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串流平台把一些過年經典一再重播十數年的片子上架,其中不乏看到會背的「賭」系港片,周潤發的背景都不知道看過N百遍。伴隨著「賭」這事,肯定有「詐」這個舉動。不論是賭牌或是魔術表演,幾乎都是抓準人性的小破口,有時讓你感到出神入化,有時又破綻百出的讓人想糾出那些沒有耍好的把戲!

《詐團圓》用了老少配的婚宴來開場,挑明的告訴觀眾這是由Jason(陳昊森飾)和王芸(隋棠飾)母子檔就是以一場又一場的局來維生,但說是騙局,更可說是一次又一次的「角色扮演」。

Read More →

要說最後這一部的重點,大概就是將羅雨儂這個角色徹底推到一個心靈層次的層面,從蘇慶儀最後的回擊出她對羅雨儂最大不滿,不僅道出為什麼她要對羅雨儂做出那樣背叛的理由,也完成了這部戲幾乎神格化了羅雨儂這類人像神般的存在,說好聽一點是「普渡眾生」的保護著身邊的人,但在某些時候,又特別明顯地表現著:透過保護別人這件事,完成了自我內在的渴望,而忽略了人並不能像站在一種被仰望的高度。

關於這個心理層面的描寫,羅雨儂這個角色寫得挺好,而且越到戲的末端,越能看出劇本多麼想要將羅雨儂推往那個「看起來無害」但實質上就是她那樣的「聖人」姿態引發了連鎖反應。但要說羅兩儂這個人不好嗎?那倒也不至於,或者說某一種編劇懷揣著要呈現人性的企圖,過分明顯了,結果變成最後不得不讓羅雨儂扎扎實實的待在那個「像是神」一樣的位置。

Read More →

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劇集的第二部,讓劇本及角色一個一個帶著去找出那個被殺害及殺害的動機,「誰是加害者」是這八集的主軸,從青春的羅雨儂開始說起,兇手就是第一個要被想起的就是羅雨儂了:她搶了妳的江瀚,讓妳痛不欲生,所以妳憤而起了殺害她的意念。

是什麼樣的恨,讓大部分人相信被奪走手上的愛人時,真的會引起歹念而殺之?那心裡燃起的究竟是心有不甘愛人被奪走,還是一時忍不住心裡的痛楚所以想來個痛快?恨有多大,愛就有多深,到底是說給旁人聽的還是只想表明自己?

Read More →

初聽見林心如在籌備新的影集時就頗為期待。台劇過往常會有宣傳規模做得很大,結果和內容卻都不如預期,但近一兩年內的劇集內容漸漸破除了這個魔咒,行銷、宣傳跟上了數位時代的腳步,擅長運用與網路群眾的互動來加以行銷,內容也多有能與觀眾對話造成風潮,加上不再完全仰賴傳統媒體的收視群,反而讓線上收視延續了劇集的話題討論熱度。

《華燈初上》以倒敘的方式抽絲剝繭開始推理。我一度以為我選錯了劇集,原來它是個找被害者和加害者的故事。Netflix好像特別愛台劇這種時間序跳來跳去的殺人故事,還好這部劇集的時間順序安排的比《罪夢者》好,加上演員陣容堅強,好像也無從挑剔起。

Read More →

等著最後兩集的一週裡,我將一到八集趁著不用電腦的時候,邊做其他事邊重新看過一回。再將台灣社會裡大眾比較熟知與王赦角色相仿,律師黃致豪在TED上的演說及公視《有話好說》的專訪也重溫一次,像這樣「有罪辯護」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最後真的能得到的解答又會是什麼?

讀劇本最後兩集是讓人頗擔心最後的呈現會不會太多愛、太溫暖,甚至害怕過於矯情。還好播出時的情緒收跟放都拿捏得宜,以及部分場次被更動,算是將結尾收得完美,不至於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世,怎麼可能有那麼輕易的和解、放下、原諒,以及充滿希望。

Read More →

尋找「無差別殺人」案件的動機,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軸,也是許多人想要得到的答案。從預告已經先行準備好李曉明將被執行槍決,但仍然有許多「為什麼」想要透過這個故事主角獲得一點可能的解答。編劇沒有打算給一個答案,就像王赦酒後那個問題:「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標準答案是什麼?」沒有誰可以給出明確的框框,來設定最完美的答案。

從社會案件延伸出來的媒體自律這個議題,也沒有給閱聽大眾打臉媒體的機會,而是尋問社會大眾:「這不就是你們想看的、不用花大腦、七歲智商就能懂的,你們在期待什麼媒體自律?只要餵給你們報料公社、監視器畫面,就夠讓你們飽餐一頓,你還希望能夠得到什麼?」

Read More →

本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進入第二週,會去討論媒體的嗜血,及針對媒體主導議題及風向去舖陳劇情。每一集的片頭,都以「網友討論」的幾段小留言作為開頭,讓大部分的觀眾從網路上的言論搭配著故事的進展,反思我們與社會和家人的關係。 Read More →

每次遇到宣傳特別大的台灣電視劇,總是會讓人心驚膽跳,深怕只是宣傳大於質量,或者是看到最後爛尾。每一年總是要有一些能看的、好看的台灣電視劇來拯救一下被嘶吼的鄉土劇、中劇、韓劇、政論節目給迫使離開電視機前期待一道曙光的觀眾。

雖然CATCHPLAY的直播出了點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讓人甘心晚一個小時看完兩集,並且沒有猶豫地按下訂閱等待之後的接續播出。 Read More →

若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幾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母親的控制,〈貓的孩子〉是外在眼光的控制,〈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茉莉對控制的脫逃,而〈孔雀〉便是說一個關於「體制內」控制的故事。

這一單元是我最早看的單元(特映),那時還有點不太能消化加入大量科幻的元素,特別那與孔雀交換(交談)的細節,而這一個故事裡,也是全書中最能看出家庭階級,以及目前四個故事中,夾著大量錢味的故事。關於「家庭階級」在電視劇的部分處理得相當好,不至於會有一種「全都是有錢人家的故事」的感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