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告別》從開始宣傳以來,有很多推薦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把「面對死亡」這件事,當成主打。這樣的說法看久了,竟也疲乏起來。對許多沒有經歷過「死亡」的人,有多麼難理解那會是什麼心情,要如何「面對」?
何不,面對「悲傷」?
人很難不正視一個人的死亡。他就是那麼切切實實的化成了灰,開口喊著的時候、想撥打電話給他的時候、跟別人聊天說起的時候,大腦都會很真切的提醒自己「他走了」,然後悲從中來。
石頭的一開場,預告片裡的那一場「救我老婆」已經開始說著,這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悲傷從那一瞬間被點燃,那一次次的提醒自己「他走很久了」的話語,如同在宣傳裡被提及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的這段話:
「失去心愛的人的悲傷是無法治癒的,無論怎樣的哲理,無論怎樣的真誠,無論怎樣的堅韌或柔情,都無法治癒那種悲傷。我只能在悲傷中徹底悲傷,並從中領悟到什麼。可是領悟到的東西,在下一次悲傷到來的時候,卻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
無論如何,死去的再也回不來,而無法治癒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悲傷。它只拍到百日,但是百日過後的悲傷還是會那麼一直持續著,什麼時候會好,沒有人知道。
電影在兩個主角之間切換場景,情緒卻一直疊著,看似兩個主角、兩條線,實則是同一種情緒。一個人讓自己把悲傷徹底的在每個細胞中,來來回回的折磨著、痛苦著,以為作七、百日,都是一種遠離,到頭來都是暫時的抽離,回到原來的世界後,那一切又重複的來回著。
兩場相擁痛哭的情緒,也終於把那一直疊著的情緒,拋出、收回、再拋出、再收回,時間繼續走動,世界沒有因為這樣子而靜止,卻很難從再次的悲傷中,逃離。
我喜歡林書宇安排弟弟抱著未來大嫂(也真的沒有成真的「未來」)痛哭這一場戲。這場戲把悲傷的權利,交到手足摯親手中,好讓離別的悲傷,不單單只是愛人之間的傷痛。
面對自己的悲傷很難,難到可能時間拉了很長,那悲傷依舊存在。死亡早已離開很久,卻因為太多的情感,無法化開那深深的、長長的悲傷。那早已不是「面對死亡」那麼簡單。也許學會在悲傷來到的時候,再一次徹底的悲傷完,用最快速度讓自己回到生活常軌裡,也算是一種面對吧!
圖片來源:《百日告別》Facebook
《百日告別》(Zinnia Flowerl)/2015
導演:林書宇 編劇:林書宇、劉蔚然
演員: 林嘉欣、石錦航、柯佳嬿、馬志翔、張書豪、李千娜
延伸閱讀:百日告別:心痛的書寫 – 藍色電影夢
P.S
想到親人過世還是會痛苦的悲傷著的人,還是帶衛生紙吧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