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能一口氣讀,要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慢慢讀。等到前面那個消化完以後,再讀下一個。就像十多年前看電視劇《危險心靈》的時候,有些地方我必須用四倍以上的速度快轉(當時有下載下來,不太敢看。後來快轉)才能把電劇看到結束。(書是更早之前讀完的。)一直到很後來的很後來,年過三十五之後,我才敢一集一集地重新看這部電視劇。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就像看著《危險心靈》一樣,讓人窒息,逼近一種換氣過度的境界。前者發生在家庭,後者於校園。兩者對我而言,都是無法直視的痛苦。於青少年時期的痛苦。一直到現在的現在,我才可以暫時地在「讓我去死吧!」的聲音出現時,不停地告訴自己:「嘿!你長大了。不要怕。你總還是好好的長大了。那些醜陋的壓迫、期待、霸凌,都放在過去吧!」 Read More →

初見荒木經惟的作品,是《寫真的話》(木馬文化出版),覺得這位先生的攝影作品實在是太前衛了,有點消化不了。直到開始拍照以後,拿起幾個日本攝影家的作品來看,看到荒木經惟的《走在東京》(麥田出版),才看見荒木經惟眼中的街景,有迷人的日常,像《東京日和》,島津與陽子的愛戀。

大概是數位時代,帶來太便利的攝影工具,「拍照」成為一種「隨手可得」的習慣,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精進,只要構圖能力不差,都可以拍出美美的照片;只要光線夠好,快門一按無處不風景;只要濾鏡一加,人人都好像是個攝影高手似的。 Read More →

已經忘記上一次看《麥迪遜之橋》是什麼時候?甚至不太記得劇情。那個年歲總會想:「就去吧!相愛的人本來就應該在一起。」可是現實總是不斷地拉扯那樣的衝動、在心裡燃起的悸動,留下的只有愁悵。

《五天》是我多年來少數讀完的長篇翻譯小說。我對翻譯文學總是有記不住名字的障礙,不論是東西方。上一本讀完的翻譯長篇,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還是因為看完電影《百日告別》找出來讀的。 Read More →

12031391_815252908573683_2338829772741000853_o

難得沒有工作時買下藍祖蔚的《與電影握手》,被通知到書店拿書的當天就讀完一半,無奈工作一來沒日沒夜的,連每週固定看一部電影的行程,都搞到到精疲力竭深怕在電影院睡著,還是硬要去看一場電影,好療癒那些被工作塞滿的日子。

終於又從工作地獄裡爬出,再拿起這本書,已是中斷將近一個月以後,正巧還遇到高雄電影節,接連十天,十五部短片,七、八部長片,搞得好像自己也是靠看電影書寫、維生的人一樣!只可惜,始終懶散貪戀看電影的美好,而不願多作一點功課,就這麼寫著不成氣候的心得,也不用替心得負任何責任! Read More →

柯景騰曾經跟沈佳宜說:「我敢打賭,十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鬼都不知道,照樣活得很好。」沈佳宜答:「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徒勞無功的事。」──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基本上,我考完聯考我就忘記log了。)

如果青春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掙扎,那麼,愛情一定比起log還要難取捨,即使你知道「可能會徒勞無功」,也不想輕易的捨去,那些你不知道將來到底有沒有用的堅持。 Read More →

當榮格的16人型,遇上艾咪的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

心靈工坊在今年一月發行的這本《戀人之書:16型人格愛情密碼》,透過簡單的題目,讓自己可辨識自己為何種類型的情人。艾咪寫這書的時候,成天啃資料嚷嚷寫不完,壓力甚大,我總認為她太緊張,寫書嘛,要讀資料、花時間總是正常,更別說進入出版後的插畫溝通、排版校對和新書宣傳的繁瑣。 Read More →

「我還記得我家樓下對面的那個空地,曾經停了一艘船。」

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我一直想起那艘有著無數傳言的船,停在市區連高雄市整個淹水,它都不會被淹到的空地上。前一次讓我想起這艘船的書,應該是既晴拿到皇冠小說獎的《請把門鎖好》,那些關於高雄地下街的記憶,如此遙遠,卻因為書上提起的一些故事,回想著父母不論如何嚇阻的那個童年。

藉由「魔術師」將已經不見的中華商場記憶一一拼湊,讓到過那裡的人,拼湊自己的記憶,未曾走過的,也能想像曾經擁有、相信過的事物。 Read More →

即將由阿莫多瓦改編搬上大銀幕的電影《切膚慾謀》,從Thierry Jonquet的《狼蛛》小說改編而成,透過多線的敘事,將一個簡單的線性故事,拆解成過去、現在、過去的過去,橫跨著幾個年頭,講述一段突發,但延伸至人性的故事。

《狼蛛》的故事很簡短,前面花了一些時間把故事的分枝交代清楚,不同的角色在每個篇章裡一一出場。透過被囚禁者講述被囚禁的過程,以及囚禁他的那個人,在過程裡的改變。原來以為只是個瘋狂變態的人,隨機抓來囚禁一個人,沒想到越到故事尾聲,從中抽出故事最原始的核心,將這個故事推到高峰,瞬間靜止。

像《狼蛛》這樣多線的敍事,或是囚禁被害者,又或是像故事的那些因為過去的一個事件,而帶來的動機,都相當常見。但《狼蛛》更將細節詳盡的放在被囚禁的過程,以及囚禁者在施虐和後來的寵愛融合為一,也讓故事的主角關係,更加錯綜在一起。 Read More →

因為在豆瓣給《導演‧巴萊》的評分,給到了五顆星,引來詢問關於閱讀這本書的一些心得。

這類的導演筆記,今年正巧有兩本都很精采,而兩部電影也都賣座,一部是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部則是《賽德克‧巴萊》。

在電影未上映前,出版社的發行依其日期將巴萊系列的抓出一個時間軸來行銷這部電影的出版品。《導演‧巴萊》很早就攤在書店,因為怕買來看會破電影梗,在書店翻了幾次終於決心帶回讀完再看電影應該無所謂。 Read More →

初拿起這本書的那天,是朋友告訴我,這書還不錯,要我去書店裡翻一翻,喜歡的話就買回家。我在書店才看到災難來時的那個女孩抱住老師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我就紅了眼。

我想起八八風災那時環繞我身邊參與救災、重建,現在都還在的那些人的臉,我想起他們可能有怨但無悔的辛勞,還有一點一滴,為許多人兒,為土地所盡的那些力量。我想起九二一的那個秋。

作者王政忠,為了掙脫貧困,努力的將要抵達夢想,卻在九二一這個災難裡,面臨了艱難的決擇。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偏鄉服務?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達偏鄉用盡一切心力就是想要讓孩子們獲得公平的對待?究竟又有多少人能不斷、不停,維持這樣的信念?王政忠真的很了不起,真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