去的校園時光,都幸福無比。(上學是被逼的,工作是可以選擇的) Read More →

看完電視影集《漢娜的遺言》我整晚睡不著覺。它又讓我陷入回想那段纒繞心頭揮之不去的惡夢。我的國中時期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惡夢,以致於我後來都以這段日子做為自我鼓舞時可以拿來提醒自己:「那些日子都過了,沒什麼好怕的。」

比起國中時期,我的高中歲月好多了。即使一樣有著被排擠、霸凌的事出現,無論怎麼樣都比十二到十五歲那段日子輕鬆自在一些。

其中一個因素,是打籃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