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項圈》/意外的驚喜

「有些事不要怕害怕,怕的太多往往就容易錯過路上的風景。」人生是這樣,看電影也是,如果只堅持不看到爛片,就會錯過很多自以為是爛片的好片。這大概是《藍色項圈》一上影音平台,就讓我點開看的理由。

2018年《藍色項圈》上映前在電影院看到預告讓人頗為掙扎。又是一部校園電影、又是一部以成績為主軸的電影。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以後,非常擔心是部老掉牙控訴教育體制的電影。票房不佳它也在院線撐不久就下檔,想看也趕不上下檔的速度。

以條件交換成績,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有雷)算是已經拍到透徹,有點戲謔嘲諷拍出家長對於「成績」、「成就」的執迷不悟,寧可交換靈魂,也要求孩子在學的好成績,堅信這樣就能一生榮華富貴。

《藍色項圈》也是以成績為出發,但它加入葉群這個積極向上、好勝心強的角色,以他的發奮向上點出多數這類想要控訴教育體制的盲點:「這世界確實有些人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第一」,而非像其他角色是被逼迫的,再者它讓葉群這樣一個好勝心強的角色也富有正義感,讓整部電影有了新的走向:「不是每一個追逐第一的人,都一定要用盡所有的冷淡,踩踏手下敗將攀上頂端。」光是這點,就能替這個故事大大的加分。

如果「第一」是活下去的希望,有沒有可能是每一個人朝自己人生的第一前進?電影中林世文和王自強兩個第一,又是不同的對比。王自強是描寫奪取第一時,常有帶著階級姿態的模樣,而林世文則是少有的謙和,再加上前段的毛承恩和末段的葉群,這四個第一有著不同樣貌,也就跳出原先對教育體制的指控,而是回到相同或不同人性的描述,讓故事的樣貌更不同了。

「成績」究竟是如何掌控了一個人的心理,在極度壓迫的體制中,除了上位者的壓迫,還得飽受同儕的威脅(無論是暴力或是彼此擠壓的效應)就是社會的縮影。「成績」變成「成就」,同儕變成社會上所有的競爭者,其實都是在同一個迴圈裡打轉。

那麼,誰當葉群呢?誰當那個把「藍色」還給「自由」、變成林世文眼裡的藍天白雲呢?林世文究竟是被誰逼死的?是體制還是王自強?是父親還是自己?那場在美術教室的畫面拍得真好,那血泊中的林世文雙手深深的裂縫,是他對這世界所有的絕望。

故事的尾聲還是收得太趕了一點。很少覺得故事可以再多舖陳一點,這部電影好像結尾少了一點什麼?特別是那一場像極了《女朋友.男朋友》裡大鬧操場的戲碼完的轉折,還是少了些什麼。不過結局結束在什麼也不說的舊照片中,也算收得好,有種未完待續,但也不再加以說明表示著:「這就是個無盡的迴圈!」在這世界。

末了看字幕才發現是張耀升編劇。買了他的小說《縫》遲遲沒讀完,再又看到《行動代號:孫中山》也是他的作品,才想起我也很喜歡《行動代號:孫中山》,也就難怪我喜歡這部電影了。

最後,必須說這部電影的選角實在太可惜了。演員若是可以再多硺磨演技一些,也許可以更精采些。特別是葉群這個角色,需要一個更有力量的演員。倒是老演員都演得滿不錯的,不過戲分也不在他們身上就是了。

至於把它歸在鬼片或恐怖片實在太可惜了!除了音效外,其實沒有太多可怕的部分。

《藍色項圈》The Blue Choker/2018
導演:張訓瑋 編劇:張耀升、楊士賢、張訓瑋、李庭瑜
演員:恬妞、謝欣穎、黃采儀、陳以文、傅顯濬、汪師超、杜以謙

圖片來源:《藍色項圈》Facebook

延伸閱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有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有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有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有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有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