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W說起自己在學校被霸凌的事情,突然讓我想起我那些名列前茅、優秀的同學們。的確,我的確經歷過、親眼看過不少被霸凌的故事,甚至阻止過無數次同學間的暴力霸凌,直到「肢體暴力」演變成「流血事件」,我就沒敢再多管閒事……但我確實,確實沒有看過太多那些被冠上「好學生」稱呼的同學被太嚴重的霸凌過。

但我的記憶純粹就只是我的記憶,就像我後來認知的世界: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只記得自己記得的、想記得的,不然你隨便抓一個畢業後就沒有聯絡的同學來問,不管熟跟不熟的,彼此的記憶一定會落差到不得不懷疑:幹,我們真的是同學嗎?

「幹!」我想就從這個語助詞的髒字說起。

Read More →

記得看完《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第一季時上網找來原著小說,想要寫些什麼心得感想但實在因為這部影集要說的是校園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是大量審視面對校園霸凌時,旁觀者、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緊密的環環相扣,要能在事件裡思考出每一個時間點所做的決定,是如何影響這一椿校園事件的發展,實在不是太容易的事。

不知道在美國校園裡發生像是《漢娜的遺言》這種校園霸凌的事件,而造成多數人內心都有創傷的比例有多少?但相信這個故事絕對不是隨意胡謅出來,是故意使人對這個學習環境的校園產生了質疑及困惑。

Read More →

「有些事不要怕害怕,怕的太多往往就容易錯過路上的風景。」人生是這樣,看電影也是,如果只堅持不看到爛片,就會錯過很多自以為是爛片的好片。這大概是《藍色項圈》一上影音平台,就讓我點開看的理由。

2018年《藍色項圈》上映前在電影院看到預告讓人頗為掙扎。又是一部校園電影、又是一部以成績為主軸的電影。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以後,非常擔心是部老掉牙控訴教育體制的電影。票房不佳它也在院線撐不久就下檔,想看也趕不上下檔的速度。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