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玩的時候,散散步也可以

201210日本京都,Canon EOS 5D Mark II

讀《散步學入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冒出曾經走過日本街道的記憶:

原來路上突然狹窄或是彎曲的設計,是延續了舊時代時的道路、水路規劃而留下來的;原來便利商店的設置便利了高齡化的社區,使年長者可以透過便利商店代辦許多行動受限的事物;而心齋橋長兩公里的商店街裡的幾十家藥妝店是為了滿足大量觀光客與代購的需求;神戶一路往港口方向,不只有著台灣能常見早期日本機關的建築,還有大量異國風貌的建設都令人看得眼花瞭亂,自由行根本不需要安排太多行程,只要散散步就可以。

記得第一次去日本(京都)的時候,無論是從機場進市區的JR車上或從民宿的窗口拍出去,都是可以遠望天空的景色,很少有天空被高樓建築遮避掉大半看不到天的壓迫,也很容易看到新舊建築同時存在的街景,我深深被那樣的街道吸引,對城市中這樣的景色感到新鮮,也一方面回想自己在台灣生活過的街道樣貌,想從中找到「為什麼台灣不是那樣」或是「日本怎麼會是這樣」?

201512台東伍樓國際背包客棧,Canon EOS 5D Mark II

我對日本想像應該更像是台北東區或是高雄市中心(或北高雄的河堤社區)是高樓林立的商辦或是密集度特高的住宅大樓,讓人待在地面上抬頭總是看不到天空的藍,但在京都望出去看見藍天與山的風景,可能是我去了台東住在一棟五層樓高的民宿,才能拍出雷同的藍天。

但要說「那是京都嘛」也不盡然完全是,日本常常讓人有種「同在日本但瞬間換了場景」的魔幻力,好像過了一條街,轉了個身,會從現代走入從前,再從高樓林立匆忙的商辦又回到了慢慢散步的日常。

《散步學入門》是一項名為「Walkin’ About」的城市散步觀察計劃結集成冊的書,透過九十分鐘的自由活動去探訪、田野調查一座城市的道路(步行或給車輛行駛的)、建築、商店、寺廟⋯⋯從前的歷史、發展的演進與未來的可能。那些街上的景色,在在都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也同時因著生活習慣的變動,有些舊聚落被取代成了新形態社區,新商店帶來了新的居住族群也改變了原來的樣貌。

2016年到日本關西玩了三十來天,因為是自由行也沒什麼行程,在抵達的隔日就在大阪與京都中間的守口市住處附近去觀看當地的生活環境,尋找著一個月中生活所需的商店、車站、吃飯的地方,以邊散步邊拍照的方式記下當地的運動公園、郵局、商店街、超市,甚至有回為了當時很流行給貓買台宅配紙箱,而步行到人煙稀少、交流道旁的宅配公司買回那個紙箱帶回台灣,也在步行中看著日本的都市規劃。

20160602守口散步,Canon EOSM2

前去日本前,在台灣的市區我幾乎是「不走路」的,我觀看城市的方式是騎單車,但台灣的道路規劃大部分不適合行人走路(這真的不是要不要在人行道騎車的問題。)甚至連「單車」都不適合騎在大部分台灣交通密集的市中心裡。

去到日本後,因為沒有交通工具,雙腳萬能的狀態,每天步行從住處到車站,沒有特別要去哪裡就在住處附近小巷小弄裡亂走,看看日本的住宅及道路規劃,有的繞了個彎兜了個圈回到了原點,有的筆直的讓你看不到路的盡頭,有的棋盤式的方方正正,除了大阪、梅田及神戶或京都較熱鬧或車站外的建築外,大部分的自用住宅,都給天空留了露臉的機會。

也因為日本的街道很少有摩托車,給行人步行的空間寬敞,加上大部分車輛都會禮讓行人(除了單車騎士特別愛按下響鈴會被驚嚇到)所以去到日本「散步」變成了特別愉快的事,尤其是像我這樣喜愛各式建築散落在路旁,會忍不住每棟都想拍下來,而耗去了整天的時間。(新舊交雜的時空感,在台灣是很難得一見的)。

20160602守口散步,Canon EOSM2

當然,日本城市的樣貌不單單是從日常而變動,尤其是日本在經歷過震災與戰爭的毀壞後,有著更容易「重新建造」的可能,讓城市規劃得已更符合時代所需,結合了更現代化的便利,而無需經歷任何拆遷和抗爭,這樣說起來的確有點諷刺,但確實也是在都市發展(都市更新)難以避免的課題:一定要大規模的破壞、拆除,才能新建出更宜居的生活空間和建立更有秩序的城市嗎?

舉例來說:

第6章〈從【車站前】解讀——6 人行天橋〉這一個小節裡提到的,天橋的目的是為了使行人有更安全的方式步行,且可以在車站週邊形成引流的方式,將行人導入連結的商業大樓而成為顧客,但行人於平地的路權能不能歸還於行人呢?

而其他如大眾運輸的規劃,如果沒有對應的配套模式,要減少個人車輛的使用,是不是就更難推行呢?

關於在一座城市裡散步,要能去觀察城市裡「為什麼這裡是這樣的設計?」或是「這裡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才能進而去思考人與人之間以及交通設施、建築設計彼此之間是如何影響,有什麼可以改善的?有什麼可以變動的,讓一座城市得已成為更宜居、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20160608神戶公共自行車,Canon EOSM3

台灣近年來在共享單車(youbike)的規劃,的確比起日本友善許多(之前去神戶想租借單車,但實在是看不太懂就只好一日步行兩萬步)但不論是人行道的設計、道路規劃、騎樓的使用,都對行人或單車騎士極為不友善(就先不論用路人對交通規則的遵守)

而台灣在都市規劃裡,也容易為了建設(或利益)而拆遷,讓許多歷史的痕跡像被大規模的轟炸後完全看不到軌跡,如果你曾經去過日本,也曾經好好地走在日本街頭觀看過那些在台灣很難以看到的景色,我想某一部分是因為在都市規劃裡,沒有留下時間的印記。

20170918東京谷在家散步,Canon EOSM3

如果你曾經在日本街頭停下腳步看著街道或是建築冒出過「這裡以前是什麼樣」的念頭,那就得看看這本《散步學入門》;如果你從來不曾感受過「散步在一座城市」裡的美妙,就從你的住處開始一點點的步行,觀看你所生活的環境(但台灣真的不太好走路就是了!)

《散步學入門》談的不是「散步」這件事,而是從散步裡,看見一座城市的樣貌,以及如何看待一座城市的變化,並且在散步的過程中看見自己與一座城市的關係。

《散步學入門》2021/10/1
作者: 山納洋  
譯者: 曾鈺珮
ISBN:9789860653137
行人文化實驗室

圖:
201210日本京都,Canon EOS 5D Mark II
201512台東伍樓國際背包客棧,Canon EOS 5D Mark II
20160602守口散步,Canon EOSM2
20160602守口散步,Canon EOSM2
20160608神戶公共自行車,Canon EOSM3
20170918東京谷在家散步,Canon EOSM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