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畢業的那幾年,父親偶爾會問我:「幫你找個坐辦公室的工作好不好?」父親還算是有人脈的人,雖然我不知道他的人脈可以找些什麼工作給我,但光是想到每天像機器人一樣可能是蓋蓋章、處理文書那些沒有變化的事,我就頭皮發麻。「不要。」我直接拒絕了父親,但他問我想做什麼?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想做什麼」,但絕對不是處理同樣的收發工作。
我喜歡「有變化」的工作內容。
第一次覺得「上班好無聊」這件事,是那個我待最久的公司,工作內容是排高級數學的教科書。這跟排文學雜誌的稿件很不一樣,因為看不懂,所以非常機械式地帶入文字,依著編輯的需求把該放上的字、數學方程式放上,再調整版面就可以;但跟文學雜誌的稿件一樣,即使看得懂文學雜誌的內容,但每篇文章看五次以上,真的會看到想吐!(所以我不適合當編輯。)
即使當時我的排版速度和準確度已經達到行雲流水的快且失誤少,但就卡在那裡,能力不會往下掉,但也沒有再突破的可能。那是一個收入、福利都非常穩定,且在那個年代還有正常加班費的工作,我仍然決定向外找自己還有想像的工作可能,期間還曾幻想成為一名編劇而去上了編劇班。
「接設計案」這項工作,除非你的合作領域夠大、你擅長的東西夠多,並且品質都可以維持在一定的程度,你才不會太容易遇到倦怠或是卡在一個無法伸展的位置裡。
幾次在接案人生中感到倦怠及瓶頸的狀態大多都是在這些狀態:
同一個月接了五到八個edm(單書的行銷頁面)內容格式差不多只是元素不同,可能連文案都相去不遠,有時候會懷疑自己像套版的人,只是把文字、書封、圖素變化一下而已。
連幾個月接的幾本書的推薦人裡,有兩三個名字不斷重複在書腰上,我常懷疑他們真的知道那本書在寫什麼嗎?就像我會不斷質疑自己「這本書還要用這種同樣的方式做那張海報嗎?」
又或者,連著幾個月接到同一個書封設計的圖素,根本不用看名字就是那個人做的,我不只會質疑他「到底會不會做其他不同類型的設計?」我還會質疑自己「我也變化不出來了吧!」
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很喜歡解工作上的題,總是會遇到難解的工作項目、人際關係、自我能力的提升,但那多半都是職涯裡再正常不過的事:有人丟出問題要你想解決方案,有整個工作團隊分派給你的任務,甚至連工作夥伴關係間的攻防,都是互相磨合的拋接。
但「個人接案」少了競爭的對手,少了老闆主管的工作交辦,也少了那其中被激勵出來的鬥志,你必須找出自己可以突破的事、需要精進的技術、能夠做出改變而擴大自己能承接業務的範圍。而與「上班」最大的不同是:不會有人給你第二次機會。每一個來找你的人,都是希望你能「立刻且準確地」解決他們的需要,即使你們合作愉快,在有下一個適合你的工作,對方也不一定會想起你!
於是你要鞏固你的自信,不要隨便因為「都沒有人找我工作」而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是要更專注地去把每一件喜歡的、能做的、可以完成的事,一一完成。
沒想到沒選擇父親說的那種工作,要做「有變化的」工作不是那麼容易。除了要不斷地看著別人的作品,也要練習「做同樣的設計」「做沒有變化的設計」的同時,去尋找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且還不可以隨便讓自己有著那種「你這個無用的傢伙」的自我否定!
常有人會羨慕這樣的接案人生:「好好喔!你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你都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事,而且還去做了。」
事實上,不論人對什麼事有極大的喜愛和熱情,都會產生倦怠感或遇到再也突破不了的瓶頸,這也成為我後來另一種接案的思考模式:
我願意先擱著我本來產生倦怠或突破不了的那件事,答應接下任何我沒做過但可以一試的那些工作,就好像每一次有一張圖畫不出來、有一篇文章怎麼寫都不順、有一個設計稿怎麼看都不順眼,我會起身先去做其他必須做的事,或是放空幾個小時再回來。(我現在已經不抗拒做一樣且重複的設計稿。越能駕輕就熟的完成它,就越有時間能發展更多想做的事。)
於是「接案」就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接別人給來的案子」而是要想盡辦法去展現自己、探索自己,替自己找到下一個機會。當你完成了不同領域、不同項目的各種工作,它們都會成為你身上的一部分,你也會從中得到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合作機會。
例如:
2020我的工作總結。都是比較不穩定的案子,但也替我添了不少的可能性。
1月臨時上陣做候選人的文宣
2~3月賣商品。
4月寫了一篇採訪稿。
5月排了一本書。
6月接了一場講座。
7~8月做了一個課程影片。
9月~10月排了一本漫畫、帶了一場絹印課程。
11月又是臨時上陣接了一場活動的文宣。
12月兩場絹印課程。
9~12月陪朋友做設計。
以及一整年寫不停的文字。
已經開始跟著外國人放假到元旦了。就當是工作倦怠想給自己一點休息的時間吧!
圖:20100901台中20號倉庫 Canon 45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