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104_1757881387779214_9026398039887522228_o

10/8以後南部場次很少了,請大家好好把握!!

終於把特映少看的開場前五分鐘補回來。

第二次看《太陽的孩子》,還是有很深的感動,也有新的觸動,以及,更確信,即使只是一部沒有太好的電影語言的人生劇展,它都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鄭有傑過去的電影,總讓我覺得很呢喃,像你在看他腦中碎唸片段,拼起一個故事那樣。《太陽的孩子》卻很立體,該說的說、該停止的停止,該只是腦中的呢喃,就沒有出現在電影裡,更沒有那種台灣電影時常出現的,為了說A,而提到B,然後,一去就回不來。

大部分台灣的社會議題,被抓到電影當主題,都很容易偏歪,或者沒有把它當重點的放到旁枝去,甚至成品出來,你發現什麼議題都提了,卻不知道它們被提出來是為什麼。

《太陽的孩子》有很多議題。如果你單只看到「過度開發」,就會失去這部電影的力道;如果你以為它只是想告訴你「大埔阿嬤的田就是這樣被惡搞的」,那也會失去這整部電影所說那些環環相扣問題;如果你以為「單一個社會議題,就可以成為話題」,那就太小看台灣人對社會議題的漠不關心了。

大部分的台灣電影,只要以強烈的社會議題為主題的,通常不會有話題XDDDDD。而充斥太多電影語言的那些以社會議題為主軸的電影,大部分的人也沒興趣。(坦白說我是個膚淺的分不出什麼是電影跟人生劇展的小觀眾)

《太陽的孩子》講的事情太多了。隔代教養、土地開發、土地正義、回家工作和留在台北、稻米(夢想)能當飯吃嗎?偏鄉醫療資源、公部門的幾年幾百億看得到吃不到、與公部門打交道的合作不是有夢最美而是他們你希望相隨、個人的計劃提案的資源何處找、企業的合作提案內容、稻米(夢想)收成(產出)後如何販售。如果換好多個位置看,它就是在講整個台灣的現況,而不只是台東。

再看第二次,對於林秀玲從準備資料到上台報告的這一段,那情緒的轉折,從林秀玲到Panay,從字正腔圓的部落之光,到真正想做一件讓事部落族人可以擁有部落原來的樣貌,Ado Kaliting Pacidal(阿洛·卡力亭·巴奇辣)的演出,真的會讓人深切的相信,她就是林秀玲,就是Panay。

再看第二次,我終於第一次的明白「祖產不能賣」的心情。大部分的時候,講起「祖地」、「祖產」不能賣的時候,我總是會像電影裡的Nakaw一樣,覺得「留在那裡幹嘛,又沒用」,然後心裡murmur想說老一代的人真的很麻煩為何那樣堅持。直到看第二次,連結著過度開發,阿公說著:「賣掉,我們就買不回來了。」我才清楚的明白,「賣」不是「賣」,而是再也回不來的那種失去。

太多的交易,在我們的生活裡,形成一種一買一賣的理所當然。第一次看完電影的時候,我在心裡還想著「原住民還有地,那我們這些住在都市裡的人呢?」我們也許連一間房子都買不起,我們連蝸居的屋子都隨時可能被都更、徵收,甚至有可能因為不願意,而成為釘子戶遭受攻擊。

這部電影每一個情緒都掌握得好。抗爭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激情;難過的時候,沒有太多的眼淚;憤怒的時候,沒有太衝突的場面;抉擇的時候,也沒有太多的篇幅去不斷延伸心裡的糾結。這是現實的人生,那麼多的無可奈何,每一步、每一步,你都得往前去!

上一篇:《太陽的孩子》留下來的理由

圖片來源:《太陽的孩子》Facebook

《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2015
導演/編劇:鄭有傑、勒嘎·舒米
演員: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吳燕姿、林嘉均、許金財、徐詣帆

後記,原聲帶唱片行買不到!高雄誠品很誇張,不是沒進就是只進一片。
是舒米恩耶!!採購到底在想什麼!!!!

P.S
還是有哭,但是沒有很激動了!(有心理準備)

One Thought on “《太陽的孩子》/現實的社會議題

  1. Pingback: 《太陽的孩子》留下來的理由 | 文字邊境‧換日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st Navigation