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最大的悲哀在於:「沒有話題就沒有人要看,有了話題就不能批判(評論)。」一個好的創作環境要有健全的成長,是來自不斷地從閱讀(看電影也算是一種閱讀)、思考、對話,帶領創作者及觀眾或讀者往上提升。
《返校》的火紅無非就是打中許多年齡層,各自對於這段歷史的情感,但它絕對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它也許可以觸動、啟發什麼,但它也只會是很微小的觸動跟啟發,甚或若是理解的角度不同,便會形成另一種對這段歷史另一種誤解。造成《返校》的空洞,最大的敗筆有兩個:
一、以「鬼」來呈現恐懼。
這世界最恐怖的東西是「人性」,不是鬼!花大量的時間舖陳「鬼魅般的惡夢」,卻忽略人性之間猜忌的扭曲,削弱「真實」才是完全逃不掉的惡夢,你甚至永遠不會知道兇手是誰?就別說要記得它或是害怕想起來了。心理層次的轉折描述得太過薄弱,以驚悚的方式去表現人性的鬥爭,實在是薄弱了些。
某部分心理層次的轉換,從自由到被限制,可以看香港拍的《十年》裡〈方言〉的部分。人是在「自由」不斷被打壓中,想要踩過他人尋求自己的生存機會,那種從人性猜疑而生的恐懼,幾乎在這部電影裡完全不見了!
「求生存」的人性扭曲,可以看看日劇或漫畫《漂流教室》,在一個「為求活下去」的狀態裡,以「鬼」一點都不可怕,有些「心魔」是自我的情緒糾結,但「白色恐怖」的世代裡,那份恐懼並不來自跨越不過的心魔,而是真實「人性」最陰暗的猜疑。
二、愛情/情感的元素
「以後我可以跟你一起讀書嗎?」會覺得很好哭的人,有部分是因為「愛情」被拆散而哭吧!這句台詞出來的時候我好想殺了編劇!這台詞的重音在「跟你一起」。
試想在那樣可能只是講一句話就有可能被處死的年代,那個小心謹慎閱讀禁書的孩子,他腦子裡填塞著自由與威權並存的思想,會講出這句台詞也真讓人服了編劇!要也是講「妳要不要跟我們一起讀書?」、「妳以後也可以跟我們一起讀書」。魏仲廷的書是讀去哪了?別用如今自由年代的青春去思考那個年代啊!那可是一個敵我無法區分的年代。
以「我喜歡你」而生的心態去引爆告密的行為,實在是令人不解。比重上至少要在「我要換回我爸爸,所以我才不顧所有的情分」這個點上吧!(包括與父親的交集和情感的依附)那是一個敵我不分的年代,父母手足都可能彼此背叛了,那還沒發芽的愛情是能幹嘛?
把「惡夢」的部分時間拿來強化其他段落的情緒變化,故事才會比較有靈魂一點。
「那年代真的那麼恐怖嗎?」如果有許多年輕人(青年們)提出個問句,說故事的人是不是應該去思考字面上所表達的疑問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疑問:
我怎麼看不懂這些事有多恐怖?
關於轉型正義和觀看歷史的角度,若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去找中國拍的國共內戰時期的諜報片(電視劇),理解一下「歷史詮釋」的不同角度,以及擁有權力的人和被剝奪權利的人是如何不對等的被限制著「有限度」的自由。(這部分要有很大量的時間去思辨,否則很容易落入二元對立)握有權力者不論是在任何一個面向都比一般人來得容易決定歷史被留下的方式,如果把那樣的告密建立在「妳不要在就好了」這種由喜歡而生的報復,也就完全失去將這段史實搬上檯面上的意義了!
你想過那個白教官真的會幫助方芮欣解救爸爸嗎?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就落入這部電影最淺薄的想像了。
那是一個連夫妻、手足都會出賣自己的年代!電影沒告訴你的。去找書吧!自己的歷史自己補囉!別把這事套在愛情上,也太小家子氣了!
每次談到台灣電影的「春天」,都要再問一次:「從《海角七号》以後,台灣電影真的回春了嗎?」台灣人究竟什麼時候可以不要為了「支持台灣電影」而走進戲院呢?什麼時候是為了「這是一部好作品」所以我們觀賞、我們付錢、我們支持、我們討論呢?(《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後,你還看過哪些台灣電視劇?大概還是《俗女養成記》吧!)
別再用「支持台灣電影」的角度去看台灣電影,就算你不想週週花錢進電影院看院線的台灣電影,線上影音每週找一部新上架的看看,是好是壞的都看一下,難看的罵一下,好看的推一下,這才是支持啊!你一年只花280元看一部台灣電影,這產業活得下去你覺得有可能嗎?一種「支持台灣出品」的熱血,也許可以讓《返校》的熱賣,但下一部呢?你會熱血到什麼境地呢?
有空,進電影院看看台灣電影吧!要不也付費看看線上的台灣電影。你得有足夠了解自己活著的所在,才能以更大的格局觀看歷史給我們的啟發,無論好的、壞的!
20190928寫於facebook的貼文整理。
延伸閱讀:《返校》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