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下午茶

冬日傍晚,四點半到日落之前,氣溫是一天內最舒服的時候。有陽的冬日,站在陽光落下的地方,溫暖地曬著,微微流著汗,卻又些微冷著。若是夏日,在這樣的時間裡,肯定需要一杯冷飲解解渴。

習慣在下午五點前離家,騎著母親代步的摩拖車,匆匆地到郵局,寄信、領信、存錢、領錢。每回還未走上五樓的家門,母親便問:「你又買什麼回來?都要吃晚餐了。」我搖晃手上的零食,邊吃邊遞給邊叨唸卻也邊吃下肚的她。

這個時間吃東西,或許是從小學時候便養成的習慣。小學從校門口走回家,十幾分鐘的路程,邊走邊玩邊買東西吃,回到家正好還有時間消化掉這路程上吃掉的東西,以備晚餐時,可以再狼吞虎嚥一番。國中,課後輔導前的一道道點心,也撫慰那個年紀被扣留在學校時,心裡的不情願。

直至今日,在這段時間裡,來份點心都像是呼吸一樣,那麼必須。

住在校園旁,街的轉角總有那麼幾攤賣吃的,放學時圍著學生、家長,或者從校園裡下班的老師。我享盡這樣的便利,從小就看著這些攤位旁擠著自己的同學,或至今擠著鄰家同學的小孩。

校門外那個餐車,早上賣早餐,傍晚賣雞排,其實早餐、午茶,並沒有區分何時賣,只是漸漸地因為客人的挑選,形成這樣的選項。晨起,一個漢堡、一份土司,外加一杯奶茶或不健康的可樂,便能飽餐至中午。傍晚,雞排、小雞塊、梅子可樂,和三角骨,便成為餐車的招牌。

老闆熱情的招呼,我歪著頭看著菜單,數十年如一日,還是直接說:「三角骨一份。」菜單上根本沒這個東西。

這是類似買鹹酥雞時,帶骨雞肉那個部分,倒沒仔細研究過一不一樣,吃進嘴裡盡是滿足。不常吃,因為油膩,總是得在這樣的年紀裡節制。但每次從油鍋裡撈起,總要連骨頭都要再仔細啃過。

離餐車不遠,有攤黑輪(現稱關東煮),水煮的一枝七塊,三枝二十,附有烤香腸、大腸、黑輪片(黑輪片跟甜不辣不同,請參照「甜不辣與黑輪片的差異」) ,由於離吃飯時間太近,只得挑三枝水煮的米血、黑輪、玉米或蘿蔔來吃,以免稍晚的晚餐吃不下。

坐下來跟老闆娘聊天,順手拍拍照,上傳至Facebook,還會有人問:「好吃的黑輪攤在哪?」我的回答總是:「只要不叫『關東煮』的黑輪攤就好吃,而且越老的攤子越好吃。」只是,總是被踢爆不衛生。

我也不管衛不衛生,從小沿路這樣吃的路邊攤,比現在髒的都吃下不少,哪管它到底有沒有什麼衛生核準。該屬於街角的,就要有街角的味道,而這個味道,總是帶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經過好長的每個午後。

離郵局不遠,有攤蔥油餅,從這個攤位後方的文具行尚未開張前,到文具行倒閉、打掉,再蓋新樓房,它都一直在這。從一個十塊,加蛋十五,賣到今日一個十五,加蛋二十五,仍舊好吃美味。

我停在攤前,猶豫一會兒,這油膩膩的東西究竟該不該吃?我還是在紅燈轉綠前停下來,買回兩份。回到家停好車後拿出來咬一口,蛋與餅夾著中間的小白菜,油油膩膩卻又嚼著菜裡流出來的清甜,偶爾還是得感受一下這樣的美好。

最常買的,莫過於八個二十塊、三個十元的雞蛋糕和紅豆餅。每回我都要求賣餅的婆婆烤酥一點,只要不焦,雞蛋糕脆脆的,像在吃餅亁一樣,熱呼呼的剛出爐,八個動物造型的雞蛋糕,便會瞬間消失。

紅豆餅沒有公館名店的大排長龍,三個十元,還有七八種口味任人挑選。每回選到還要等的口味,婆婆會說:「等一下捏」,我便不等,問她還有什麼口味,便買下原先沒有想吃的口味,也帶點冒險的滋味。

母親每每叨唸「要吃晚飯了還吃那麼多東西!」我卻仍像小時候,硬是任性的將它們買回,然後在晚餐前,把自己吃得飽飽的,有時,還會配上郵局外,養樂多媽媽賣的養樂多,吃它一個美好的午後,好鎬賞一天釘坐在電腦前的自己。

街角的這些午後時光,總是令人感到開心和滿足。不怎麼華麗的排場,實實在在的吃進心裡。以天色為光,以街角為場景,咬下一口食物,會興奮地想舉起手中的蘿蔔湯、梅子可樂、養樂多,與藍天白雲和暖暖的陽光共飲,敬這盡是美好的日常!

P.S
高雄冬暖
我想找到早餐的陽春麵!!!!!!這是我最想吃的一道餐點。

換日線的話:生活的美好,總在你不經意忘記的地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