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大概在2001年前後,那時還沒有facebook,也沒有smart phone,或是youtube,上網還是必須用電腦,不能當低頭族,只能上bbs或是各大討論區跟人聊天、說話,最多就只有MSN、ICQ這種聊天工具,連打個簡訊都要按鍵按到死,才能打完一則70個字的訊息。

那時大家討論戲劇,一集一篇常見的。常常像這種一週一集的電視劇,一週都在討論前一週那集,若是遇到連續劇,就是週末會有大量的討論文章,重播看了又看,筆戰打了又打,最後成為網友、有時還約出去吃飯。

而今,網紅當道,開個直播就能討論了,卻少了文字的書寫,有點可惜。能做到五集播完立馬寫,實在要了老命XDDDDDD。今天多寫一篇,所以早上把泳給游了,隔日不用早起。哪像二十出頭那會,熬他個幾日夜也不要緊,筆戰打了就是!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若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幾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母親的控制,〈貓的孩子〉是外在眼光的控制,〈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茉莉對控制的脫逃,而〈孔雀〉便是說一個關於「體制內」控制的故事。

這一單元是我最早看的單元(特映),那時還有點不太能消化加入大量科幻的元素,特別那與孔雀交換(交談)的細節,而這一個故事裡,也是全書中最能看出家庭階級,以及目前四個故事中,夾著大量錢味的故事。關於「家庭階級」在電視劇的部分處理得相當好,不至於會有一種「全都是有錢人家的故事」的感覺。 Read More →

不由得第一句話就是必須讚歎尹馨的演技,整個故事幾乎都由她一個人演出,把故事一段段的拼起來,像她拼湊茉莉自殺的真相,也像茉莉一次次的痛苦一般殘忍地剝開,更像是每一個孤軍奮戰的母親獨白。表露確確實實地的孤獨感,更是那些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母親,內心身處最深層的不安。

已經不事生產的自己,除了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宜外,還能有什麼理由可以鬆懈?還能有什麼「自己」可追求。甚或在男性的角度、外在的眼光中,都會有一套謬論認為「妳已經在家中閒閒沒事做了,為什麼連孩子都帶不好?」 Read More →

母親開始養貓以後,我突然從她眼中看見「母親」的樣子。那樣溫柔的樣貌,大概是我這輩子少數可以發現她的愛憐、疼惜,或說更孩子氣的那一面。我說的是我母親。也是我在原著裡,看到的最後一刻,感受到的事。貓的存在(或說另一種與人不同的生物。)可以喚出一點母性,溫柔的那種。

電影《厭世媽咪日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著,「父親」這個角色,絕大多數都是不存在的。(人在,但卻在家庭關係中,沒有他的戲份。他也許也不想參與其中)而〈貓的孩子〉這個單元,讓父親以另一種壓迫的形式,從母親再轉嫁到兒子國衍身上。 Read More →

本來以為這一系列的改編偏向科幻,會無法呈現吳曉樂原著裡那種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緒,沒想到〈媽媽的遙控器〉,改得如此美妙,將生命裡一再的一再,與世界(父母)的對抗,寫得如此澈底,讓絕望成為妥協的理由,將希望變成永遠無法抵達的想像。

跳脫原來從家教角度的描寫,〈媽媽的遙控器〉成為全新的故事。你很難不跟著紀培偉的情境裡去感受那一再重複的日子。我想起初我們都有一種「啊這剛不是演過?」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隨著每一天跟著紀培偉的重來,終於搞清楚那是媽媽手上的搖控器作祟,讓你重複寫著同一份試題、聽著老師、同學說著同一句話,直到你向媽媽妥協,重複說著那句:「會考上好大學。」的句子,媽媽終於才放過你。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