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系列/圖文書從紙本檔案轉電子書,能不考慮閱讀感受嗎?
如果可以在做紙本書的時候,把閱讀體驗放進來一起考量,紙本能夠還算舒適的讀,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不會差太多!說不定大尺寸的閱讀器還會更受歡迎呢!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如果可以在做紙本書的時候,把閱讀體驗放進來一起考量,紙本能夠還算舒適的讀,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不會差太多!說不定大尺寸的閱讀器還會更受歡迎呢!
說到底,人是在社會化的過程裡尋找自己,還是本來就擁有自己,只是跳進社會化的步驟中,後來弄清楚才甩甩頭對自己說說:「啊!現在所得出那些人際關係的答案,不就是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樣貌嗎?」為什麼這麼多年怎麼還奮不顧身跳進那些「應該要社會化的與人社交」而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呢?
沒想到替十六年前這些文字整理成冊的過程最費時的不是校對,而是把認為應該稍作說明的人名、創作、科技專有名詞……加上注解!希望替年輕一輩,有興趣閱讀二〇〇九那一年的讀者稍微科普一下!或者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能開啟一扇「想去了解」的門,去看看那個沒有網路、還不網路重度成癮的時代,我們的青春、後青春是怎麼度日的?
不要再問寫給誰看了!多年後你會發現文字的書寫不只是「給人看」,很多的時候是給自己一點獨處的陪伴,或是在生命的某一個瞬間,會在黑暗裡拉自己一把!(這部分我寫在書裡了)
一個人,真的沒有很難!一個人,真的可以很自在!旅行,真的不需要太多什麼目的性,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自己與整個世界的對話,即使外面再吵,內心的安靜都能讓你發現,因為自己一個人,所以更能與自己相伴!
那些一個人的旅程上摻雜著每個年紀裡,對於生活、生命的探索與反抗,有時想要證明自己一個人可以,又有時就是想逃避生活無法喘息的壓迫,試圖在一個人的旅行中,找回一個人的時候才能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