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tters思考社交互動的分界

*我所寫的都是以台灣的狀況和我所處的環境和接觸的人,統合出來的觀察。

我是一個從小不是很能融入社交活動的人,常常在人際關係上碰壁且感到格格不入。直至前幾年讀了一些書,才發現自己有亞斯柏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的特質,以及不如外表或是對人的熱情回應而被定義成一個「外向」且「擅於社交」的人,而是一個不擅於社交,並且內向的人,甚或是因為常常過於直接表現情緒(包含正向的熱情積極、負面的直接獨斷不合群不顧處他人的感受)而使自己受傷害或讓他人感到被傷害。

以往還沒有社群網站的時候,我與人交流的方式是將人群從我的生命裡做出分界:上學的同學不會知道我放學在做什麼?上班的同事我很少跟他們有工作以外的互動、網友不知道我真實的身分,不會知道我長什麼樣子,連我是哪裡人都不會太清楚。(是的,在20年前的時候,有絕大多數剛進入網路的人跟我都是一樣的,現在仍然有很大部分的人皆是如此。)

不論再怎麼獨來獨往或是像我這樣非常擅於獨處的人,內心一定會有想與人交流的渴望。例如:我喜歡看電視電影,有些看不懂的或是喜歡及不喜歡的,總會想要知道別人的看法、想法,做個討論交流;有些好奇的、困惑的事會想要找到有人可以解答以及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作為自我的參考。許多都誤解「獨來獨往」、「孤僻」、「獨立」的人,「應該」都不需要任何人的靠近,而使這那些人越來越離群索居。

十多年前剛在twitter上交到大量網友的時候,我像是孩子走進新世界那樣有著「哇~~~」的驚喜。從小在人際關係格格不入的狀態,在網路上和其他人也常常起衝突或是造成誤解,而越來越孤立,卻一下子可以連結起那麼多來自各界的朋友,內雀躍不已。

但是慢慢地,從Facebook出現,我成為自由工作者後,我的社交分界不再像以往分得那麼清楚,原來我的同事並不知道我網路上的樣子、我的網友成為我的案主,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分不清楚「生活」、「工作」和頻密的「社交行為」,以及後來再也找不到太多可以「深度交流」或「深度討論」的界線。

當我寫下這篇〈台灣的年輕人開始想在社群以外發表文章了嗎?〉這個疑問之後,底下的留言讓我意識到社群網站將社交互動的關係全部混雜在一起了,而原來不擅社交的我,終於找到為什麼我老是在Facebook上感到不開心也不愉快。

Facebook作為一個用來與其他人串接起來的社群網站,它的確是拉近許多人的距離,而使所有的人捨去其他互相聯絡的方式,也像今日台灣的line一樣。所有剛認識的都會先問:「你有沒有FB(五年前)」或是「你有沒有line(現狀)」,年輕一輩的可能是「你有沒有IG」?那其實是一種「加入通訊錄」的行為,而不是「交友」。

我應該花了好多年卡在這個尷尬又彆扭的問題上:「我們到底加那麼多不交流也不互動的點頭之交在我們天天會po文的網站上要幹嘛?」而這個問題其實在多數人的腦海裡都有閃過無數次,只是沒有人像我如此執著想找到答案。(因為大家都是這樣。)

直到在matters上與人大量交流之後,我才發現應該反回來想:

為什麼不是自己替自己的人際網絡做出適當的分界?親戚家人留在line上;不常聯絡的人互換一下聯絡方式,也許是line,也許是Facebook的messenger,也許就是很原始的電話和email即可;Facebook上的生活細節留給想要一起分享生活的人加入;想深度討論的就到matters⋯⋯

大量的社交活動(行為),對於一大部分不擅社交也不愛社交的人其實是痛苦的。於是有人逃離Facebook、不安裝line也沒有即時通訊,只待在自己能夠適應的社交網絡裡。

沒使用Matters以前,我一直困在這樣頻密的社交關係的困惑裡。最後想得通透:

不是每一個社群網站都適合拿來討論、交流;不是每一種朋友都可以長篇的交談、對話;不是每個人都樂於知道其他的人今天過得好不好。

於是就從Matters開始回頭去區分開其他社交互動的分界點應該如何畫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