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兩集開始,墾丁的問題就已經慢慢浮現,到了11、12集,漢文的表哥阿冬,騎著水上摩托車撞上同樣在海上的遊客,引發了13、14集亮亮提出的BOT案。老實說,我雖聽過BOT這三個英文字,但卻不知它實質上,究竟是什麼。於是我用咕狗大神(google)找到wikipedia(維基)上所解釋的BOT。
何謂BOT?即BUILD(興建)、OPERATE(營運)、TRANSFER(移轉)三個單字的縮寫,意指將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經營一段時間後,再由政府回收經營。台灣又以台灣高鐵為最重大的BOT案(資料參考維基百科)。從字面上,我們似乎能夠朋解BOT為何?可是回到戲劇裡,就讓人覺得「BOT」這個詞,被搪塞得有點草率。(好歹也解釋一下BOT是啥子鬼!)
即使亮亮面對著阿佐的質疑,說出她曾經對提出BOT案所做的努力與所耗費的心力,我們始終只能像阿佐一樣,憑藉著亮亮的話,去想像,她怎麼促成這個BOT案的形成到推動。可是一個水上摩托車的案子,關係到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工具,以及其他必須去協調的細節,都不見劇情的舖陳,即使亮亮或是整個墾管處再怎麼用心,少了一個步驟,都會像後來抗議那樣引發爭議,只是劇中人物可以抗爭、抗議,但劇外的觀眾能不能問一句:「啊有那麼簡單嗎?」
總覺得後面的戲,有些趕。趕著把議題放進去、趕著把事件突顯、趕著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發展,搞得不是截頭,就是截尾的,好幾個地方像少掉了什麼。就像阿冬撞完人後,好像沒事一樣;雨不停知道誰是天氣晴,所以兩個人就在一起;亮亮很簡單的提出了一個BOT,然後被認同被執行。一切理所當然的進行著,劇情的斷層產生了跳躍的感覺,只能自己串接上。
支線的部分,也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像是雨不停前男友的戲份,還牽扯到另一個廣告商,著實的讓人不明白,為什麼硬要穿插這一段進來?(難道後面還有戲?)而雨不停的官司,是為了什麼存在?是為了讓天氣晴一表對雨不停的愛,讓他跟楚大哥借錢合解,好讓雨不停認為真的找到了真愛?
或許是劇情一再的從墾丁的問題與療癒這兩個主題上跳來跳去,加上我個人去拆解劇情的習慣,才會產生很強烈的跳躍,而這樣的跳躍,雖然讓人感覺有點頭暈目炫,但仍舊會很期待後面會怎麼發展、怎麼收尾哩!
加註:
就人體解剖圖來看,脾臟在人體的左邊,而不在阿佐被刺的右邊。我不是故意找碴,就剛好問了一下在醫院工作的老姊。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南方有陽光,但微冷。想曬太陽的,過年可以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