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接案最經常性的焦慮是:「這個案子做完後沒有下一個案子。」所以容易一邊做案子一邊找案子,只要有人來談,多半都是邊談新案邊完成手中正在執行的案子,常常眼睛盯著正在做的案子,回著下一個案子的email,在即時通訊討論另一個即將開始的案子以及溝通前一個還沒結束的案子,真正在旺季的時候,腦袋幾乎沒有放空的時候。
接案也有淡季和旺季嗎?以我的案主多半來自出版界,大多就是跟著出版界的時程表走;而在接案人生中的商品和擺攤的插曲,也以一定的規律將淡季和旺季給做個劃分。但最要命的是,不論是出版書籍設計或是商品擺攤這兩件事,因為都跟「商品銷售」有關,大多都擠在同一時期會同時忙碌起來,只要一忙起來,也許不需要太焦慮收入來源,但往往會讓生活沒有機會喘息的機會,成天像機器一樣運作,卻很容易沉入「身體影響心理」不安裡:大腦有意識的提醒你休息,但你沒有辦法休息。我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中,時不時地讓焦慮、憂鬱找上門,最後再影響回健康狀態。
書籍設計和商品擺攤的旺季差不多都是每年的九月開始到隔年的農曆過年左右。我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漸漸習慣「不要把生活用工作全部填滿。」也才慢慢可以從「沒有工作」的焦慮裡,學著告訴自己:「去休息!」「去玩!」「去做想做的事!」「去運動!」……而不是待在原地不斷逼迫自己思考「沒有案子怎麼辦」「存款又少了五萬」「沒有存款了案子還不來」這種會打擊自我也沒有益處的事。
以出版社的出書節奏來說,會切成兩個時間點,一個是書完成之前的設計和書完成後的行銷宣傳所需要的設計。前者我的工作是:書封設計、內頁排版(但這部分我很少有人找。),後者則是書籍上市前準備各家通路的文宣品,其中包括書店海報、特殊陳列、網路書店banner或網頁、影音……前者有時會有比較寬鬆的時間,而後者多半常常十天左右就要完成所有書本上市所需要所有的行銷宣傳使用的稿件。
案子多的時候,十天做十本以上的文宣品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時間壓力非常的大,尤其有時候接近書籍上市時,如果前端的書籍設計還沒有把稿件完成,後端的我的時間就會壓縮到常常一天內就必須做出所有稿件,而成為一種反射動作。接案幾年後,我幾乎不回任何長期合作的朋友發稿來的email,也幾乎沒有deadline這種東西在我和案主之間,除非案子全部卡在一塊我做不來,不然多半我回信的時候都是直接把稿件做好直接回傳了。
*這裡說明一下。有些同一個單位新進員工就會很緊張寫email來確認我有沒有收到email,後來我會盡可能的提醒自己回個「收到,有問題我會跟你說,沒問題我就會直接做給你。」好讓對方不要七上八下的。也因為事情很多,所以常要求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要負責好自己應該要負責的事,不要中間有「不需要溝通的問題」產生,浪費彼此的時間。deadline是給兩種人用的:一,很會拖的那種,二,很多事卡在一起的那種。而我是幾乎不問deadline的,如果我不發懶,案子通常上班時間email來,隔天一定會收到我的回稿(除非檔案有問題。) 不忙又不想做事的時候我就會問清楚deadline。
如果以「月」看忙碌程度,以我身為出版中行銷端的設計來說,每個月的月中到月底是最忙的時候。以「年」看,搭配所有行銷活動的促銷、折扣,在所有消費者不會留意的那些行銷時程,從書店到賣場,從實體店面到網路電商無所不用其極想把東西賣出去的大日子裡「書」這個商品的旺季差不多九月到隔年二月。
最初接案的那幾年,我會在二月以後一路焦慮到九月,因為完全沒有留意這個業界會有這樣淡旺之分,以為自己就要沒工作而天天陷在「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一行、要不要出去找工作、存款一直下降」的恐慌裡,特別是近五年來,出版界一直往下探底,行銷預算被大量刪減,也連帶讓這個淡旺季之分更加明顯,以往的「旺季」也幾乎像是以往的淡季,見不到回春的跡象。
接案人生是這樣,此路不通你得走別條路。我的危機意識應該在收入開始以年收入一半減少的第一年,我就焦慮到覺得世界要毀了而盡可能把自己能做的、想做的都變成收入。而其中跟著我穩定發展的就是商品開發和擺攤。
2012年開始擺攤的時候,「創意市集」這個名詞才剛要被炒作起來而已。所有「有想法」的人,只要能把想法變成商品,就會被歸納到「文創商品」的範圍裡,於是有一個聽起來更有文青氣息的名稱就由此而生:「文創工作者」,好像只要掛上「文創」就什麼都值錢!
擺攤賣文創商品的旺季跟「書」差不多,但書能操作的行銷模式比較沒有一般商品來得靈活。文創商品上至高端的電子商品,下至一張貼紙,都能搭上所有商業銷售炒作出來的節日、活動。也有許多年輕人開始想要從擺攤賣出一個月的收入、成為一個能夠賴以維生的職業。
先不談要怎麼擺攤擺到不用上班或是擺攤有什麼細節需要留意這些事,不穩定的工作型態才是真的考驗人在變動中的反應。
創意市集的旺季會集中在每年年底的節日前後,從九月入秋天氣漸涼後,戶外的市集才會有比較多人出沒(夏天尤以台灣南邊是熱到沒有人想逛市集,加上七八月颱風季很經常性被取消,南部可能還要等到十一月後才比較涼爽),接著一路進入萬聖節、交換禮物的平安夜、跨年商品、農曆年祝賀小物……二月開學前後也許還稍微可以維持一波小小的銷售量,之後就會進入比較低銷量的淡季。若再縮小以「月」看待的話,月底的市集是收會比較少的兩週,因為月底錢花光了~(其他擺攤細項另外再寫)
如果能夠區分淡、旺之分,那麼該怎麼去調適這之中忙碌到死、閒到發慌焦慮的心態呢?又怎麼調動所得和支出呢?
一直到我意識到自己沒有工作的時間都浪費在與焦慮對抗之後,我開始在最不忙的那幾個月出國旅行(但還是會帶上電腦,多少還是有案子,只是比較少)我開始在每個月比較不忙的那幾天畫畫圖、做做商品,看看還有什麼好玩的事可做,或接接不常出現的攝影、採訪工作,但大原則都是用比較放鬆的心情去做,而不要成天陷在明天或未來的焦慮裡。
一直到今年(2020)我才真正能夠在沒有案子的時候,讓自己用比較輕鬆的狀態生活,雖然存款月月都歸零,還得東拼西湊才能湊和出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但是過去十幾年的接案經驗告訴我:「能賺錢的時候,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和誠意去工作、溝通、完成使命;沒有案子的時候,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專注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案子多的時候要努力賺錢(或者把應該買的設備都買一買),沒有案子的時候要記得不要虧待自己。你所有的付出都會變成你應得的在日子裡回應你!
走了十多年,才真正可以與那樣「沒有工作」的焦慮共處,在錢進錢出的金錢遊戲中也才真正明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存在!
圖:
2016 JAPAN 0608日本神戶 Canon EOS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