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外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編輯最好懂一點點排版與設計軟體的操作及邏輯!

「編輯」這個職業,應該是出版界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職務了。就好比「書店店員是不是每天都在讀書」這樣的誤解。編輯要懂的事、要了解的業務範圍很廣,不是只有「文字功力很好」或是「很會寫字」及「很愛閱讀而已」。

早期我還在幹編輯的時候,有細分為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執行編輯、編輯企劃⋯⋯之類的。但在我還沒有搞清楚這些職務的區分前,我就離開「編輯」這個職務。而以現階段的出版這行(台灣現狀),要把一個編輯拆成那麼多塊也不可能,所以能一個人扛下的就全部包辦了吧!

Read More →

我開過無數個人的排版檔檔案,看過非常精細的版面配置,但絕大多數幹排版的人,幾乎沒有辦法細緻的把一本書的版面版型設定好。後來我才知道讀平面設計或是視覺傳達相關科系的人,很多人沒有學過indesign這套專業的排版軟體。對於一本書(或一份十數頁的文宣)沒有「拆解」與「歸納」的能力。

(會做設計的人不一定會排版,多數人都忘記自己在用電腦軟體,還在那種非常土法煉鋼的方式,只知道在每一個版面去擺放元素的位置。欸,現在是數位時代,不是手工拼版的年代啊!)

Read More →

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我總是無法依照師長給的指令去做那些被要求的事,有時我喜歡挑戰長輩們說的「一定要」而用自己的方式達成那些被要求的事。除了考試考不好拿不到好分數外,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達成所有的被要求,並且是以更快速更有率的方式,從中理出一套邏輯順序,所以也甚少被長輩覺得「這孩子為什麼老是唱反調」,畢竟我事情做得快也完成了,久而久之課業不出眾的我,還是經常需要成為老師們的跑腿,任由我自己決定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完成交辦事項。

開始工作後,覺得上班比上學有趣多了,不需要讀那些用不到(也訓練不了腦子)的東西,也不必「一定要」依循師長的要求非得用笨方法做事,「學習」反而變成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除了「溝通」沒學好外,從成為社會新鮮人那天開始,就經常偷偷學別人工作上能用上的專業,比如說現在糊口的所有技能,從設計繪圖、排版印刷、編輯校對⋯⋯種種種種目前賴以為生的專業能力,全都是邊工作邊學習並且像在學校一樣,會去蕪存菁的找出最有效率(最有腦子)的步驟,不要花費任何一丁點不必要的時間。

Read More →

*這篇不是要教你設定,是跟你說為什麼你要會!這年頭不曉得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喜歡花時間「做電腦可以幫你做」的事,而不是使用電腦的功能有效率的工作!

「排版」這事打自有Microsoft Office的Word之後,就產生了莫多「排版」的壞習慣。說到底,是大部分人使用word這種「文書處理」的軟體後,在其不專業(或不符中文排版)的功能上,有了錯誤的使用習慣,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首行空兩字」這玩意兒(專有名詞叫「首行縮排」)

我還記得我學word時,學校老師跟學生一樣都是初初接觸這項軟體,說要教也亂七八糟,就連電腦課本也多半看不太懂在說什麼,或是寫得非常粗淺。

Read More →

「橫書轉直」是排版軟體特地賦予中文直書上的有些文字組合橫著放能轉正以利閱讀的功能。

我的編輯訓練是這樣,作者的文字檔來,除了錯字外,「用字或符號的統一」都需要在「文字檔」裡就修改完畢像是書名號《》篇名號〈〉(以一張音樂專輯為例,專輯名稱為《》,單首歌名為〈〉)這種必須被替換掉的,及全形半形文字(或標點)的替代,還有文中出現的數字在中文與阿拉伯數字上的統一用法。

這是「編輯」在「文字稿」就應該留意的細節。(當然,現在很多編輯覺得「不這樣又不會死」、「編輯才沒有那麼多時間」隨便啦!你都覺得不用留意了。)

Read More →

每次用「美編設計」的身分寫關於編輯的專業,我都常感到荒謬。但每次不論是我讀別人做的書或我收到「發案給我的」文案內容,那些亂七八糟的文字格式,都會讓我惱怒自己是不是太龜毛,還是現在的編輯太不專業?在讀著《我們的藍調時光》劇本的電子書時,又燃起這樣令人惱怒的murmur,為了發洩情緒,只好好好寫一篇文章來說明這些「中文裡的英文、數字及全形半形符號的表示規則!」

不要問「一定要這樣嗎?」沒有人規定你要怎樣,但你要讓自己「看起來至少」「專業一點」,這些真的是基本功!

Read More →

二十歲初到台北的時候,我誤打誤撞地進入了出版業。本只是想找個跟「傳播」有關的工作,總想著有一天想要去做廣播DJ*,但憑著從小就對版面、畫面、設計的喜好,或者是有那麼一點天分,在公館找了一個國小教科書的排版工作,從零到有的學起了排版軟體!

*現在卻不想弄podcast!

但說「學排版」或者需要更精確的說是:學習「排版軟體」以及「排版流程」以及「版面的構成」,甚至是需要思考「閱讀的慣性」及其閱讀起來的流暢和舒適度。「國小教科書」嘛,你得考慮用最好的方式給孩子讀,讓孩子能夠有順暢的閱讀。

這個工作我待得不久,不到三個月試用期不到我就跳槽到文學雜誌出版社當編輯。但憑著被父母強逼從美工科轉去讀資訊管理(資料處理)而發掘的對於電腦軟體的敏銳和熟知自己對應用程式應有的規則(所謂流程、SOP),我輕鬆地學起了那套現在應該沒有太多人聽過的「文淵閣」軟體。

「成為編輯」真的也是件誤打誤撞的事。即使當時是憑著「寫字的能力」這事成為了編輯,但我卻用了大半的時間在摸索繪圖及排版軟體,並做起了老闆影視書的寫真集。跟著老一輩(非常老的那輩)的出版人做事,應該是替我做設計、排版,以及不喜歡的文字編輯工作打下了非常深厚的根基。

也許是我本來就無畏長幼順序的習性,或是年長到可以成為我祖父母的老闆真的將我視為孫兒在溝通,更或者是老一輩出版人對出版的風雅,我總是可以在他們的做事方式裡找到一點可以學習,能夠交換意見的可能:你對他們有著足以的信任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做事的方式、對待書本的能度;他們對你有著「放手去做」的支持,從旁協助、討論什麼是對「這件事最好的處理方法」,然後共同完成那一件事、那一本書⋯⋯(最後他們會大大的讚揚你,口頭上、金錢上)

爾後我二進二出北漂台北的日子,曾經在台北、高雄都找過「電腦書籍排版」的編輯工作,卻都不喜歡那種需要一個一個步驟寫教材的內容,反而在「工科教科書」的出版社裡排起了「高級數學」微分、積分一大堆毛毛蟲,我根本看不懂的內文。

很多「學設計的」或是「做編輯的」不太懂「排版」這件事的邏輯。學設計的人會覺得「版面只要美」即可;做編輯的覺得文章流暢、字正確、把文字圖片丟到版面裡即可,但很少人懂得「排版」是有它一定的規則、流程,你若是懂得其中的道理,便能行雲流水地把別人三天的工作,變成一天。

這也許是我的本科系帶給我的訓練:

我記得高一學程式語言時,那個一開始對我印象極差的班導師,總是想方設法的要刁難我,總覺得我這個在人群裡格格不入的孩子就是故意不合群、故意與別人不同,而時不時地把我叫起來回答問題。

其中一次是他剛教會了用程式寫出「會發出聲音」的指令。他看著大家都還在機上作業,見我閒在那裡也不跟著做,就叫起我問我:「你的練習寫好沒?」我便按下了enter,播出我用程式寫出小蜜蜂的曲子,順利的繼續坐在位置上發愣!

「學寫程式」這件事,並沒有讓我人生未來有了什麼新的方向和目標。也許是我鍾情美術/版面設計,或者是我確實認知到自己極度不喜歡為了寫程式成天離不開電腦而很早就放棄與程式碼為伍,但也讓我依著這樣的訓練,有著更好的邏輯思考和流程規劃(寫程式,一個規則不對,你就debug到死!)

——

接案十多年,很少人找我「排版」,因為很少人知道這才是我的專長。何其幸運的在2022年因為好友的介紹及發案給我,讓我這一整年做了十本書,其中四本《遺愛基列》系列,更是高達一千五百頁的數量,在有限的時間,幾乎是挑戰極限般的在這年的年末完成了這四本書。

我的接案人生中幾乎是在台灣的出版界打滾,看有沒有人能賞口飯吃。「設計功力」不算頂尖的我,多半是靠著「速度」,以及早期「看得懂程式碼、能寫html」在智慧型手機還沒普及的年代,用來做行銷的「edm」*來取得一點優勢。

*我過往edm的作品,但不全,沒空整理:http://www.sun-line.idv.tw/books/edm.html,前兩天丟給比較年輕的合作夥伴,對方說:「你這是網頁設計,什麼edm。」我說:「拜託,現在那種幾張圖就叫edm的,就是平面設計而已,什麼edm!」(不過現今都是RWD網頁比較適合用在不同載體讀!)

但說「速度」重要嗎?每回跟沒有效率且不專業的人合作,我經常都會想起初進出版界的那些專業訓練,也會想起老前輩對書的熱情、對專業的追求,以及對自身的自我要求,絕不是像現在的「求快不求專業」(不專業是快不起來的!傻子。)也不是如現在有些老闆自己不懂硬要堅持「我就是要這樣,你為什麼做不出來?」真正「專業的人」是不會提出「不專業、無法執行」的指令!

接案的十多年,遇到不少「想做書」但「不把編輯、排版專業當一回事的人」,總覺得「我只要給你內容,你就應該要長出一本書給我」,經常天馬行空的想著「這樣不行嗎?」或者「你就幫我弄啊!」甚至是身在出版界的,從其他職務直接轉編輯的,沒有專業的訓練,沒有自我要求的提升,總是用一句「為什麼別人這樣可以你不行?」來突顯自己的不專業,而不自知。(別人那樣可以,你就一定要用錯誤的方式做嗎?改天我來寫個排目錄的蠢事!)

編輯有一定的專業,排版也是。對一個專業的出版人來說:編輯,要懂一點排版流程,排版的人要懂一點編輯的細節,才不會花了別人N倍的時間溝通,做不好一本書!(我恰恰就是既有編輯腦也有排版專業的人!)或者,很多時候真的「讓專業的來」「聽專業的」,會讓你少浪費一點時間在加班,會讓你有多點時間去留心你需要留意的細節!(但很多人不聽專業的,因為很專業的人真的不多XDDDDDDD)

——

做《遺愛基列》四部曲的一千五百頁,我想對編輯來說才是最可怕的挑戰,要在短短的幾個月裡,修稿件(含所有文字編輯要做的那些事)、算字數頁數、抓時間發設計(排版、封面設計、電子書)、申請ISBN、來回與所有人溝通,沒有一定的專業度,一定無法產出。

我向來來者不拒的接那些「我很擅長」的工作。

時間上對於一個接案的人來說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極限的事?就需要流暢的溝通和非常精準的事前準備,以及相對專業的能力,盡可能的不要在「沒有時間」的狀態,還要騰出時間來修正「不必要犯的錯」。(犯錯一定會有,但不必要的要控制在次數越少越好。)

做這四本書時,我常想起姊姊問我的那句話:「人要怎麼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歡那件事?」(比如說:運動員怎麼知道自己喜歡運動?唱歌的人怎麼知道自己喜歡唱歌?⋯⋯)

我經常在緊迫的時間裡,要用絕對的專注改稿,要想好「排版的流程」怎麼樣是最流暢的?比如說這本書在編輯的要求裡我們更動了許多字體上的細節,從「文字檔」到進入排版軟體裡,需要先處理什麼?像是「符號的取代」「某些字體的變動」「某些字符與其他字之間的距離是否不協調需要手動更改」⋯⋯諸如此類,前面先出版的《家園》《遺愛基列》已經列出一些需要留意的細節,到了《萊拉》《傑克》雖然隔了近兩個月,但花了一點點時間也就進入狀況。

改稿的時候我更像是寫程式的人,我會計算「改一百頁我花了多少時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在排版軟體與改回來的pdf間切換,會比較有邏輯及節奏感?(這種訓練是不會有人告訴你的,好的工作流程會讓你事半功倍)要先改什麼你才不會漏掉什麼?(雖然常半夜改稿真的會腦子不清漏掉什麼XDD)

接著將書稿轉成電子書,又需要哪些流程,在xhtml裡的檔案,語法怎麼寫會好一點?哪些語法才是正確的?我把流程步驟都寫下來了,下一次就咻咻咻的搜尋、取代、複製貼上即可。中間也與編輯debug了許多錯誤。

要怎麼知道「自己喜歡這一件事」的最高級,莫過於「在做這件事時」會進入一種只剩下自己的境界。尤其是做這樣一本幾百頁的書,搭上編輯給出的專業需求、改稿上的專業, 你便會專注地將自己拋進這個世界,像用輕功過河那樣,抵達對岸不急不徐!你甚至會感到亢奮、雀躍,像是快要飛了起來!

感謝吾友將這四本書交給我;感謝她的專業度以及給我AAA+的評價。

好的編輯帶你上天堂;好的排版設計讓你節省時間;好的工作流程讓你少花點時間「去加那些加了班還做不完的事」。

但,什麼是「好的」呢?要做書(做任何事),就讓自己成為專業的那一個!編輯是門專業,排版設計也是!有好的專業,包你有好的工作心情,也有好的產出,更重要的是:它讓你在一定的時間裡,完成必要的事,而使你有更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要不專業抱怨一直在加班,你可以提升你自己!)

遺愛基列四部曲:博客來,Readmoo:遺愛基列家園萊拉傑克

P.S
改天也要來寫改稿的專業,現代的人大概因為使用社群太多,經常需要想話題,以致於改稿的時候都愛在「修正的地方」還murmur幾句「這裡為什麼要這樣改!」不要浪費時間寫「理由」,不知道這樣會打斷改稿的人的思緒嗎?沒有人想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改!換圖片就寫換圖片,不要寫什麼「因為⋯⋯所以⋯⋯」 

圖:20221231,替收到的新書書拍照,Canon EOSM2,過年我要來挑戰這四本一千五百頁,希望不要一直睡著。XDDDDDDDDD

在網上寫了一些跟「做書」「出版」有關的文章,偶爾會收到「個人出版」的email來詢問「是不是出版可以找我?」的信。很多問題回答太多次了,但幾乎都是跟「排版、設計」的部分,沒有好好寫過「出一本書的流程」(應該還是有寫過,但沒有寫太仔細。)

首先,先讓我抱怨一下:

現代的人是太常用社群平台或是即時通訊,所以忘記「寫信問別人一件事」需要至少有「您好」的開頭以及「謝謝」並在信末附上自己的大名嗎?這是基本禮貌啊親愛的!

不要把「自己的正事這麼隨便看待」,你隨便的信別人也不用太認真看待你啊!

Read More →

不只美編要包山包海,應該很多人都是一個職位N種斜槓,領一份死薪水!

前幾天看到美編包山包海的職缺條件,我第一個反應是:咦,好像在說我XDDD,第二個反應是:這一個月是開多少錢?工時多少?

這是一個「職業沒有專精」的世代,很多老闆都希望員工什麼都要會一點,書籍編輯除了原來的事外,懂一點排版懂一點美編,要圓融的應付(應對)作者,要有行銷腦;社群小編(行銷企劃)要除了想企劃、寫文案要會做圖,還要會公關,最好還要是24小時的客服人員;找美編要會懂文案要會剪片要會上字幕要會合成音樂⋯⋯

有時想想:斜槓到底是迫於無奈?還是真的能力很好到什麼都懂?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