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寫給一些觀望Matters和搞不太懂讚賞公民的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文章。說不上是手冊或手則,但有人在facebook求解,就順手寫個文章回答。由於我除了facebook外,沒有使用其他如ptt、twitter、plurk與其他人交流,也就無法再作比較或寫什麼觀察了。
的確,在facebook、line出現後,台灣人快速地失去以文字思考作為與他們對話的可能。我想這是全世界的趨勢,以圖、文、影音縮短資訊傳遞的時間,過分壓縮思考與表達的欲望。連同「出版」這件事墜往谷底,大概都跟樣的模式有關。
早先,我本來想寫一篇:〈來Matters找回你的文字寫作魂吧!〉,但想想也許先從分享我的經驗開始。
Matters
在Matters鬼混幾週,最大的感受不是「真的有人跟我說話、有人給我讚賞耶!」而是:「哇塞,好多人好會寫東西,而且常常篇篇都好長,我的媽讀都讀不完。」並且,會讓人從長年在facebook養成的習慣跳出來:
facebook養成我們,
1.不思考或快速的思考。
2.只思考別人文章帶給你的思考(這很多都是setting好的啊!)
3.交流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觀點。
4.鄉民式的瀏覽、酸民式的回應、同溫層的相互吹捧。
當然,也有我寫過的:〈我們在Facebook上噤聲,我們在Facebook對自我言論的審查!〉
真要形容Matters是什麼?比起facebook是一個更適合發表長文的地方,交流上的受眾廣,在離開同溫層後,視野和思考的格局都會放大,不會只限於相同的議題和同樣的思考方式。
如果你恰好此時此刻厭倦了facebook帶給我們社交上的疲累,也許可以稍微離開一下,看看其他人在做什麼,或許不小心觸動你好久好久沒有與人分享內心真正的想法,你也能以文字與他人交流互動什麼也說不定。(關於matters怎麼使用,我簡單地寫了小小的說明文:〈我如何逛Matters?〉)
回頭去想,台灣現階段仍然大多數人都黏著在facebook上。且不說到底多少年輕人已不在facebook上與其他人互動,但不能否認我們即使去其他地方寫文發表,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將連結同時再張貼回facebook(或者任何社群網站),真正要想起一個「只發表文章,但不一定要與人互動」的地方好像沒有,Matters也部分滿足這樣的想望。其他仍有方格子、medium可以用來創作,這部分可以參考我寫的:〈Matters、方格子、mudium,及讚賞公民!〉
facebook在這十年大大改變我們在社交與個人之間的界線,它既拿來作為我們社交的工具,又是我們非常個人發表思考與儲存日常的所在,也許此刻我們比須先把「社交」和「個人抒發」(甚或有些人還摻雜了「行銷推廣」、「工作討論」)畫出一些界線,找回那些被時間和輿論擠壓前的思考及辨證的能力。(要命,這我也有寫:〈在Matters思考社交互動的分界〉)
讚賞公民Civic Liker:
最後就來提「讚賞公民Civic Liker」這事。在matters上有個功能,類似facebook按讚的功能,一開始它被稱為「拍手」,即是你對某篇文章有共鳴或是如你在facebook讀完之後能按個讚之類的功能。(關於likecoin的說明可以參考:〈LikeCoin 新手村〉,這裡不多綴述。)每篇文章可以最多按五次讚。

最初加入Matters就會給你一個liker ID,不用另外申請,你即可對Matters的任何文章拍手按讚。或是你在其他部落格或網站看到讚賞鍵,也能給幾個like(幾個讚)。

這部分與facebook不一樣,你每一次的讚都會化為liker的likecoin(likecoin是能實質變成錢的)若你以每個月5美金加入「讚賞公民Civic Liker」當你按了其他創作者的文章,你所付出的5美元將不扣除任何行政成本,全數分配予創作者,這會比你只是單純liker來得多非常的多。
真正給自己喜歡的作者打賞和實質的回饋,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比買一杯飲料還難,這點倒是年輕人願意支持支付的比例高一些,不過大概也不會付給「寫字的人」吧!
「使用者付費」這件事,在台灣人眼裡可能還是太新的觀念,「讚賞公民 Civic Liker」的概念即是「我付了5元美金,我將這5美金分給我一個月看到好文的作者們」。這大概也會左右你在閱讀的時候,比較不會用facebook上養成「滑過去就按個讚」的心態。(〈我是不小心成為讚賞公民 Civic Liker〉)。
目前Matters上的台灣使用者還不算太多,結合「讚賞公民Civic Liker」究竟能不能吸引台灣的網路使用者重新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與他人交流?這的確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而Matters本身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究竟能不能讓更多的台灣用戶加入,這也不得而知。
我只能以我自身的經驗和觀察來看:
閱讀和思考是相互連結的。透過思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成為創作或是作為與他人對話及溝通的可能,可以使「我存在」這件事更明確一點。也許這裡的「我存在」並不是多偉大的存在法,但足以讓人延伸更多對於世界的想像和帶來理解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