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28/B面:去創意市集擺攤到底能賺多少錢?

之前提到,我去創意市集擺攤是因為「我發現我無法流暢的說話,所以我出門擺攤!」。那是台灣創意市集剛起步後進入火熱的階段,社群網站(當時主要還是Facebook為主流)將人與人的串連和活動與活動的推廣變得更容易了,從這個角度去觀看,社群網站的確帶來很多不一樣的交流和商業模式。

我除了是一個行動戰力百分之一萬的人以外,對於所有「新的」「我覺得有趣的」事物都是熱情參與,且我喜歡去一些剛開始籌辦的市集擺攤,管它多沒有人氣、會不會有人來,只要摩托車到得了的地方,我都願意去走走看看(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我也去過不少,而且常常沒有賺到錢,累得半死!)

但找我出門擺攤有一個先決條件:如果是你來邀請我的,就不應該有「審核」的這道關卡。這點大概讓人覺得我很驕傲吧!事實上我還滿有把握,我至少是同性質手作商品裡,不會跟別人太多重複的攤主,光是這點我就認為「你來找我了,還要審核我的資格」是一件「不禮貌」的事!

但由於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應該要打100個「很多」)剛畢業的學生,學視覺傳達的、工藝設計(以及所有設計)美術繪畫的……只要能變出「手作商品」的社會新鮮人跟在學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想過「我要去創意市集擺攤」,那是一個看起來沒有門檻,又不受限制,只要有一卡皮箱跟一張桌子和椅子,只要進得了創意市集,少說也有收入,對吧!

於是任何一個有規模性且有名氣的創意市集幾乎都是在Facebook有著社團採報名制後篩選進入後,才能參加當次的擺攤活動。而每週都有各地不同地區的市集活動,你得計算交通費、報名費、時間地點是不是吸引人的?你必須透過每一次擺攤去觀察自己與市集的調性相不相符?能不能吸引自己商品的客群來購買?(例如:我在偏文青會去逛的市集生意都不差,但我在觀光客出沒的地方就只能賣明信片,這些都是觀察而來的。)在當時少有「固定」包月的市集,可以省去每個星期耗在尋找市集的報名活動的時間。

而後續因為市集的飽和,加上真的沒有人常常有錢掏錢出來買這些市集小物,有些轉型搭著小吃攤位一起,有些乾脆讓市集成為常態的進駐讓它成為觀光的風景之一,有些則是轉而開起小店或是同時進入網路,當然還有幸運的是能進入大通路、走進百貨成為一個品牌。(但是所有你看得到你知道的「成功案例」都是少數。賺錢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啦!)

去創意市集擺攤到底能不能賺到錢?能賺多少錢呢?

首先,我們要算幾項「擺攤」需要的開銷。(這裡不算商品本身的成本。)

1.報名費/攤位費

每一個市集幾乎都有報名費,少則一次兩三百,平均一天五百起跳,若是幸運能擺到遊行、公司園遊會則是一千起跳。有些新招募的固定市集會希望攤主不要跑攤,便會有五、六、日一起算的攤位費約莫平均五百起跳(也就是你擺三天可能是兩千塊台幣)若是遇上逢年過節元宵那種連著一週以上的,大概都是以萬元算。而同一個市集可能有不同的攤位大小的計算方式,我通常都是不與人分租的那種,很豪氣都是付最貴攤位的那種。(東西太多很累)

*這裡補述一下,所有的創意市集裡,只要有吃的,你一定會不敵食物攤位的熱度,但同時你也有可能因為有食物的攤位帶動你的人潮,這就得看怎麼取捨了。而我有幸擺過幾種大型的遊行活動,起初應該是因為有認識的朋友來問,我都二話不說去充場面,加上我會為了遊行的主題特製不同的商品,就滿常受到照顧的。後來遊行擺攤也都採報名制了!

2.擺攤需要幾項必須的東西:桌、椅、燈、行李箱、攤位所有的擺飾和陳列物。

桌、椅有些固定在舉行市集的召集人或單位組織,會固定去租借來給攤主使用(一張桌子一次一百五到兩百以上不等,有時有附椅子,有時沒有也是要用租的。)大部分長期擺攤的攤主會去買折疊桌(收起來不大,可以擺在摩托車腳踏板上。一張桌子大概一千五百塊上下。)燈則是因為冬天天比較早黑,夏天則是會開放到過七點後的市集,主燈通常在頭頂離桌面至少有一公尺以上的地方,會不容易照明桌上的東西。

我的擺攤行李大概一次出門連同桌子、商品、架子,最高計錄應該是一次我要扛五到六個東西在身上。(左手提行李箱、右手拿桌子、身上再背一個球員裝衣物的大型側背包、雙肩再背著一個30L的後背包,因為上下五樓懶得爬幾趟,我常常一個人就把幾十公斤的東西全都放在身上一次扛著上樓或下樓。)*無盡瘋狂勞動的我的人生。

3.交通費/伙食費

如果地點不在高雄市區能騎車到的地方,就得搭捷運到北高雄的橋頭、楠梓,搭火車到台南(或請家人一起到台南擺攤。)到了外縣市還得搭公車、計程車,或租摩托車到達擺攤的地點。而我因為很不擅跟別人打交道,也很難融入群體,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不會有能讓我搭便車或是跟我一起share計程車的攤主朋友。(不擅社交真的很痛苦啦!)少有一些是剛好很友善也很熱心的攤主會問我要不要一起搭車或是恰好有個攤主是我從前的老友,在擺攤時遇上也讓我搭了幾次順風車。

擺一天的攤下來,午餐和晚餐通常都沒得選,能就近買的就買了。有時候攤主們會訂便當或訂飲料(呃,我又常被略過)所以我常常要不就記得自己帶食物在身上,要不就要等看看有沒有比較熟的客人或來找我的朋友幫我買飯讓我去上廁所。(突然發現有好長一段時間胃潰瘍,應該是這段擺攤時間的關係。)但會來找我的人不多,我好羨慕那種擺個攤都一堆朋友送吃去的攤主,後期我多半都是姊姊下了班幫我買飯、幫我看著攤位讓我去廁所。

4.聘請小助手

這大概需要到一定的規模的市集才需要。比如說:遊行、園遊會、交換禮物前後的創意市集趴……這種收錢收到手軟的集會才有可能。我每次大概以一小時兩百元鐘點費計算附收攤後的晚餐費,如果時間拉長到連中餐都算進去,我也會支付中餐費。(但我也好難請到人幫我打工,人緣差到我都心感厭世。)而多半如果是大型活動,會遇到的朋友比較多真的忙不過來還是有部分的朋友會出手相救,邊敘舊邊賣東西。

還有一段時期是母親一起出門賣東西。那時期母親的工作少,也想讓她看看她做的布包是怎麼被喜愛的。只是帶母親出門嘛~~總是會一直被東唸唸西唸唸,一不耐煩就會吵架!但母親非常開心被每一個客人稱讚她的手藝和她的布包。我想那是她年過六十歲之後能讓她感到快退休、老去就無用的一些鼓勵。

上述幾項的計算,一次出門擺攤的費用,應該是至少一千元起跳(去外縣市是兩千起跳吧)。也就是說如果你一次擺攤不到一千元,那你等於完全沒有賺到錢。但收入不等於「賺到」喔!一天所得裡還必須扣掉商品成本、勞務成本(你的工錢啊!)最後才是「你到底有沒有賺到錢!」這個答案。

以我為例,一般的市集不算那些根本不會有人去的市集,我一個人出門擺攤,收入大概是兩千到五千不等。大一點的節日,單日是八千到一萬以上(但一年只有一次吧,哈)遊行則是最高記錄有過一日賣掉兩萬多塊(有一年台南正興街平安夜的活動,我應該四小時賣了快兩萬。當時正興街的風潮正開始掀起。)因為遊行的攤位費較高,我很多東西都是三十元、五十元的價錢,找我擺攤的朋友都會很怕我的收入不夠付攤位費來關心問候一下。若以「主題」看來,有機會擺任何「有主題」的遊行或活動,只要準備的商品夠符合主題,通常都是不會剩太多東西回家的,反而有最好的發揮可能。

每一次「談錢」看起來就是俗氣了點,但每一次不談錢,大部分的人會因為我的天馬行空感覺我就是個屁孩(大笑)。但真正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不論你擺攤、接案、賣商品、做設計、寫字、出書,乃至於投資買基金、炒股票……沒有一項是不需要考量成本的,時間成本、勞務成本、設備成本……沒有一件事是「不談錢」的。(談錢的時候像大人,像討人厭的大人,大多數的人就又忘記你的天馬行空,也忘了上一秒還在恥笑你是個屁孩!)

最難的不是「賺錢」,最難的是「在有限的資源」運用「有限的成本」去開發「無限的可能」,並且在這過程中不能因為焦慮而心慌搞得身心全部毀滅,也不能為了賺錢失去初衷。

但,初衷是什麼呢?

關於商品開發的成本,下回再談了。

圖:
貓弟的明信片
20151203輔英科大,我喜歡去奇怪的地方擺攤看人
20160320散步計畫@四維國宅,我會做奇怪的工具擺攤。
20150913散步計畫@四維國宅,我每次出門的家當
20161203MLD。每次才把商品擺好我就想收攤(累)

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全文:https://www.sun-line.idv.tw/blog/?cat=402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