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幾乎忘記我有很長的時間是背著大相機四處拍照,在大多數人還沒有那麼瘋狂地去哪裡都要打卡、看網紅去哪裡都要朝聖,在社群媒體還文字圖片比重一比一的年代,在影像的取得、手機的畫質還好不到可以拿來拍微電影之前,我經常地拿著相機,停在街邊拍個人孔蓋,拍日本街道上互相交錯的電線,拍沒有人想停下來看的景色!
疫情之前,韓國的八天七夜,是我最後一次在街道上隨性地拍照,不如那之前的大量,但比起疫情後窩在家再出遊的意興闌珊,我還是留下了大量的韓國街景,在一次次的按下快門之後。
Read More →我幾乎忘記我有很長的時間是背著大相機四處拍照,在大多數人還沒有那麼瘋狂地去哪裡都要打卡、看網紅去哪裡都要朝聖,在社群媒體還文字圖片比重一比一的年代,在影像的取得、手機的畫質還好不到可以拿來拍微電影之前,我經常地拿著相機,停在街邊拍個人孔蓋,拍日本街道上互相交錯的電線,拍沒有人想停下來看的景色!
疫情之前,韓國的八天七夜,是我最後一次在街道上隨性地拍照,不如那之前的大量,但比起疫情後窩在家再出遊的意興闌珊,我還是留下了大量的韓國街景,在一次次的按下快門之後。
Read More →真的是快要忘記還沒接案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我想做什麼?二十九歲父親意外死亡前,我買了一台很簡單的相機,那時還沒有微單眼、類單眼,就連手機連上網都不一定容易。科技在那幾年爆炸性的成長,慢慢地連「拍照」都快要像呼吸一樣。也許,離電影視界裡想像眨眨眼就能拍照的未來不遠了。
有很長的時間,我出門不是用手機拍照,而是隨身有一台相機。需要用讀卡機讀檔案的那種。父親過世後,我從童年開始回想起父親的一切,恐慌想起我第一件「遺失」是再沒有人會幫我拍照這件事,我拿起那台我明明窮得要死但還是買了的相機,去了恆春和墾丁流浪(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跟家人說我要一個人出門旅行),試圖尋找那一次父親在颱風天和同事們一起駕車帶著一堆孩子去台灣的南邊露營。
Read More →旅行的路上,我總會想寄明信片給朋友們,最多的一次當屬第一次去日本自由行,從日本寄了超過一百張的明信片回台灣。當時日本超商還沒有可以列印明信片的功能,我也不喜歡買當地的明信片,於是找了相館把記憶卡的照片洗出來,再在背後貼上特製的明信片貼紙(那些年還流行這種東西。)日本像是yodobasi或是bic camera店裡都有相片沖印機還不算難找,一直要到日本的超商提供把照片印成明信片的功能後,去超商把自己拍的照片印出來寄回台灣就變成我旅程上的樂趣。
(去韓國完全找不到洗照片的地方,所以只得拿當地明信片式的DM或是用買的明信片寄回台灣,但是就沒有「我看到的風景」了!)
不能出國的時候,在島內的小旅行,也可以拍拍台灣各地的美景寄給不同城市或不同國家的朋友。我想出門旅行至少在疫情中是台灣人美好的小幸運/小確幸了。
Read More →圖多、文多、食物多,慎入!
完全想不起來上一次這樣的小旅行是多久之前?拿起相機一直拍照又是何時?本就不喜歡人多,趁著連假完的第一天到台南政大書城進貨,順便搭著姊姊的車到台南來個小旅行,這個疫情不見趨緩的春天到台南也得避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避開人群好像才是上上策,但緊戴著口罩,見不到每一個人的表情,還是有著被阻隔的感覺,但也正因如此,那如以往的人潮在街道、景點還是少了些,拍照的時候,少了人群入鏡,構圖反而容易了一些!
Read More →朋友問起:「阿線你還有沒有海邊的照片?」那是一本刊物需要的照片。我有五六七年會帶著相機到處拍,也時常出門走走看看。大概是從最後一段戀情分手後,我就幾乎不太出門玩耍,除了幾次自由行外,我連一般日常都不太拍照。
其中一個理由是:年紀大了,實在不如三十歲那樣能夠經常性地身扛四台相機、一台電腦,總重將近十公斤在身上!雖也很認真地將相機改換成小單眼,還是因為不常出遊,也沒了拍照的習慣。
Read More →每日回到住處,我就開始玩我的手機、上網、打字,姊姊就拿著手機看著還有哪裡沒有去,在各大youtuber和部落客的介紹中尋找可以去的地方。沒有行程意味著自由,其實也包含了所有的不確定性:不確定好不好玩、不確定有不有趣、不確定去了到底要幹嘛。
這天到處亂走的目標是江南,原本要到一個朋友傳來網址在江南的二手書庫,但實在沒有寫完整的位置,用中文在googlemap上不好找,在never和韓巢地圖上又常因為簡中、繁中的譯法不同,也不好找,決定直接略過這個目標,先到廣藏市場吃早餐,再直接前往也是某日看到朋友分享,在江南COEX MALL的星空圖書館。
Read More →來到韓國才發現許多朋友都到過韓國,除了衣物的準備外,幾個朋友傳來一些美食地點或是我有可能會感興趣的景點。當部落客這麼多年,偶爾寫寫食記、旅遊記事,那些文章仍然在部落格會有一定的點擊率。從開始一個人自由行,我就很懶得做功課,買過書也曾經幾天的行程在google map上標下超過一百個景點。
後來才發現,這樣的標記是無用的。尤其像日本梅田車站四面八方的出口,就連照著地圖走,也得走上三、五回才能比較熟悉。也是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在到過梅田以後,完全放棄那在車站上上下下的店家,走平面道路反而比較清楚。我也甚少提供別人「單一位置」的店家、景點作為旅行的參考。(這種必須寫得很仔細,有些時候google map並不好用。哈哈)
Read More →出發前查看首爾的天氣,都是高雄少見的低溫,特別是高雄這個春天前,冬天根本沒來過,整個冬天我大概只穿過不到一週的羽絨衣。到過首爾或是去過低溫地區的朋友紛紛要我帶上哪些保暖衣物。「我不怕冷,怕乾。」我說。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會不怕冷的,在台北住的那幾年,我真的常冷到骨子裡。
我想是我這幾年非常認真運動吧!聽在不運動的人的耳裡,還是會很難相信「運動」這件事的神奇功力。今天的氣溫如apple天氣上顯示的一樣:雨。低溫。前幾天那十幾度算高,今天首爾在有陽光的時候,是九度。我穿一件薄長袖加羽絨衣、綿帽可蓋住耳朵,再把羽絨衣的帽子戴上,身體也就不冷了。倒是迎面來的冷風吸進鼻子還是不舒服,再加上口罩,僅剩拍照沒帶手套的手冷得縮進口袋中。
Read More →一個人旅行路線安排不難,一個人以上的旅行,就必須顧慮到同行人想去的地方去規劃路線,必須搭乘什麼交通工具?步行、捷運或公車?(首爾有計程車);不行將行程設計成「折返跑」,需要有一點方向感、對於走過的路能有極高度辨識能力;更需要有計算交通時間的基本能力。
曾有朋友跟我說我的行程看起來太滿、太有行動力才能跟我一起玩。實則不然,尤其是體力逐年明顯下降的現在。我所有自由行的旅程中,每天只會有一個目的地,若有多餘的時間一定是往住處的方向走,而不會偏移太多。
Read More →韓國有一個節目《一日三餐》,我從沒認真看過,有一搭沒一搭在晚飯時跟著看。我是一個喜歡在生活上、旅行中替自己作飯的人,但我是家中最沒有廚藝的人。與姊姊旅行,當然也不能沒有「作飯」這件事。我喜歡牛奶、蛋(任何)和台灣吃不到貴貴的德國香腸,每每旅行一定會準備早餐,來到韓國也是如此。
不是為了省錢才自己備餐,而是喜歡「作飯」這件事,沒有行程的旅行,肯定有隨便走進店家買下一些食材,買著買著便也替自己準備餐點,準備著不小心就煮成一日三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