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離家北上去台北工作之前,只有在最後一段時間用BBS談起遠距戀愛有過熬夜的習慣,不然最晚都是十一點以前就會上床睡覺。家人的作息很規律,母親十一點整就寢,姊姊則是依輪班的班表有一定規則的入睡時間,而在我開始進入瘋狂接案、做商品的階段,我的睡眠時間是與家人不同的,我後來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醒著的時候我醒著,你們睡著的時候我也醒著。」以向家人表示「我已經忙到自己沒有辦法停下來了!」(對,在家工作最難的真的不是「你不想工作」,而是「你完全無法停下來不工作」)
母親是個心裡溫暖但不太會表達關愛的人。她常常會用這樣的方式對我表示她的關心、擔憂:「你就是生活不正常!」「你到底在忙什麼是有沒有賺到錢」「沒有人像你這樣生活的」「你都白天在玩,晚上都沒有在睡覺」聽在長期睡不到五小時、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到沒有出口的我耳裡都是責備。你會想要向她一一說明工作的細項是為什麼讓自己沒有辦法「有規律的作息」,你會想要請她明白「我不是在玩,我在工作啊!」,你會希望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我快累趴了,我找不到開關停下來」那種壓力和焦慮……但你完全無法有空好好去思考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
「做設計」、「寫作」真的「只能在半夜工作」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兩項「需要花很大腦力去思考」的工作需要的大部分是「安靜」「不受打擾」的「完整時間」,在完全專注的狀態下,通常可以比較有效率的工作,用最快的時間完成。而「半夜」這個選項,只不過是深夜裡比較不會有任何email、即時訊息的出現,就連facebook上都冷冷清清(當然,你不能有太多不同時區的朋友!否則你最好拔掉網路線!)
*所以我那幾年是手機完全靜音、所有的即時通訊通知全部關掉(不只靜音,是連彈跳出訊息都不會),只有留email這玩意會在手機跳出訊息。
家裡的作息很規律,母親約莫七點就會起床出門買菜倒垃圾、十二點煮午餐、六點吃晚餐、十一點就寢。要與母親兩餐飯的時間配合,常會打斷我工作的節奏,尤其是配合著出版社(上班族)工作的時間,很難在家裡開飯時間放下工作去吃飯。
出版社的朋友一點不吃午飯的人多的是,六點應該才剛忙完一天的事要整理一下一天工作狀態,多半也要七點後才會下班。常常在發稿趕稿的時候,我一定會盡全力讓我的案主在下班之前把該發的東西全部寄出去,以致拖到我與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
剛開始母親三催四請的叫我去吃飯,從午飯催到晚飯,從十二點催到一點,常常因為這樣有了衝突、爭執;而傍晚更常讓她催到生氣,我也只能一直說:「再五分鐘。」「等一下」「再一下」而我常常邊吃冷飯邊委屈的想問她:「妳沒有看到我在忙嗎?我又沒在玩!我在工作啊!」(通常都要累積一段時間,真的會很生氣的問出這句話!)

這個狀態一直到幾年後工作開始不那麼密集,我才開始做出了調整。我開始規定自己晚餐後及週末不工作,除非「真的趕到不行一定得發稿」的案子,而且是跟我合作很久的案主,我會和對方用最好的默契做完所有的工作。我也開始與母親分開準備自己的午餐,好讓我們不會天天為了同一件事彼此爭執、看對方不順眼!(當然,不順眼是那當時的狀態,就是彼此不理解。)
這樣與家人同住的磨合狀態當然不只「作息時間」的調適。像「做設計」這件事,特別是我的工作內容都是「不會有實物出現在我手邊」的東西(海報文宣都在書店嘛!banner、edm都在網上呀!)「遊手好閒」在「打電動」(在電腦前),大概是我母親認知裡很大一部分的我,要一直到很多年後,母親才慢慢能接受我這個狀態:「我就是個遊手好閒但沒有餓死也還有收入,可是她還是沒有辦法搞清楚我到底在幹嘛,卻不用讓她擔心、不會找她麻煩的孩子!」
我因為長期的壓力、失眠越來越暴躁,也惡性循環的無法好好睡覺,只要在母親醒著的時候有比較大的動作發出聲響(而我對聲音本來就比較敏感),會使睡不好的我再度醒來,又會成為另一個衝突點:她希望我跟她一樣「正常」作息,我希望她「體諒我」就是無法跟她一樣「正常」,盡量不要那麼製造出那麼多的聲響!
日子的衝突,不單在時間的作息上不斷擦出火苗,那些衝突時時刻刻會引爆我的壓力鍋,母親無法應對也沒有辦法理解,常常以「不回應」做為「回應」的方式……而那也是其中一件炸鍋的事,接下著下來的「空間」使用,也引起不少的爭執!
我「無法下班」的人生,後來安插了很大一部分B面的「手作商品創作」階段。作手工的人都曉得,「手工」必然性地需要:工具、不同的工作檯、收納工具或成品的空間。
母親是個裁縫師,家裡即工廠!母親的縫紉車、熨燙桌、布料、零件,讓家裡看起來就是一座小型的成衣廠。一間小公寓裡堆上所有的器具已經夠零亂了,沒想原先信誓旦旦絕對不要像母親一樣沒日沒夜工作的我,竟也做起手工的活,也把絕大多數的器具堆滿家裡,從客廳到飯廳(飯廳本來就沒在用),而我小小的房間連床都沒有,只有一張大桌子擺著我設計用的iMac,以及出版社給我和我買的書(我做過的書)……

家裡即工廠!那個從小就不希望在工作環境裡生活的我,又將家裡變成了我手作的工廠。
後來雖然調整與出版社配合的工作時間,盡量不要在晚飯後和週末工作,但我的生活並沒有這樣而「不工作」。我反而因為有了這些時間開始賣起手作商品,把客廳當作我的工作區域,把多出來的時間又全部交給了手作。
手作商品很費工費時,我常常在母姊熄燈睡覺後,一路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再出門走路去便利商店寄貨(清晨四點前寄貨,就可以當天開始配貨,否則要等到隔天物流再來取貨。)若時來來回回忙累了,回家也就不想收拾工作區域把客廳還給家人,總是累到想倒頭就睡,但隔日起來就是一連串的被叨唸。母親無法理解「為什麼做完不收拾」,我沒有耐心解釋「因為好累想先睡覺,起來再收」,日子就在這些不理解中擴大彼此的衝突。
我常心想:母親也是手工業養活我們的人,怎麼會不明白「手工」這個行業,你就算常收拾它,你下一秒、你明天就可能再把工具拿出來繼續完成下一件產出啊!
就這樣空間的使用加上前後時間作息的衝突,家人常常吵到我,而我也常常在半夜吵到她們。這種水火不容的狀態,常有爭執、衝突又往我身上加了更多的壓力、更大的焦慮,更想找方法終止這樣無止盡的無力感,想結束一切。(不是結束生命,是一切!)
在家工作還有一件如同女人在家帶孩子的「被誤解」:你就在家啊,這些事你做不是剛好嗎?你可以做的啊!(我是在家工作嘛!我要工作啊!)
所以常常有什麼家裡瑣碎的事都會落到「看起來遊手好閒」「本來就像萬用工具人」的我的身上!我也的確一直都是家裡瑣事的執行者,只要我能做的,一直在家庭分配中都是我在執行。因為我時間彈性嘛!從辦什麼公家機關的業務、修水電、家裡什麼東西報修、買東西(你能想到只要不是食物的所有東西)、買飯、帶貓看醫生,以及母親隨時會下的order……
在那隨時會炸鍋的高壓狀態,人很難調適自己的心理,你會期待有人能理解你心裡那種「我快忙到死掉了,你們有些事能不能自己做」的吶喊(很像每一個母親希望家人分擔家事的吶喊);你會很希望有一個人可以溫柔的跟你說:「沒關係,我去做(我去買),你還有沒有需要什麼?」你會很很想要停下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人生、所有所有為了活著而努力的事!(但你不行,你得要賺錢生活;其實你可以,但你常常以為自己不行如此不負責任!)

多年後的現在,不再忙碌得像機器人一樣的現在。回頭去寫這些過程,很清楚的看到家人關係的從僵持不下到今日的轉變,即使在當時自己心裡也非常清楚「僵住的關係需要有人先鬆開一點點」但那些當下是很難被做出改變!
在家工作的「自我管理」很難嗎?不,一點都不難!比起要跟家人磨合「在家工作要得到家人的理解時間上的支配、體貼你的工作作息和空間使用、幫助你做那些只有一個人要做全部工作卻做不來那麼多家裡需要你做的事……」,「把工作做完、做好」根本是最簡單的事了。
在當時很多人勸說我「搬出去會好一點」,我常常苦笑全世界的人都喜歡用「距離就是美感」來鼓勵其他人離開這件事哪是那麼容易的?即使「起身離開」是「暫時處理僵局」的方式,但你只要拿捏不好就會成為「情緒勒索」的一種脅迫。
母親說我壓力炸鍋的那段日子講話是刀是刺。我曾經對她吼叫著:「妳現在是要眼不見為淨是嗎?我就讓妳眼不見為淨!」
用「起身離開」去化解「僵局」最好的方式不是「啊!有了距離關係就會好了!」而是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說:「我想出去走一下,好了就會回來。」
「距離」從來就不會製造美感!美感通常來自於探入心裡的那份彼此牽繫的情感!
沒有人看過「距離是一輩子的老死不相往來」的例子嗎?(笑)
圖:
大立兒童樂園底片機
我應該在那段忙到不可開交、賺很多錢的人生裡一直都在尋找出口。那出口可能不是「未來」、不是「錢」、不是「成就」,很有可能只是想要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只是一直找不到什麼時候能夠停止!
無所不在的工作無所不能的我
後來我都自己做午餐
永恆被我搞亂的客廳
P.S
寫到這裡,有很多我內在的無奈委屈和痛苦,多半都在文字裡給自我療癒了。希望寫完這一系列再回頭去修的時候,可以將文字裡,不論讀的人或我自己寫下的那些被感到「暴躁」「焦慮」「不耐」的部分,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呈現方式。
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全文:https://www.sun-line.idv.tw/blog/?cat=4028
補個題外話:
昨天有人留言給我說:「我以為你是全職部落客不用上班!」我說:「我只是在家接案,不工作是要吃土嗎?」看來有一天要寫「上班」跟「工作」這兩個名詞的說明。但原則上我基本上不把我可以用來糊口的那些事視為「工作」,或者更準確地說:「我把工作視為我的生活,而不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