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Matters三週,加入讚賞公民也有二十天。這就不談likecoin的收入了。倒是可以寫一下Matters、方格子、mudium這三個差異。
首先,我非常驚訝很多人想在家工作和靠寫作賺錢,這在我在家工作十多年的經驗裡,根本是天方夜譚。我是完全毫無心理準備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並且盡可能地擴張自己的守備範圍,讓自己在家工作存活下來。我幾乎是把所有我喜歡的事都一項一項無所不用其極的變成錢,大概只差沒拋頭露面錄影片了(這我做過,但做不來。)
言歸正傳。
來Matters的確是有一回我在研究讚賞鍵的時候發現它們有串連了,我問了老推友@施典志熟不熟這個平台以及它的與medium,然後我就跑來玩也幾乎同時開了方格子的帳號。但在此之前我今年年初就開始用medium,不過皆以同步的形式張貼文章在部落格和medium。
後來我放棄了方格子。雖然我的文章時不時被方格子挑到分類推薦上,但對我來說,它完全沒有實質的效應:一來,沒有互動性,二來,也沒什麼太好的點擊率。加上方格子在平台行銷上的策略較為封閉,以及平台首頁的文章,常常兩三天沒有被更動,這意味著它不會有太好的行銷推廣。
一個平台、品牌、網站⋯⋯要在網路上存活下去的首要條件在「更新」及「互動」,這兩者幾乎是併行的,並且在這過程中,分析、掌握受眾的行為模式,再從中給予適當的行銷推廣,這跟被動地「寫文章給別人看」等讀者上門,完全是不同方向的事。光是首頁熱門的文章三到四天沒有動,就很難吸引使用者點進第二層繼續觀看。所以我進入matters後沒幾天就捨棄了方格子。其他像是打賞、專題這些東西我完全沒有嘗試。
medium使用將近一年的習慣是我沒有特別經營它,最近幾個月才發現發文可以轉發到Facebook上的「Medium中文寫作者聯誼會」,中文使用者倒是不少,不過也不太互動就是(但跟我個人發文有關,我一直都是發文不太能帶動互動的人。)
上個月medium的文章收入的計算方法變改變成以「閱讀時間」計算,我的文章收益反而變高了,而且舊文章也會不斷地累積閱讀時間而有微薄收入(大概一個月還趕不上matters一天的收入吧!不到5美金)我沒多那麼在乎就是,擺著有人讀,讀了有收入也不錯。
最後回頭過來說matters。
如果說方格子是一種「文青的喃喃自語」,那麼matters就是一種生活對談。前者寫文的時候沒有受眾,後者只要是書寫的時候以一種「面對大眾、與大眾對話」的形式書寫,就必然可以得到一定的關注(及like),這也是matters使用起來比方格子趣味的理由。面向外界的方式不同,就會左右不同的互動模式。
這幾天的確在想,該在matters上寫什麼不寫什麼?但原則上這並不影響我書寫的意願或方向,只是這裡因為大量的對話,反而激發一些我從前想寫但沒有寫的東西,包括:身為魯蛇的自由工作人生、一種亞斯的樣子、網路社群觀察,以及寫給OO的系列,關於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這些有很多都是我長年有記錄下來的東西。
再往後延伸,發現可以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寫,再丟到電子書平台上去。(反正都寫了嘛!)
於我來說Matters、方格子、mudium都是數位出版和數位閱讀,只是受眾不同。捨棄掉方格子是因為它跟我發文在我自己的部落格沒什麼兩樣,一次更新四個地方太累,所以必然取其輕重。
但也因為Matters讓我發現,方格子幾乎是台灣現階段沒有廣告,可以發表文字的淨土。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它少了互動性及可親近性,讓我想起多年前我去考研究所主考官問我的一個問題:那是一個電子報台還都是名人占據的年代,主考官問我有什麼看法,我是這樣回答的:「在數位時代裡,如果一個電子報台都只有名人才能發言,那就失去網路原有的特性。」不過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沒有任何人相信,後來有一種身分叫部落客,現在有一種職業叫youtuber!
經營以自我為主體的媒體,到底該怎麼使用好?我沒有什麼定論。但沒有意外我還是會先回答:看你想要得到的是什麼?
至於收入嘛。我的讚賞不完全來自於matters,還有一些來自於我的wordpress裝上的讚賞鍵。值得觀察的是,當線上許多香港或台灣以外的朋友都紛紛加入讚賞公民,我反而好奇起台灣有多少人願意加入讚賞公民,給予同為書寫者的人一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