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園)霸凌為主軸的電影(故事)應該是永恆不會消失的題材,但在華語電影裡要拍到變成一椿命案肯定不是那麼受歡迎。在台灣校園裡要說誰因為被霸凌被弄死在廁所,通常只會凝視「被害者」並且檢討被害者應該要做卻沒有做的事:要反抗、要通報、要學會保護自己、要學習社交、要合群、要融入那小小的社會體制裡……

《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就不談論抄襲事件了。)在故事的中後端放進「被害者的逆襲」,演變成一場被害者成為加害者的劇碼,好像關於「霸凌」這件事,從來只能以暴制暴去解決,如果不想隱忍就只能反擊回去,但不反擊就真的沒有一丁點方法可以阻止那樣沒有節制的「玩笑」「捉弄」「就好玩嘛」的行為嗎?

Read More →

金馬三個得獎都是實至名歸」。這是看完《我不是藥神》後腦子裡冒出來的一行字。最佳新導演、男主角、原著劇本,這三個獎項頒給這部電影,真是沒話可說。真實的社會事件要改編成一個好劇本,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要不拖泥帶水、切中故事核心,再能不灑太多狗血說完故事,還讓人心生警惕或是延伸至真實社會事件的思考,就算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我不是藥神》因為配片制度的沒有在台灣上映,還好趕上金馬得獎片的巡演,能夠在電影院一窺這部狂掃票房的電影,真是讓人心感慶幸。 Read More →

很難得為了一部電影,只看了一次卻寫了第二篇。四個小時的電影,值得再用一千字多寫一篇。

如果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多種面向。那《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勢必將可以再從其他的角度觀看。如果那些灰暗的畫面,呈現的是生命裡被壓迫的絕望,讓整個世界像是沒有色彩的模樣,那最後一幕從巴士打向人群的光,會不會是故事想要說的另一個面向? Read More →

特地去了一趟金馬影展。買票劃位的時候《大象席地而坐》還有些許的位置。都不甚好,前幾排。再看看時間長達四個小時,加上近來身或心都像電影裡一樣被逼入一種極度壓迫的狀態下,因而作罷。在金馬頒獎以前我並不認識這部電影,只知道是我沒有買到票的電影,以及它的原著在台灣出版的出版社,曾讓我做過它的文宣品。

《大象席地而坐》從開頭的一大段,主角的名字都沒有清楚地被放在對話裡,觀眾只知道有一個男的在倚著窗抽著菸,說著滿州里的大象,似乎誰是誰、有沒有名字都不重要,以這樣的形式,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劇裡的角色,去觀看這樣濃縮在一天裡的四個小時,是他者也是自己。 Read More →

早些年。劉若英結婚那時,嚇壞了我。我總覺得這女神唱著:

後來 我總算學會如何去愛
可惜你 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歌詞憑記憶背出來的,有錯就將錯吧!)

應該她會一輩子就跟小曉一樣,一直唱下去,唱著那些成全別人的歌,或者〈後來〉這不就,不就是《後來的我們》的故事嗎?有意思的是。到底,後來女神結婚那時,好像有那麼一時間,我們都相信:後來,我們終有一天會像女神一樣,不會孤獨地唱著歌,總會有人陪伴著。

然後,她還是拍了這個遺遺憾憾的故事。 Read More →

92部
後面有z的是睡著的,但不代表不好看。要看分數。有些我記不起來有沒有睡了。這些都是facebook打卡的記錄。至於電視劇就不寫了。 Read More →

12308817_975474529202318_197800219942645651_n

我的腦子跟大部分的人不太一樣。這電影看完,我想的不是傻子。而是它完全表現出「當一個人在執念裡無法跳脫,想尋求解答,但一直被說想太多的狀態。」

「人生就是這樣。」這是劇中很重要的一句對白。有些人懂「這就是人生啊!」有些事跳過去就好。有些人想的不是跳,而是為什麼無解、為什麼要跳過去、為什麼完全沒有人要回答,又或者為什麼別人的回答總是無法讓自己也輕鬆的跳過去。 Read More →

20130904

《小時代》在台灣無法紅,絕對是它太虛。我的《小時代》小說,上集不知道被我家哪個偷書賊拿走,我一直停在第一行,因為找不到也讀不了,於是我略過它直接看電影。

要把郭敬明打造成中國九把刀,還是需要再多一點努力。九把刀前陣子到美麗島站演講,他講他那些室友,如何從在學校便努力的找到自己想做、要做的事,以及後來成為了什麼。他講的非常精采,你不由自主的會被那些室友的努力、堅持、搞怪,到最後讓自己成為九把刀口中可以拿出來告訴讀者的故事給打動。我們姑且不論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九把刀講的是否真的那麼容易「堅持自己便能成真」,但至少他真的很會講故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